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教育实践例说
作者: 葛玉文[摘 要] 社会性教育源于生活,离不开生活。幼儿是社会性的人,需要在社会中长大,因此幼儿教育需要从“单一说教”转变为体验活动,从“封闭环境”转变为平等互助环境,从“固定内容”转变为多元活动内容。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诸环节中的社会性教育,促使幼儿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能够保证幼儿在被接纳、被关爱、被支持的良好环境中健康发展。教师须通过多种手段让幼儿接触并接受“社会”这一概念,让幼儿掌握必要的生活知识与生活技能,助力幼儿全面发展,提升其自主能力。
[关键词] 幼儿教育;社会性教育;体验活动;平等互助环境;多元活动内容
提及幼儿的社会性教育,人们往往联想到呆板乏味的理论概念以及教师的单向灌输。教师如果仅将概念传递给幼儿,没有以孩子感兴趣或孩子易理解的方式开展社会性教育,收效不会太好。即便教师将概念演绎得生动、表达得丰富,但碍于幼儿认知的局限性,他们也还是无法理解抽象的概念。根据持续多年的一线调查研究发现,呆板的言语说教效果几近为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投其所好”是关键。一句话,对幼儿教育来说,“玩”和“游戏”是屡试不爽的方式。
一、从“单一说教”转变为操作体验活动
常言道:“孩子是在玩中学习的。”操作体验让幼儿感觉仅仅是在做游戏、在玩,而非在上课。教师不说教、不上课,让幼儿自行操作体验,依靠教育教学活动的操作性、趣味性,使幼儿亲身“经历”社会性的“仿真模拟”教育。操作性越强,趣味性越高,孩子的社会性教育体验越好。
(一)丰富幼儿需要的操作材料
在大多数社会性教育活动中,教师均可采用实物操作法让幼儿体验与感知。如社会性教育主题《小书包》(大班课程),这一主题旨在让幼儿熟悉学龄阶段日常接触的学习物品。每个幼儿准备好一个书包并且自己背到幼儿园,教师通过让幼儿观察、比较自己书包与他人书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幼儿深入感知书包的多种功能,进而学会正确使用书包。幼儿在背书包上幼儿园的过程中将学会保管、整理自己书包内的物品,自理能力将得到锻炼。
再如社会性教育主题《我和别人不一样》(小班课程),教师可提供样式各异的毛绒玩具、汽车玩具供不同的幼儿选择,亦可提供色彩、形状各异的糖果供幼儿挑选,幼儿在挑选过程中将发现物品在颜色、形状、种类上的不同并表现出自己的喜好。通过多种材料开展多轮活动,幼儿在数次自由操作中必然会深化体验,习得必备的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
(二)拓宽幼儿探究的操作时空
教师可将操作活动设置在教学环节的任一阶段,活动形式和场地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如果班上幼儿探索欲较强,则操作环节可设置在教学活动的开头,鼓励幼儿先行探索,调动幼儿积极性,促其主动发现问题。比如社会性教育主题《温暖的家》(小班课程),教师可以设置很多“家”(如盒子堆成的“家”、帐篷搭建的“家”),并鼓励幼儿先去每个“家”里参观比较,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家”。
有些教学内容涉及的操作,对空间和环境有较高要求,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游戏。那么,此类教学活动的场地可设在户外,给幼儿足够大的活动空间,使其感受操作的乐趣,增强其社会性的体验。
操作活动可根据幼儿的情况和实践效果多次进行。反复操作不仅能加深幼儿的感性认知,还能让幼儿对活动形成持久的兴趣。
(三)激发幼儿兴趣的影像视频
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社会性教育课程并非所有教师都愿意开展,有些教师甚至一个月都未必能组织一次社会性活动课。原因无他,现实的教学条件下不易实现社会性教育课程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活动中要辅以丰富的操作材料,利用现代化教育设备,如电视、电脑、投影仪等。这样,社会性教育必然有趣且易于实现。以《爱护环境,保护地球》(大班课程)为例,教师可提前从网上收集环境污染的图片或视频,整合陆地、海洋等不同区域环境污染的影像资料,制作成幻灯片。借助强大的视听冲击,可以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牢记“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社会性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活动,教师须关注幼儿在操作体验后的情感变化及输出状况。幼儿的体验会转化成认知和经验,他们将自身的体验分享给集体则会带来共同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在每一次操作后,让尽量多的幼儿进行输出。一方面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内心感受,便于下一步活动引导;另一方面可调动每个幼儿积极参与社会性教育活动。
二、从“封闭环境”转变为平等互助环境
(一)建立平等的伙伴式对话
《纲要》指出:“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在社会性教育实践中,心理环境的创设极为重要。因此,全力打造教师与幼儿平等的对话环境是开展社会性教育的应有之义。小班的孩子刚入园,对陌生环境感到胆怯。考虑到语言处于发展期的他们模仿性较强,教师可实施以下策略:和幼儿共同制定简单的规则,幼儿做到的同时教师也必须要做到。例如,一般幼儿园常见“说话轻,走路轻,拿放东西轻”三项要求,要幼儿做到三“轻”,教师须以身作则:叫小朋友或者叫其他教师时都要轻声说话,在教室里不跑,一步步地轻轻地走。再如,“说话要算数”这项要求,首先就必须从教师一方开始,教师答应幼儿的事情,就要说到做到,让幼儿感受到“老师说话算数,我也要说话算数。”给孩子做榜样,是平等的体现。这样,在稳定有序的环境中,就能对幼儿施加好的影响。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因为教师和孩子们有过约定——盛饭应该放下勺子和筷子,当有教师在午餐时间拿着碗筷准备盛饭时,就被同桌的一名幼儿喊住,表示老师也应该把筷子放下来再去添饭。可见,教师对幼儿的态度使得幼儿感受到了平等,开始主动关注身边的伙伴。
(二)尊重儿童平等交往
