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速”社会中,教师学习力如何提升?
作者: 姚文晗学习力,顾名思义,即为学习的能力。诸多研究借鉴《Leaning Power in Practice: A Guide for teacher》一书中的观点,将学习力细分为七个维度:变化和学习、意义建构、关键好奇心、创造性、学习互惠、策略意识、顺应力。基于教师的学习特质,有学者将教师的学习力分为四个层面: 教师学习基础力,涵盖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需求的识别力等;教师学习接纳力,包含学习关系的互惠力、学习行为的理解力、学习内容的吸纳力等;教师学习探究力,涉及教学探究力、教育研究力等;教师学习转化力,囊括教育经验的“捕捉力”、教育经验的反思力、教育经验的迁移力等。[1]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将教师学习力界定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持续获取、整合、运用知识与技能,不断反思、创新教学实践,以适应教育环境变化并提升教育质量的综合能力。它涵盖学习动力、毅力、能力等多个层面,包括对新知识的敏锐感知与吸收、对教学经验的反思与转化、对教育情境的适应与创新等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认知、行为与情感等多方面表现出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成果。
一、现状聚焦:当前教师学习力境遇
不少社会学家研究表明,当前社会已进入“加速”时代,科技进步加速,社会变迁加速,生活节奏加速。“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成为时代强音。个体在时间的加速下,像是时间的囚徒,在速度的漩涡中沉浮,无法满足对生命和世界的渴望。[2]在当前“加速”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学习力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现状。
一方面,部分教师能够积极适应教育变革,主动寻求学习机会,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他们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研讨会,利用线上资源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展现出较强的学习动力和接纳能力。例如,一些教师主动参与在线教育课程的学习,探索数字化教学工具在课堂中的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将新的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学习转化力也在不断实践中得以提升。
然而,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加速使得教育知识和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超以往,教师的工作量与日俱增,教学任务繁重。不少中小学教师除了日常的授课、批改作业外,还需应对频繁的教学评估、学生的课外辅导等工作,导致学习时间被严重挤压,难以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频繁更新,部分教师疲于应对,只能进行浅层次的学习,对新知识、新理念的理解和掌握流于表面,学习探究力和转化力不足。
二、困境溯源:社会时间理论视角
社会时间理论是社会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它突破了传统时间观念中单纯的物理时间维度,将时间置于社会结构、文化背景和人类行为互动的复杂网络中进行考察,关注时间与社会行动者的主观意识之间的关系。个体在社会时间的框架下,通过自身的行动和选择,赋予时间以意义和价值。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堂课的时间分配、教学节奏的把握以及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都是其基于自身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对社会时间的主观建构。这种主观建构不仅受到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教育政策、学校文化等外部社会因素的制约。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时间理论可以为我们理解教师学习力的现状提供一个独特的时间维度视角。
有学者提出,教育研究中的实践是一种由物理时间、心理时间和社会时间所复合的三维一体的时间。[3]由此出发探求教师学习力不足的原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一)物理时间之困:精密格框式下的碎片化与板结化学习
在学校教育体系里,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如同精密的齿轮,严格地切割着教师的日常生活。老师的一天被切割为多节40分钟的课程,课间休息短暂,教学准备、批改作业等任务只能见缝插针。这种安排使得教师的学习时间呈现出高度碎片化的状态,难以拼凑出系统的学习进程。知识学习因此变得零散无序,无法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严重削弱了教师的学习动机。同时,在频繁的教学环节切换中,教师的精力被分散殆尽,根本无暇深入钻研知识,知识逐渐板结固化,难以灵活运用与更新,成为教师学习力提升道路上的巨大阻碍。
(二)社会时间之忧:竞速压力下的功利与浅表学习
受社会竞争氛围影响,教育领域也无可避免地卷入竞速潮流之中。从教育政策对教学成果的急切要求,到学校间因升学竞争而产生的压力传导,教师身处其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教师为在短期内提升学生成绩、获取职业认可,往往倾向于选择功利性的学习策略,他们热衷于参加各种短期培训课程,盲目追逐流行的教学技巧,却忽视了对知识深度的探究和理论体系的学习。这种做法仅仅带来了教学形式的表面改变,未能触及教育的本质内涵和能力的实质性提升,使得学习流于肤浅表面,无法为教师培育深厚的教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提供滋养。
(三)心理时间之枷:道德感束缚下的被动与无意义学习
传统教育观念如同一把沉重的道德枷锁,赋予了教师学习浓厚的道德色彩。诸如“学高为师”等理念,使得教师即使在忙碌不堪的教学工作中身心俱疲,仍深感学习时间极度匮乏,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时间饥荒。教师常常因为未能达到自我设定或外界施加的学习期望而陷入自责与焦虑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沦为一种被动的任务,在不安的情绪笼罩下,教师难以全身心地专注投入,缺失了主动探索知识的乐趣与意义感。这种心理状态又反过来作用于物理时间的利用,促使教师更加精细地规划时间、机械地遵循刻板程序,进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机械学习模式,严重抑制了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力,进一步降低了学习效果和学习力提升的效率。
