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情境的大班项目活动推进策略研究
作者: 孙颖
[摘 要] 项目活动是一种教师支持、帮助、引导幼儿围绕某一主题或者问题深入开展的探索活动。教师基于儿童立场,关注课程的核心价值,了解幼儿的兴趣点,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基于生活情境的大班幼儿项目活动“小小快递员”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围绕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围绕活动引发、活动推进、活动回溯三个阶段,通过 “顺趣”“察行”“延展”三大策略来助推项目活动,大大发展了幼儿行动、思考、合作、交往等能力,让教师转变了课程理念,形成了专业发展的成长链。
[关键词] 幼儿;生活情境;项目活动
一、研究背景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教师应该立足儿童,发现儿童,尊重儿童,最后发展儿童,实现“以儿童为中心”的转变。项目活动正是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引导下围绕某一主题或者问题深入开展的探索活动。在项目活动中,教师能发现儿童的需求,支持儿童的发展,助推儿童的成长。
二、研究设计
“小小快递员”项目活动采用“顺趣”“察行”“延展”三大策略,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幼儿积极与同伴商量、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增进幼儿的游戏经验,支持项目活动的深入推进。如图1。
三、研究实践
(一)顺趣——活动引发
项目活动的实施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站在儿童立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幼儿,发现并尊重幼儿的兴趣需求,采用灵活的支持策略,生发主题,把握核心,推动活动开展。
1.闻其趣,生成主题。当“幼儿园送快递”事件引起幼儿关注时,教师及时捕捉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开展一场思辨活动。如:“我们怎么送快递?知道送到哪里吗?快递太重怎么办?”通过集体谈话、小组讨论,尊重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积极思考,生成“小小快递员”项目活动。
2.顺其趣,把握核心。当项目活动主题确定后,教师要顺着幼儿的兴趣点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抛出“谁来送快递?什么时间送合适?怎样才能送达?”等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同时把握项目活动的核心,使主题活动顺利地进行。
3.引其趣,共绘网络图。实践证明,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会更加专注。所以,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引导他们寻找活动中的乐趣;并且有目的地与幼儿一起绘制主题网络图,发现幼儿的兴趣和探索的焦点,把握活动的行进方向,让项目活动更加聚焦,变得更有价值。
(二)察行——活动推进
在“小小快递员”项目活动中,教师主要运用调查、观察、表达等方法,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帮助幼儿积累经验,推进项目活动的顺利进行。
1.开展调查讨论,做好活动铺垫。调查是幼儿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粗浅的科研方法的过程,包括调查前的互动讨论、整理问题,调查中的积极参与、收集信息。
(1)计划调查,了解认知。在“小小快递员”项目活动的开展初期,幼儿要深入了解快递员这一行业。如:“快递员是怎么送快递的?用什么交通工具?怎么联系收件人?”教师和幼儿通过集体讨论,确定了调查的基本内容。
(2)实地调查,积累经验。实地调查是项目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助于丰富幼儿相关的知识与经验,激发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探究,同时启发、鼓励幼儿从多个角度思考,如观察——用眼睛看,询问——向被调查人提问,倾听——认真听被调查人的回答,记录——表征记录、拍照……实地调查后,将经验迁移运用到“送快递”的生活情境中,丰富幼儿的经验。
2.鼓励观察感知,进行实践论证。观察是幼儿获得经验和答案的主要途径。在项目活动推进中,教师引导幼儿发挥各种感官进行观察,鼓励幼儿远“观”近“察”,推动活动开展。
(1)验证式观察,变焦验证。教师采用提供资料、给予暗示等隐性介入的方式,使幼儿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如在送快递前,幼儿对“什么时候送快递?”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师幼一起探讨合适的送快递时间,最终确定最佳的送快递时间是在12:00到12:30之间。
(2)多角度观察,持续探究。鼓励幼儿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或换一个方位去看同一事物,会让幼儿改变思维定式,发现更多的问题。如:“包裹太重怎么办?有什么好办法送快递?”通过多角度观察,幼儿想到了用餐车运送快递,用小自行车运送快递,用拖拉车运送快递,不仅解决了送快递时包裹太重的问题,还学会了动脑思考解决问题。
3.多元表达,扩展深入。表达在项目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还能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回忆和思考探索活动的轨迹,可以厘清活动的思路,从而使项目活动得以扩展和深入。
(1)合作表达,同伴互助。项目活动需要幼儿相互协商,分工合作完成。这样既节约时间,又增加幼儿间的互动,提高幼儿表达能力。
案例1:第一次送快递,标标小朋友遇到了问题:“老师,我不认识上面的字。”教师答:“快递单上写的是中四班老师的姓名。”标标又问:“中四班在哪儿啊?”教师答:“在二楼悦读坊旁边。”幼儿根据教师的提示,才把快递送到中四班。发现幼儿第一次送快递不顺利,教师和幼儿们聊起了“送快递遇到的困难”的话题。
教师引导幼儿小组合作画下教室分布图,正确认识班级方位和老师姓名,为幼儿进行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项目活动的研究核心和亮点。
(2)独立表达,个性呈现。让幼儿独立表达是提升幼儿表达能力的一种常用方式。在项目活动中,幼儿用符号、绘画等方式表达观察、探索的过程,以保存和再现活动中获得的关键经验。
案例2:“什么工具送快递最合适?”幼儿观察后进行记录与表达。萱萱说:“我拿了一个环保袋来装快递,这样可以一次多拿几个快递,拿起来很轻松。”在独立表达中,孩子们链接生活经验,知道了更多适合送快递的工具。