师生互动中需平等交流,让幼儿建立平等意识,形成“我们要做到,老师也应该要做到”的认识。例如,教师日常带领幼儿学习时,如果不小心撞到他们,就应蹲下来向他们表示歉意。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平等意识。这个案例说明,教师在各种教学实践中都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幼儿都是“一日生活”中的主体,在各环节教师与幼儿可以有分工的差异,但没有等级的分别。
三、从“固定内容”转变为多元活动内容
(一)开展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社会性教育主题《特殊的电话号码》(中班课程)针对可能的复杂环境,教会幼儿必须掌握的自我保护的本领:遇到火警拨119,遇到急救拨120,等等。幼儿学会这种本领不仅能帮助自己,还能帮助他人。
幼儿年纪小,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需要教师经常性给予帮助以解决一些难题。教师要对幼儿面临的困难进行评估分级,重大困难可以提供帮助,些许困难则要鼓励幼儿动脑筋自行解决。例如,幼儿看着点心盘中的橘子十分想吃,有的会拿在手上左看右看犹豫不决,有的会直接用嘴咬未剥皮的橘子,有的会边说“老师我不会剥橘子”边把橘子递到教师手中。此时,教师可以手拿橘子模拟橘子与幼儿的互动:“小橘子说话了:请你找到我的小帽子……”这样,教师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在有趣的互动游戏中把剥橘子的方法教给幼儿,让他们掌握新本领,习得帮助他人的能力。
(二)开展活动应结合社会热点事件
社会性教育主题《可爱的福娃》(大班课程)旨在通过介绍福娃的创作思路、设计细节,帮助幼儿了解奥运会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抓住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追捧这一社会热点,开展《冰墩墩和雪容融》主题教育,通过它们带幼儿回顾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开幕式、各类比赛项目、中国运动员的风采及颁奖典礼等,增强幼儿爱国情感,提升幼儿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引导幼儿深入了解冰墩墩和雪容融创作过程中的奇思妙想,帮助幼儿树立远大理想。
2005年南京地铁一号线开通,标志着江苏进入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历史新阶段。中班教师可抓住“地铁”这一新事物,打造新的社会性教育主题《我们身边的新型交通工具——地铁》,通过带领幼儿一起乘坐地铁,感受南京的“强富美高”。目前南京已建成了11条地铁线路,每条线路拥有自己的主色调,教师可与时俱进,结合地铁新线路的开通继续对这一主题活动进行更新、补充和完善。
(三)开展活动要注意捕捉契机
生活中处处有教育契机。教师在幼儿生活中既要重视系统教育,也要抓住各种碎片化的机会,开展随机教育。例如,在秋游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发现有的幼儿抱着书包,小心翼翼地拿出一颗巧克力快速塞到嘴里;有的幼儿从包里拿出一根玉米肠,坐在草地上自顾自地吃起来;有的幼儿背着书包围住其他幼儿,不吃自带零食反而向他人索要零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借机开展有关“分享”的社会性教育。具体操作可以是教师两两配合,教师A从包里拿出零食,大声对教师B说:“这个给你吃。”“我带的好吃的给你吃。”“给你一个,再给你一个……”教师B则在向教师A大声道谢后也拿出零食给教师A:“谢谢你,我们也来关心小朋友们吧!”接着教师们便可将零食分给幼儿,让幼儿也加入分享零食的行列。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相互示范后,便有幼儿跑到教师身边,递上自己带的零食。此时教师则可通过夸奖“你真好,关心大家,相信大家也会关心你”来鼓励幼儿进行分享。这样的随机社会性教育能让绝大多数幼儿积极参与,使他们在获得美食的同时也懂得了什么是分享,并且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四)开展活动需注重园内幼儿日常活动教育
社会性教育需要以幼儿的日常活动为依托,以真实生活为来源,抓住教育时机,使幼儿获得最直接的体验。例如,新生班幼儿刚入学时对园内情况较为陌生,情绪较为低落,教师可带领他们玩“开小火车”的游戏,一起逛逛幼儿园。大家一起探索会增强幼儿的勇气和好奇心——看看幼儿园是什么样子,幼儿园里有哪些有趣的玩具……在一起探索的过程中,原先哭闹的孩子也会停止哭闹,和教师一起观察周围的环境。这样,幼儿在和教师的自然互动中,消除了恐惧,建立了信任。当幼儿入园有一段时间后,教师组织的“开小火车”游戏的活动区域也可逐渐扩大,甚至可以开到幼儿园的大门口。当幼儿看见大门紧紧关着,门卫师傅穿着制服站在门口时,教师便可开始新一轮的引导:“小朋友,这是哪里呀?大门为什么要关着呀?门口穿制服的爷爷是什么人呀?”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得出了答案:门卫、门禁的设置是为了保障园内小朋友的安全和正常的教学活动。可见,教师和幼儿在自然环境中的互动使幼儿增强了安全意识。
四、结语
社会性教育源于生活,离不开生活。幼儿是社会性的人,需要在社会中长大,因此幼儿教育需要从“单一说教”转变为体验活动,从“封闭环境”转变为平等互助环境,从“固定内容”转变为多元活动内容。综上所述,渗透于多种情境、多种状态下的社会性教育活动,能够让幼儿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让幼儿在一个被接纳、被关爱、被支持的良好环境中共同发展。教师要抓住各种机遇帮助幼儿接受“社会”概念,运用科学方法帮助幼儿学会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
[2]秦旭芳.教师教育行为影响幼儿社会性行为的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9-62.
[3]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模式的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1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