三、破局之策:教师学习力多维提升路径
教师如何从多个维度突破困境,全面提升自身的学习力,进而实现教育教学的卓越发展,可以着眼物理时间、社会时间和心理时间的交互提升,不断践行。
(一)具身践行:重塑物理时间,激活学习基础力
在教育教学实践场域中,教师学习力的培育需扎根于实际问题。从教师日常面临的教学困境出发,开展具身性学习活动至关重要。
通过听课、模拟上课及精心设计教案等系列环节,能有效促进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深度体验。在初次听课过程中,教师可直观感知课堂氛围、学生反应及教学流程的实际运作;模拟上课时,教师将理论知识初步应用于实践,检验自身理解与技能掌握程度;设计教案则促使教师深入剖析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的内在逻辑关联。完成这些步骤后再次听课,教师能凭借前期积累的经验,更敏锐地洞察教学细节,增强学习的代入感。这种基于实践的循环学习模式,有助于打破物理时间的碎片化与格框化束缚。教师在全身心投入教学实践活动时,能够将零散的时间片段整合为连贯的学习进程,使经验性知识在反复实践与反思中得以系统积累与深化。在这样的具身践行中,教师学习不再是孤立的知识堆砌,而是在实践经验的滋养下,逐步构建起稳固且富有活力的知识体系,为学习力的持续提升筑牢根基,让物理时间成为知识成长的有力支撑而非阻碍。
(二)情境交融:适配社会时间,优化学习接纳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教师在教学时间、备课时间、培训时间等时间轴上的分布和时长发生改变。在结构化的实践中,找到适合学习新知识、提升教学技能的节奏,合理安排固定的阅读教育相关书籍文章、参加线上或线下学习共同体的活动时间等,使教师在紧张的工作时间中高效提升学习力。
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以及学校管理模式的现代化转型,教师的时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此背景下,教师需积极融入动态的教育情境,以适应社会时间的变革节奏。一方面,教师应精准把握教学、备课及培训等时间的重新分布与时长调整,主动适应教育环境的结构化变迁。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在结构化实践中探寻适宜的学习节奏。如定期阅读教育前沿书籍与专业文章,及时跟进学科发展动态;积极参与线上或线下的学习共同体活动,与同行交流教学心得、分享教育资源。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在忙碌的工作进程中,巧妙地将学习活动与日常教学紧密融合,使社会时间成为促进学习力提升的积极因素,确保在紧凑的工作时间框架内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与学习力的稳步进阶。
(三)情感驱动:调适心理时间,深化学习探究力
韦尔斯关于学科理解的模型提到了四个维度,分别是“经验”“信息”“知识共建”和“理解”。[4]教师学习力的提升,也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关涉情感,调适心理时间,深化学习探究力。
在“经验”象限,教师自身丰富的过往经历是其学习的重要宝库。曾经在教育实习中因成功引导学生突破学习困境而收获的喜悦,或是在初次公开课上因失误而产生的沮丧,当面临新的教学知识整合与意义重构任务时,这些情感化的经验能迅速激活教师心理时间中与之相关的过往感知,极大地削减因陌生知识带来的心理适应时长,提升学习效率。在“信息”象限,积极的情感态度,如对新教学技术的好奇与渴望,会驱使教师主动追寻契合自身教育追求的信息,情感的这种导向性力量让教师在信息海洋中有条不紊地分配时间与精力,避开冗余或低价值信息的干扰,优化学习效果。“知识共建”象限,同事间的信任、对专家的敬重、对学生参与的热情期待等,能有力推动交流与分享的顺利开展,加速知识共建的步伐。“理解”象限,情感表现为对知识意义的深度情感认同与感悟。当教师对某种教育理念或学科知识萌生热爱、敬畏之情时,便会主动投入更多心理时间用于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深层价值。例如,对“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教育理念的尊崇,会促使教师反复反思自身教学实践,这种情感驱动的深度理解进程,使教师不再局限于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构建起独具个人特色与情感印记的教育知识意义框架,完成从单纯知识吸纳到教育智慧凝练的蜕变,进而持续提升自身的学习力与教育影响力。
(四)经验重塑:统筹多维时间,提升学习转化力
教师于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厚的教育经验,而提升学习转化力的核心在于对这些经验进行高效重塑与创新性运用。这要求教师全方位统筹物理时间、社会时间与心理时间的多维实践,将过往经验与当下教育情境紧密结合。
在物理时间维度中,及时总结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得失,利用课余时间迅速梳理教学关键环节与学生反馈信息,无论是课堂提问的回应、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还是学生主动表达的学习感受,都将成为后续经验转化的有力素材支撑,为教学策略的优化调整奠定基础。在社会时间维度,积极参与教育经验分享平台、教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等,广泛借鉴同行的成功经验转化案例,依据社会教育发展趋势调整自身经验迁移的方向与策略,从而灵活且精准地调整自身经验迁移的路径与策略,确保经验能够在不同的教育场景中实现创新性应用,不断拓展教学视野与方法库。在心理时间层面,教师要以开放创新的心态对待经验转化,克服传统思维的束缚,唤起过往成功创新经验时的积极情感记忆,对经验进行深度重组与再创造,构建起具有前瞻性与适应性的经验转化模式,从而有效提升学习转化力。
另外,除了上述核心学习力要素外,在竞速时代,教师需避免陷入“学习应付”导致的学习功利化和浅表化困境,还需要学习的勇气、自我觉察力与自我监控力。学习的勇气是教师在面对知识快速更迭和教育变革洪流时,毅然决然地突破舒适区的决心;自我觉察力使教师能够清晰认识自身的学习优势与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自我监控力则有助于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专注,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教育生活中体验时间流逝的多重意义,在教育文化的自我建构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皇甫倩,靳玉乐.教师学习力测评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教师教育研究,2021(5):65-76.
[2]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37.
[3]张家军,李兰.教育研究的时间转向[J].教育研究,2024(11):64-75.
[4]韦尔斯.在对话中学习:社会文化理论下的课堂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267.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生)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