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 裴鸿霞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尤其是在初中阶段,这一课程更是起到了衔接小学与高中教育、奠定学生思想基础的关键作用。思政课教师肩负着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任务,需深入思考与实践。本文依托笔者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深入探讨了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策略。

[关键词]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策略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对于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而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思政课教育工作者在基础理论研究上下功夫,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要着眼于坚定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众多杰出人物,这些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尤其是在大中小学教育阶段它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至大学的思政课程中,这些资源形成了循序渐进的教育体系。在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从小学的爱国情怀启蒙,到初中的公民意识与国家责任培养,再到高中的政治生活探索,直至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均可在中华文明史中找到深厚根基。这些教学内容,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是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例如,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航天精神”和“抗洪精神”都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典范教材,“红船故事”犹如一部生动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教科书,等等。因此,教师需在教科书既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拓展和延伸,借助生动展现爱国情怀的故事,启迪学生心智,塑造学生品格,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二、要着眼于培养良好思想品行的教育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道德品质塑造的关键时期,因此,家庭教育的作用在此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大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已初步形成,社会环境对其影响较为明显。家庭教育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而社会影响则呈现出“5+2>7”或“5+2<7”的功效。因此,家庭和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青少年学生良好思想品行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中,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因此,家长的言谈举止成为孩子学习的“素材”。

在当今社会,道德失范与诚信缺失等现象仍然存在,这无疑会对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判断产生负向影响,稍有疏忽便可能致其误入歧途。尤其是处于互联网时代,网络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影响力,部分网络信息夹杂着低俗与有害内容,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环境的持续优化。

三、要着眼于遵纪守法意识的教育

良好的遵纪守法意识是青少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为了让大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遵规守法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而社会教育的作用亦不容忽视,这要求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要实现“知行合一”。青少年学生不仅应在学校养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在步入社会后更应遵守秩序、恪守法律底线。因此,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须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亲身实践和体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青少年学生前往法治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和安全教育体验馆等场所进行实地教学,让青少年学生在参观体验中接受最为直观的遵纪守法教育。

四、要着眼于学科兴趣的培养教育

体验式教学作为青少年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深化手段,具有重要意义。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受教育者通过直接体验、情境浸润、环境作用及活动参与等途径,经历情感共鸣、心灵触动和精神升华的过程,进而深化对认知对象的认识和理解。鉴于当代大中小学生展现出多样化和自主性的特征,教师应立足于“00后”和“10后”青少年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充分尊重其主体作用,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形式,从而激发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特性和认知水平,策划并实施不同的活动来提升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例如,在大学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场景模拟、情景再现等活动,以及参与、观摩党政部门举办的重要会议或大型活动,深化青年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体验。在中学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或进行活动体验,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世界、社会及自我。在小学阶段,鉴于学生认知能力尚浅,教师应通过设计趣味游戏、演讲比赛等,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教育。同时,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均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特定情境、实施角色扮演、开展观点辩论、组织分组活动等手段,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从中获得深刻体验,进而激发他们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强化大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紧抓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连贯性和统一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规律,在课程内容设计及教育教学方法上,实现知识传授、情感体验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持续性地提升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层次和利用效率,并在教学中实现各学段教育教学的有效衔接,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庞晨,曾令辉.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有效衔接的价值蕴意与实践路径[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3(5):56-62.

[2]朱艳菊.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5-10.

[3]杨凯,温海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建设教学资源库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2(Z4):17-21.

[4]房敏.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视域下的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J].江苏教育,2024(2):61-62,65.

[5]柴源,李前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24(1):45-48,79.

[6]陈燕,杨佳欣.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