(三)延展——活动回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小小快递员”项目活动从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已有经验、探究需求出发,关注幼儿的思维,帮助幼儿延展活动,积累各方面的经验,提升学习品质,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多元发展,让项目活动的实施更具有课程价值。
1.商量讨论,发展思维。商讨是指在项目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商量和讨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以“项目活动中有效提问的方法”为主题进行思维碰撞,形成执行项目活动可参照的操作指引,同时成为推进项目活动的突破口。
(1)以疑引问,思维碰撞。引问是以幼儿的质疑为切入点,启发幼儿主动思考和提问,打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模式,引导幼儿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案例3:“小小快递员”活动开展了一周后,发现地上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快递……恺恺说:“这么多的快递,今天送不完,怎么办?”教师说:“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教师抓住契机,用引问的方式激发幼儿思考,在商讨中不急于告之答案,让幼儿参与主动思考、交流的过程,通过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2)以思追问,升华思维。追问不是简单的问题呈现,而是抓住所要探究的问题,逐步地、有层次地得出结果。教师用开放性的提问“什么时候送快递?”组织幼儿进行思辨,在思辨中教师追问:“什么时候最合适?”经过思辨,师幼一致决定中午和傍晚最适合送快递。教师转变了课程理念,让幼儿站在课程中央,让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2.交流分享,共享智慧。“小小快递员”项目活动的推进,需要通过多种形式交流分享,促进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与教师的互动,发挥项目活动的最大作用。
(1)活动分享册。在“小小快递员”项目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共同设计活动分享册。幼儿通过画一画、说一说自己活动中的故事、获得的成功与失败、需要的帮助与问题,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再现生动的活动过程,在交流分享中提升学习品质。
(2)快乐小主播。“快乐小主播”是幼儿向同伴和老师分享经验的舞台,它贯穿于整个项目活动的始终。幼儿可以将自己的新发现以小主播的身份进行分享,在他人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伴可以向小主播提问或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分享、提问、表达中推动活动的进展。
(3)项目集赞墙。教师创设开放的评价环境,在班级里创设集赞墙。每次活动后,幼儿自主评价同伴在游戏中的表现,并给出相应的“赞”,评价内容与标准由幼儿自行商讨决定。教师作为观察者、支持者适时参与评价,引导幼儿发展。
四、研究成效
“小小快递员”项目活动将幼儿园的课程与幼儿生活紧密融合起来,促进了幼儿和教师共同成长。
(一)幼儿的成长——支持幼儿深度学习
1.在行动中学习。“小小快递员”项目活动中蕴含数学、科学、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如关于距离、时间、力等问题,教师不是进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是在自然的生活情境中,支持幼儿的探索与发现,让幼儿自主地学习。
2.在行动中发展。在“小小快递员”项目活动中,幼儿自己的事情独立完成,并尝试为别人服务、与同伴合作、帮助弱小,体验与同伴共同进步的快乐。在活动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幼儿能坚持完成任务,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更是大大发展了学习品质。
3.在行动中提升。幼儿凡事都爱问“为什么”,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通过“小小快递员”项目活动的不断推进,教师发现幼儿在探究活动中能不断思考,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真实感受,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提升。
(二)教师的成长——转变教师的课程观
通过“小小快递员”项目活动,教师切实转变了课程观,从儿童视角审视自身的教学方法,并且梳理了项目活动的实施路径和策略,获得应对复杂生活情境的实践经验,在深入领会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弹性、自主、创造地执行主题。
1.课程视角的转变。在“小小快递员”项目活动中,教师不断修正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将课程落实在幼儿的生活和行动中,将课程理念深深印在心中、眼中、行动中。教师逐渐“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在发现、理解的基础上支持儿童,落实“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
2.行为路径的转变。在“小小快递员”项目活动中,教师发现并关注幼儿的需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支持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建构内容,关注幼儿的生活体验、游戏参与、日常引导,与幼儿的生活和活动相链接,通过讨论、搭建平台、问题驱动,多维度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裘迪·哈里斯·赫尔姆,丽莲·凯茨.小小探索家——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M].林育玮,等,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裘迪·哈里斯·赫尔姆,萨莉·贝内克.项目课程的魅力——应对当代幼儿教室挑战的策略与方法[M].林育玮,等,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朱丽梅.项目教学活动及其运用——项目教学活动概述[J].教育导刊,2002(6):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