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吃货”们的滋味生活

作者: 朱晓鑫

又接手了一个新班级。这个班的孩子有些特别,做事有点虎头蛇尾,但是吃午饭却热情高涨,比起对学习与老师的感情要热烈得多。吃,大概成了他们在校生活中最重要或者说是最有乐趣的事情之一。不过也能理解,他们整天都在学校,上课之余,午餐时就是最没有负担最放松的时候,一边吃一边说说话,再平常的食物也有了吸引力。

“吃”是人生第一需要。在我看来,对吃感兴趣的人,也是热爱生活的。其实我也是个“吃货”。校庆征稿,同事们讲述难忘的人与事,而我寻味校园,一些独特的味道让教育教学生活伴着咸淡甜浓直抵人心。我回忆师父家餐桌上油亮的琥珀色糖醋排骨,米粒莹白如玉、菜末绿如翡翠的菜炒饭,觉得将日子的烟火气过到赏心悦目的层次上就是诗意。浓油赤酱丰腴或清淡薄盐蔬香,一直让我回味。

于是我适时“投其所好”。首先表扬学生们爱惜粮食,大多数不挑食,能做到光盘,这并不是每个班都能做到的。他们听了很高兴,分发餐盘、排队取菜变得秩序井然。

再和这群吃货们聊天,总归要讲到吃的,我便就地取材,以午餐的食料为主。

吃牛肉粉丝,大家都喜欢,但盛菜时有些毛躁,桌上地上总会有粉丝散落。我就和他们讲这是“冻雨”,他们有些疑惑。于是我就讲三毛《撒哈拉的故事》里《沙漠中的饭店》,一道鸡汤煮粉丝,在三毛看来,里面的粉丝是春雨:“这个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扎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了换米酒喝。”孩子们很感兴趣,“呼哧呼哧”吸溜起粉丝来,桌面地面也少了掉落的粉丝。他们也喜欢那个自由有趣的灵魂。

吃麻婆豆腐,就谈其历史与传说;吃红烧肉,就和他们讲苏轼与东坡肉的故事,感受旷世奇才在困境时的达观。

过了一段时间,我把讲台交给学生们,由他们来介绍喜欢的食品,谈谈爱吃的菜或学会做的某一道菜;假期旅游了,介绍地方美食,了解不同菜系的特点;不同季节,聊聊地方特色菜、时令菜……通过我们的“每日一讲”,孩子们了解了当地真正的网红食品,绘制了小镇美食地图,惹得他们周末去打卡品尝,倒也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熟悉与热爱。

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极明显的“附带效应”,原先我们班午饭时间拖得太长,经常其他班级早就吃好了,工人师傅来收餐盘了,还有一部分人没吃完。现在明显快多了,吃饭不拖沓了,都准备着吃好饭再聊美食呢,这样胃满足了,也养眼养心呢。

就这样,慢慢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有更多的孩子愿意来和我交流了,有的会告诉我前一天晚餐的内容,还有的会许诺要将学会做的一道菜请我品尝……有一天,在走廊听到一个男孩和同学感叹:“我刚才去老师办公室交作业,他们点了火饺,闻着真香啊,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另一个同学看到我了,竟然大着胆子问我能不能帮着点外卖。那天正好这两个孩子课上表现不错,我便把他们带到办公室,邀请他们吃火饺,并告诉他们请客的原因——今天课上的发言有思维含量。后来家长告诉我,孩子说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晚上回家写作业特别认真,学习的劲头特别足。我没想到,小小的食物竟然发挥出这么大的能量。

而学生小唐则把她因贪吃遭遇的尴尬,记录在循环日记上。读来非常有趣,这样的贪吃也绝不会让人生厌,倒是多了一份可爱和童真。

吃货的尴尬

放学了,音乐老师突然走进教室,说:“请小唐留下,到办公室里来。”

“我想请你们来排练个节目。”老师笑着说。“好!”我们一起回答。听着老师讲述节目要求和内容安排,慢慢地,我的目光转移到老师桌边的书架上。上面放了好几瓶玻璃瓶装的果汁,那或是橙黄或是玫红的色泽我越看越喜欢。要知道我就是个吃货,什么好吃的东西我都想尝一尝,何况这么养眼的饮料呢?我觉得它们肯定无比美味可口。恨不得老师的办公桌立即变成一台无人售货机,投入纸币便会骨碌碌滚出一瓶来,一解我心头之瘾。我心里痒痒的,眼睛不时地往那个方向瞅,心想一定要找个机会仔细看一看,这果汁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时,老师可能说得口渴了,拿起一瓶拧开盖子,喝了起来。啊,我仿佛已闻到了香气。“咕嘟”,我不由自主地咽了下口水。好不容易熬到排练结束了,老师吩咐我们明天还要继续。

