

初中体育学生参与度提高策略研究
作者: 俞寿仁[摘 要]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兴趣不足、参与度低,难以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开展导入活动、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课程内容、建立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探讨提高初中体育学生参与度的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其终身锻炼的意识,促进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初中体育;体育教学;主动参与;初中生
长期以来,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教师和学生普遍对体育课程重视不足,体育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学生参与度低,运动能力存在差异。在体育课堂上,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先带领学生进行热身运动,再进行枯燥的动作讲解,最后让学生自由活动。这种模式不仅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因此,教师需要改进教学方案,秉承新课标精神,创造性地设计体育教学实践,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加强对体育技能的指导,使体育教学从根本上取得突破。
一、开展导入活动,调动学习热情
部分教师认为课堂导入并非必要环节,只需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学生的运动能力应依靠其自身努力来提升。然而,一堂成功的体育课离不开精心设计的导入环节。只有当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体育课堂,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师需在课堂导入方面下功夫,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导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授“前滚翻”时,刚开始学生可能对该项目兴趣不大。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个人经历,如自己在下坡跑步时被绊倒,却因掌握前滚翻技能而毫发无损的故事,来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这种导入方式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前滚翻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改变对体育技能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初中生已具备一定体育知识和技能基础的特点,教师在导入环节更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体育潜能,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快乐体育”为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在教授跳跃相关技能时,教师可以引入呼啦圈游戏,组织学生进行“穿越时空隧道”等活动,并结合爬行、跳跃和奔跑等动作,充分活跃学生的身体,引发他们对后续学习内容的期待,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二、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参与意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生活去学习
生活情境能够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使体育教学更加轻松愉快,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需求,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体育的距离,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投入,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体育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体育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也是势在必行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和认识也更加深刻,教师有必要给学生讲述体育在生活中的作用,改变学生的运动观念,让他们学会劳逸结合。
例如,在讲授“短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体重和体型。现在部分学生没有跑步的习惯,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学习任务重,没有跑步的时间;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存在懒惰的心理。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个体重指标的计算公式,让学生通过计算了解自己的胖瘦情况。当学生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情境时,再给他们播放关于青少年肥胖危害的教育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从而培养其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斗志
音乐能够有效放松身心,并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运用音乐,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枯燥感,使其全身心地投入体育运动中。
例如,在开展重要活动时,教师可以选择播放具有激励作用的音乐,如《亚洲雄风》,以增强活动的影响力,激发学生的斗志,提升活动效果。当课程快结束时,教师可以播放舒缓的轻音乐,帮助学生放松身心,消除疲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上,教学往往都是指令式的,没有音乐,也没有视频,只有教师的“指令”,这样会给学生带来“距离感”。因此,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将音乐融入体育课堂,注重“教”与“玩”的结合,让学生变得更加主动,使体育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三)创设竞赛情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的概念是十分广泛的,其中包含竞技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体育学科的特点,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体育竞赛,创设激烈的竞赛情境,让学生在竞赛中展现自我,从而激发其竞争意识,培养其拼搏精神。要适当地开展体育竞赛,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去,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针对学生的不同爱好,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例如,乒乓球比赛、跳远比赛、健美操比赛和武术比赛等,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发扬努力拼搏的精神。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园文化节或体育节等平台,组织主题式竞赛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体育竞赛转化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丰富课程内容,增强求知欲望
(一)重视体育技能的传授
掌握体育技能是体育学习的重难点之一。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进行一次技能讲解,便让学生自行练习,导致部分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节奏,沦为课堂的“学困生”。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创新教学理念,重视体育技能的传授方式,从多方面渗透体育技能学习,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消除班级两极分化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他们的上进心。
首先,可以采用教师讲解与示范和学生示范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先进行示范,讲解动作的技能特点和学习要求,并辅以视频演示,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讲授的内容。
其次,鼓励学生进行示范,促进分享和交流,构建高效课堂。
再次,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体育活动,及时纠正技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排查安全隐患,保障学生安全,加强师生互动。
最后,还可以利用移动设备记录学生的动作展示,与学生一同观看,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使其熟练掌握技能。
此外,每节课结束前,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反思,总结收获和不足,制订课后复习计划,将“吃苦体育”转变成“快乐体育”,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二)利用大课间开展教学活动
体育教学不应完全局限于课堂,还应充分利用课间时段,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增强教学效果,优化教育实践结构。将体育融入大课间,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实现学以致用。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锻炼意识,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例如,教师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自编体育健身操,利用大课间组织学生跟随《我们都是追梦人》的音乐进行锻炼,展现青春活力,舒展筋骨,释放压力。再如,教师可以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开展武术、跳绳和篮球等多种形式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享受运动乐趣,促进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三)实施体育合作式学习
合作式学习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方式,深受学生喜爱。为提高学生参与度,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布置个性化合作任务,开展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特长发展,增强学生体质。
例如,在教授“乒乓球正手发球和反手攻球技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分组训练,体会技术要领,发挥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合作训练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提供帮助,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学生协作能力。教师还可以提供平台让学生展示乒乓球技术,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成长,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风尚。
新课标对合作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应调整教学方式,科学设计合作任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课中和课后均可开展合作学习。
四、建立评价机制,提升主体地位
评价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部分教师忽视了评价环节,未能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的进步,导致学生对体育学科产生消极情绪。此外,部分教师的评价方式单一,缺乏连贯性,未能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注重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质。首先,教师应进行及时评价,在课堂上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反馈。其次,教师应建立长效评价机制,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身的体育水平,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最后,教师应采用多元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通过体育分享会等形式,让学生大胆表达想法,制定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目标。
五、结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学科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体育教学实效,是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学生体育能力,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推动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奕.初中体育教学中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策略研究[J].体育风尚,2023(12):113-115.
[2]汪普晋.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性[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3(17):162-164.
[3]张铁琦.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探讨[J].学苑教育,2023(11):54-56.
[4]王映红.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26):78-80.
[5]张飞阳.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J].考试周刊,2017(A1):146.
[6]吴康.新课标下提升学生初中体育课堂参与度的策略[J].知识文库,2022(19):163-165.
[7]林志伟.浅析在初中体育课堂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1):114.
[8]李小钦.初中体育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策略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