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后作业设计探究
作者: 吴春燕 朱霄平[摘 要]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承载着重要的功能,在“双减”背景下,设计符合“双减”精神的课后作业,是广大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大量刷题的作业模式已经成为过去,设计高质量、新形式的作业成了当务之急。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注重作业的生活性、趣味性和创造性,如此才能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高效地落实“双减”政策。
[关键词] “双减”;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课后练习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深化对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关系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的数学知识框架。对教师而言,课后作业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为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给学生设计一些什么样的课后作业,才能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呢?
一、设计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大量刷题的作业模式很容易让学生对写作业产生抵触情绪,设计高质量、新形式的作业成了当务之急。教师要意识到布置数学课后作业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课后作业,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数学知识通过有趣的方式融入生活。
例如,上完“租车问题”的新授课后,教师可以设计一道开放性课后作业:“六年级师生共378人计划去研学旅行,班长通过公交车公司了解到,大客车每辆可坐60人,6元/人,坐满打八折;小客车每辆可坐40人,200元/辆。请设计一个花钱最少的租车方案,这个方案最终要花多少钱?”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提供了两种方案。方案1:60×5×6×0.8+200×2=1840(元),即租5辆大客车,2辆小客车,共花费1840元。方案2:60×6×6×0.8+18×6=1836(元),即全租大客车,租7辆,共花费1836元。在陈述租车方案环节,选择“方案2”的学生代表说:“1836元比1840元少了4元钱,所以我们的方案最佳。”选择“方案1”的学生代表则说:“18个人坐60座的车子,我觉得公交车公司不会同意的。对于公交车公司来说,一定要保证利益最大化。还有,我们提倡绿色出行,18个人坐60座的大巴不环保。”最后,在评价环节,教师再恰当评价两种方案的优劣,引导学生在数学模型之外考虑生活实际:虽然“方案2”比“方案1”少花4元钱,但并不符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因此“方案1”是最佳方案。
通过设计类似“租车问题”的生活化课后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考虑问题的严谨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设计趣味性的课后作业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业对学生而言,是“任务”还是“兴趣”,考验教师的创新能力。针对有些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好玩”的作业,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课后作业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一道课后作业:鸡兔同笼,共有10个头,32条腿,求鸡兔各有多少只?与传统作业不同,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通过列表、画图或用游戏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好玩”的是金鸡独立法。学生出示事先准备好的PTT演示汇报:每只鸡1只脚站着,每只兔用2只后脚站着,那么地上的总脚数是原来的一半,即16条腿,鸡的腿数与头数相同,兔的腿数是头数的2倍,因此,从16里减去头数10就是兔的只数,则鸡有4只。
最“逗人”的是吹哨法,汇报的学生请了10个同学上台表演。假设鸡和兔都接受过训练,吹一声哨,它们抬起一只脚,还有32-10=22(条)腿在站着;再吹一声哨,它们又抬起一只脚,这时鸡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还有两只脚站着,这时还有22-10=12(条)腿站着,这12条腿全部是兔子的,所以兔子有12÷2=6(只),鸡有10-6=4(只)。
还有学生是这样汇报的:鸡有2条腿,比兔子少2条,这不公平。但鸡有两只翅膀,兔子没有。假设鸡有特异功能,把两只翅膀变成两条腿,那么鸡也有4条腿,这时,腿的总数是4×10=40(条),但实际上总数是32条,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把鸡的翅膀当作腿来算,所以鸡的翅膀有40-32=8(只),所以鸡有8÷2=4(只),兔就是10-4=6(只)。
通过设计有趣的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三、设计创作类的课后作业
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也是创作者,要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和反思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记录日常生活涉及的数学知识,并尝试不同的解决途径,这些途径可以是数学设计、数学小论文、数学日记,也可以是数学故事。通过创作,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规律、巩固知识、发散思维、提升能力。
例如,结束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位置与方向”的教学后,可以设计如下课后作业:以“龟兔赛跑”为例,用所学的“位置与方向”编一个数学小故事。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超预期完成了创作任务。有学生为大家讲了一个新版的“龟兔赛跑”故事:兔子不服气,要和乌龟重新比赛,并约定从起点出发,向东偏南45度方向跑500米,谁先到达终点谁获胜。兔子这次没有在大树下睡觉,跑得气喘吁吁,跑了好久好久,总见不到终点,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七嘴八舌发表自己的想法:兔子可能是跑到西偏北45度的方向去了,也有可能跑到西偏南45度的方向去了,又或者跑到北偏东45度的方向去了。有学生一边汇报一边用“位置和方向”的知识辨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方向,进一步巩固了课堂学习的内容。可见,通过设计创作类作业,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日记是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新形式,同时也是一座连接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写数学日记的形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在观察世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有学生在学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求法后,回家做了相应的实验并写了一篇日记记录下来:
今天学习了“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妈妈让我测算一根筷子的体积。我选用一个比筷子高的圆柱形玻璃容器装满水,把筷子轻轻放入水中。可是,筷子浮起来了。怎样让筷子完全浸没在水中呢?我思考了一会儿,找到了办法:用细绳绑上一块小石头,轻轻放入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容器中,用带有刻度的量筒接住溢出的水并读出水的体积V1,即为石头和细绳的体积;再用细绳另一端绑住筷子,让细绳把筷子“拉”入水中,同时再接住溢出的水,读出溢出水的总体积V2,即为石头、细绳和筷子的总体积。石头、细绳和筷子的总体积V2减去石头和细绳的体积V1,就得到筷子的体积。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很好的发挥。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进行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后作业的设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紧扣新课标,注重作业的生活性、趣味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动手实践。如此,才能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高效地落实“双减”政策。
参考文献
[1]王月华.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外作业设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淮安B学校为例[D].扬州:扬州大学,2021.
[2]刘亚琴.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设计的原则[J].新课程.2020(1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