第二天,我一放学,就急急忙忙地来到音乐办公室,直奔放果汁的地方,可是那几个亮晶晶的瓶子不见了。我有些失望:一天不见,果汁会去哪呢?被老师全部喝掉了?不太可能吧,那总归还有空瓶子吧!趁老师还没回来,我按捺不住心里的渴盼,轻手轻脚地打开老师的柜子,偷偷摸摸地找了起来。

“咦,怎么没有呢?这下怎么办呀,找不到它,不知道它是什么牌子,就不能叫妈妈去买,喝不上那么好喝的果汁,不是太可惜了吗?”我嘟囔着。又寻思可能会收在老师的办公桌抽屉里。尽管我知道这样做不对,尽管此时我非常紧张,心“扑通扑通”跳个不停,已经提到了嗓子眼,但我还是伸手去拉抽屉。“你在干什么?”老师突然悄然无息地走进来。我吓了一大跳,脸顿时煞白,手僵在那儿,伸也不是缩也不是,手心里直冒出冷汗。此时的我,尴尬极了。

老师问清原因后,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说:“你想喝告诉我不就行了。来,我给你一瓶。”老师打开柜子,果汁竟然就在她提包的后面。刚才我像做贼似的心慌意乱,不敢怎么翻动就没看到。拿着这瓶果汁,我的心又怦怦跳了,脸涨得通红。唉,我不会再这么犯馋了,以后也一定不会再让我的心“离家出走”了。

读文章时,我也会关注描写吃的语段。院子里的昙花黑夜里绽放,如皎洁的月光。人们都欣赏它的美,我却想着凋谢了的花是否可以吃。读了林清玄的散文《忘情花的滋味》,于是我家餐桌上常会有炸昙花饼、昙花炒鸡蛋。读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葡萄的卷须有一点淡淡的甜味。这东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难吃。”这句最得我喜爱。所以当学生读语文书上沈从文的《腊八粥》,嘴里“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我非常理解他们。学习课文《祖父的园子》,全班共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有些学生的关注点却偏向五个孩子为之下跪的麻花,还有凉粉、年糕等吃的。还有的孩子关注描写豆腐的段落:“豆腐加上点辣椒油,再拌上点大酱,那是多么可口的东西;用筷子触了一点点豆腐,就能够吃下去半碗饭,再到豆腐上去触了一下,一碗饭就完了。因为豆腐而多吃两碗饭,并不算吃得多,没有吃过的人,不能够晓得其中的滋味的。”他摘抄时写阅读感受:“这豆腐肯定可口极了,‘触’了两下,就‘完了’一碗饭,多下饭哪。”批改时我给他加了好几颗星。我知道他们在生活中很少关注豆腐,这种平常的食材绝不会列入他们的美食菜单。但阅读时遇见,便唤起了他们的味觉。

其实豆腐历史悠久,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豆腐始自淮南王。”我建议学生们找找由“豆腐”而来的歇后语、谚语。他们在交流中明白了“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性急吃不了热豆腐”“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马尾栓豆腐——提不起”等含义,还懂得了“豆腐块”“豆腐渣”的引申义。他们终于感受到生动的语言真的是来源于生活,也感受了豆腐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三月,借着学校大队部活动的春风,我带学生们到开心田园生态农场,在师傅的指导下亲手磨豆浆做豆腐。他们详细了解了豆腐变身的过程与原理,每个人都兴致勃勃地用小石盘磨豆,在大铁锅煮豆浆,点卤水,压制豆腐。学生们收获良多:

我第一次学习到豆腐制作的过程。从几粒极小的黄豆变成一块“千人”豆腐。需要经过长时间浸泡,石磨研磨,纱网过滤,柴火煮制,点卤水。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耐心。我们在学习中也需要具有这样的耐心,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才能把事情做好。(奕逍)

到通州开心农场做豆腐。首先,工作人员把浸泡过的黄豆放进了大石磨上,我和小伙伴儿扶着石磨的把手,开始磨。不一会儿,黄豆被磨成了豆浆。然后我们把煮沸的豆浆一边搅拌,一边加入盐卤,接着盖上盖子,焖了一小会儿,我就看到了成型的豆腐花。最后我们把豆腐花倒进铺着纱布的模子里,把水过滤掉,用力压平,白嫩嫩的豆腐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了。晚上回家,爸爸做了他的拿手小菜——麻婆豆腐,我吃到嘴里别提有多香了。(一铭)

