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作者: 蒋巧[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育,依靠传统教学方式已然无法实现。为此,将多种新式教学方法融合用之于初中历史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实施大概念教学,同时渗透其他学科知识,教会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历史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紧跟课改的脚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把他们培养成知历史、明得失、有远见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关键词] 初中历史;综合分析能力;大概念教学
历史综合分析能力对于学生学习历史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是教学的重点。综合分析的方法能否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材料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和应用。历史教师应当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改进教学工作,尽可能兼顾知识教学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育,使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学习,自主探究、综合分析、积极实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备课材料多元化
在高效课堂模式的推动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师在这一教学模式中,除了要丰富自身的知识素养,还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转变自身在课堂上的角色。由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相对单一(呈直线型),发散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多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如图片、地图、文献等。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年龄段,准备一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资源。
二、实施大概念教学,渗透其他学科知识
首先,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融合教学要做到以图教史、用图现史。地理学科的空间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材料,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会影响到历史学习。比如讲历史事件的地点时,联系地理知识,使学生能够综合地看待相应的事件。教师在讲到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时,要注意图文对照,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便于准确地记忆历史知识。如七年级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对于“江南”这一个概念的解释是不一样的,因为在不同的时代,“江南”所指代的地理位置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师生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还有各朝都城的古称,也属于地理的范畴,必要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自己绘制地图,标注地点。这样史地结合,不仅能强化学生记忆,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可见,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与地理学科的结合,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并知晓特定地点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产生过什么重大影响。这样就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时空概念,丰富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不断提高。
其次,历史学与政治学之间的融合教学要做到以史为鉴,明古代政治之得失,晓今日盛世之缘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是群众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结晶。各种文明都有其辉煌的历史,也有其衰败的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引用历朝历代的一些典章制度和改革措施,使学生有一个开阔的眼界,明白盛世华章的原因和落后挨打的根源,进而理解社会进步的生产力标准,理解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例如,在八年级《戊戌变法》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历朝变法来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打破教材的限制,带领学生回顾历朝历代变法,得出结论:历代变法大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这个社会发展归根结底就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最后,历史学与文学、艺术、技术等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要做到以史为鉴,论从史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必要时多采用表格、图表等帮助学生理解,促进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知。对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讲解文学、艺术、技术发展的相关内容时,应引导学生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对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考察。
三、一分为二看问题,教会学生历史分析法
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评价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教师在指导学生评价人物、事件时,应教给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第一,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必须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历史人物和事件是历史长河中特定阶段的特殊产物。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都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分析他们所产生的历史影响或历史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运用历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只有将历史、地理、政治、文学、艺术、技术等学科综合起来分析,才能指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
第二,评价历史人物要运用唯物辩证法,根据人物所处时代背景,其产生的积极意义和社会影响进行综合分析。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评价人物和历史事件应持唯物辩证的观点。例如,对秦始皇的评价,既要看到他一统六国的功绩,又要看到他大兴土木,耗尽民力的奢靡。除此之外,“百代都行秦政法”,教师在教学时还应让学生看到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维护中国大一统的格局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让学生看到,他和秦二世的暴政导致百姓疲敝,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化,最终二世而亡。因此,对他的评价应该全面、客观,一分为二,要看到他的一生既有功、也有过,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他的过错而否定他的功绩。
第三,评价历史人物除了分析其事迹及影响,还要综合考虑体现在历史人物身上的时代精神及时代局限性。创造历史的英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懂得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给学生分析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相似的案例,寻找规律。例如,在讲述恺撒、屋大维、克伦威尔、拿破仑等英雄人物时,可以引导学生分小组收集英雄人物的相关材料,先让学生熟悉这些英雄人物的时代背景、历史功绩及他们的局限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组织者的工作,引导学生从这些英雄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所创造的功业以及对当时和后世所产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恺撒、屋大维、克伦威尔、拿破仑都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都在社会转型的时代做出了巨大的功业。恺撒和屋大维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将古罗马带进了帝国时代,他们上台后采取强有力措施,稳定了局势,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克伦威尔和拿破仑也适应了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采用强有力的措施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基础。
第四,相似的人物或事件,应进行对比分析,必要时可以组织课堂历史情景剧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总会有一些相似的人物和事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相似的人物或事件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为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历史人物的境遇和历史事件的过程。这样,学生就会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出现相似性的原因,其分析和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得到提升。这种做法契合当前高效课堂的指导精神,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科渗透融合、教学手段综合运用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实施大概念教学,同时渗透其他学科知识,教会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学习历史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紧跟课改的脚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把他们培养成知历史、明得失、有远见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