我再带他们观看我省传统特色名菜“文思豆腐”的图片视频,看切得细如毛发的豆腐丝,放入高汤中,如菊花般绽放,真的是千丝万缕,宛若水墨。欣赏把豆腐做到极致的美,学生们深切懂得,把努力做到无限,就会创造美好。

五月,正是吃青蚕豆的季节,我继续带学生从蚕豆中感受独特的快乐。小思记着我的吩咐,带来了一整株蚕豆,青翠的茎叶间豆荚饱满,根上的泥土还新鲜着呢,这是她外婆一大早从豆田里拔的。我引着大家观察这大地上的植物,他们的想象很有诗意:那一朵朵蓝色的花,仿佛是大地的眼睛;那一片片绿色的圆叶子,仿佛是大地的耳朵;那一根根长长的豆荚,仿佛是大地的手指;那笔直的茎,就像大地挺拔的腰。

我拿起一个蚕豆荚和带叶茎的两片叶子,不让他们看见我怎么把叶子穿过豆荚,而是举起来轻轻拉动叶茎,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些东西在我手上成了一只小鸟,豆壳是它的身子,豆叶成了它的翅膀。小鸟的翅膀呼啦呼啦扇动着,孩子们眼睛睁得大大的,觉得我像个魔术师。其实,这是我们小时候玩熟了的,那时我们在田边就地取材,玩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兴致来了,都想做出独特的造型。平日见于餐桌的普通蚕豆,引发了孩子们的无限创意,教室里笑声不断。

小灵同学就此次活动写的《青青蚕豆乐》,发表在了《小学生优秀作文》上:

同学们有的选了一个饱满的豆荚做车身,然后选了四粒大小均匀的蚕豆。我把牙签折成两段,戳进蚕豆的中间,四颗蚕豆就变成了车轮。接着再把牙签组装进蚕豆荚里。最后,选两大一小三颗蚕豆摆在豆荚里,仿佛一家三口乘坐在敞篷汽车里。我的创意得到了周围同学的赞赏。于是他们的手里也变出了一辆辆小汽车。教室里仿佛成了汽车工厂,开出了一辆辆绿色环保的小汽车。有的用两粒豌豆、一颗蚕豆、一片火红的枫叶做出了眼睛鼓鼓尾巴摇曳的金鱼;有的借助木棒与牙签,做出了可以转动的风车;还有的叠积着蚕豆,竟做出了强壮的机器人……

美食带给我们纯粹的快乐,我还尽可能带着学生放大快乐的感觉。“细微派”大师菲利普·德莱姆的宗旨是“细微之处见乐趣”,在《第一口啤酒》中形容喝啤酒的味觉体验:“在触到嘴唇时,这种带有泡沫的金黄色物质,由于气泡而变得更为清凉,然后慢慢地经过过滤苦味的味觉软腭。这第一口显得多么长啊!”我请同学们读了文字后喝雪碧,学着从文学家的视角细细体会,放大喝雪碧的细节,获得别样的乐趣,让这种快意的迷人的感觉开向无限。

我喝了一大口雪碧含在嘴里,仿佛在舌头上点了极小的一串鞭炮,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舌头酥酥麻麻的,甭提多爽了。

我小口小口地抿着,雪碧如一股清泉流淌,缓缓地从我嘴巴流到喉咙,我的味蕾被唤醒了。“透心凉,心飞扬”,看着杯壁上凝结的小水珠,那透明的汽水的颜色,感觉暑热在褪去,我禁不住长长叹了口气,那是快乐的释放。

我一连喝了几大口,雪碧的气味就是一种澎湃的波浪,涌向我的胸腔,过了一会儿,又从我鼻子里冲出,真是太刺激了。今天的快乐,是雪碧给的。

我还努力延续快乐的感觉。立夏那天,我们这儿和各地一样要吃蛋,还有要吃烧饼的习俗。学校东门百米远处就有一家烧饼店,平日我也经常光顾。于是就与师傅协商,避开他最忙的几天,在某个下午带孩子们来现场看他做烧饼。一群孩子看着师傅不慌不忙地揉面、抻面、撒葱花、切块、贴芝麻,再把过好水的饼坯一排排拍紧在燃着炭火的炉壁上,手法娴熟如行云流水,引得孩子们一阵阵惊叹。这位师傅多次出现在孩子们的笔下——“我敬佩的人”“最美身影”“不凡的凡人”……

我发现,很多时候,不用和孩子们讲太多,只需带着他们去享受食物,他们就会慢慢体味到个中滋味,体会到食物所联结的感情,所串联起的柴米油盐人生百态。那一碗文火慢炖的粥、那一杯温度正好的柠檬茶、那一盘形色皆美的水果拼盘,都入了孩子们的眼、入了他们的心,丰富了他们的滋味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