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因何辽阔?

作者: 汤爱民

《一间辽阔的教室》:有意思的书名。教室因何“辽阔”?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周春梅老师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所理解的“辽阔”,首先是文学的辽阔。它超越了教材,也超越了某一种具体的体裁或门类。文学的辽阔中,包含着空间的辽阔、时间的辽阔、心灵的辽阔。”是否有文学之外的意涵?文学之外的“辽阔”又是什么?作为一名喜爱文学的高中数学老师,我带着这样的好奇,读起《一间辽阔的教室》。说来奇怪,读这本书就像与周老师是早已相识的老友:我们围炉煮茶,静静地听她讲述那间“辽阔”教室里的故事。

一、相信教育的力量,教室所以辽阔

今天的教育,存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但两者之间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应试教育并不排斥素质教育中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要素,相反它同样希望培养“全能型”学生。遗憾的是,在急功近利思想引导下,应试教育选择了一条速成的道路——围绕“应试”展开教育活动,用尽一切应试的方法获取中考、高考等高利害性考试的高分,从而为学生赢得前途,为学校、校长、老师和家长等成年人挣得荣誉为最终目标。

书中,周老师列举散步时的情境:小男孩大约三四岁,小脸胖嘟嘟的,非常可爱。他看到草丛里一只美丽的蝴蝶,高兴地喊了起来:“奶奶,蝴蝶!”奶奶只冷冷地看了他一眼:“喊什么!你逮不着它的!”在周老师看来,孩子未必想要逮住这只美丽的蝴蝶,但奶奶的想法却是要么逮住它,要么忽视它,其背后是一种可怕的成人思维:必须要有所得;万物如果不能为我所用,就是无用的。

这种思想很是典型,不仅禁锢了成年人,也把众多孩子禁锢在其中。“这和高考有关系吗?”对于课堂教学的拓展,学生会向老师提出如是质疑,他们似乎对高考之外的一切都不再有兴趣,在他们眼里“读书就是一切,世界是不存在的”。

许多时候,我亦迷茫:“倘若孩子不能考上好的大学,在研究生起步的学历世界,孩子真的能幸福生活?”迷茫过后,我总是固执地相信:分数与素养不是非此即彼,它们可以很好兼容,因为分数原本就是素养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必定也能让其重视的“分数”素养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新的、更大的提升,不过因为无从比较、难以论证,人们不愿相信、不敢尝试罢了。

相信教育的力量,在于相信信任、行动的力量;在于统筹好智育与德体美劳“四育”的关系;在于实现“五育”融合发展、高质发展。“哪怕只是徒劳”,我们也应当做好守望“人”的教育,一点点地努力促进一个个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让“笑”成为孩子们生命的主旋律。只相信分数力量的人并不是相信教育力量的人,他们相信的是训练的力量。

“应试教育是一面镜子,当我们反对它的时候,我们也要反对我们身上的等级观念,反对我们对普通劳动者的歧视,反对对‘成功者’和‘人上人’的崇拜,反对我们深藏的虚荣心,反对把我们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的暴虐,反对我们不尊重生命的野蛮。”诗人蓝蓝说。变“育分”的教育为“育人”的教育是个社会性的问题,但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校长和教师必定要做这个变革的主推手、主力军。

“多年后,我终于体会到这种阅读的愉快,借此对抗生命中沉重的忧郁。”相信教育的力量并不容易,但周老师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对教育的守望。我想,她守望教育的力量必定源自阅读:阅读经典,与古今中外的大师对话,在经典中汲取守望的理由、信心与力量;阅读学生,与青春生命对话,发现生命的无限可能;阅读生活,与现实情境对话,把“无用之学”化为“有用之用”,提升自己,也提升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信心。

泰戈尔有诗句:“‘可能’问‘不可能’道:‘你住在什么地方?’它回答道:‘在那无能为力者’的梦境里。”书中,周老师字里行间透出守望教育、变不可能为可能的信仰,她坚信“童年时播下的种子,能成为人生的底色,使他能于困苦中不沉沦,终有所成。”同为教师的我,也信:教室,因为对教育的力量而辽阔。

二、追寻学科的本真,教室所以辽阔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认真反思,我们是如何让一个充满好奇的天真儿童,变成了‘闭目塞听’的‘塑料儿童’?如何把辽阔天地压缩成了纸上苍白而扁平的世界?如何把写作变成了堆砌好词好句与修辞的技术性操作?”周老师的这段话,道出了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无奈,更折射出当前教育的困境。“应试”,不只存在语文等文科教学,也存在与数学等理科教学之中。在高考指挥棒和应试教育思维下,数学等理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更注重题型教学,而非思维教学,学生也习惯于“问题止于答案”。

在《温暖的橙色》一文中,周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班上一位女孩的父亲在她高二时去世了,她陷入了长久的悲伤与沉默,写作成了她怀恋父亲的最好方式,那些朴素深挚的文字让周老师“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评语才能配得上它们”。征得女孩同意,周老师将女孩的文章作为范文在班上分享,却发现女孩把头埋得深深的。毫无疑问,女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伤害。周老师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她送给女孩一双橙色的手套以表歉意,并提醒自己:“与保护孩子的心灵相比,一堂成功的课算得了什么?”课堂是学校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育人空间。倘若课堂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再多、再好、再炫酷的技巧又有何意义?成功的课堂必定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周老师诚挚地向女孩表达歉意,带着作文讲评课又回到了生活,一下子让课堂“辽阔”了起来:不在写作技巧的提升,而在教育爱的传递。女孩毕业后在网上日志中写道:“在我眼里,她(周老师)对我的帮助如同再造了我。”“孩子是天生的宽恕者”,而“宽恕有它自身的教育意义:通过爱和理解恢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恢复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这堂作文讲评课仍未结束,仍在师生间继续着。

高三下学期除正常复习外,周老师还会带着学生读点文学作品,借此对学生的读写作长期的滋养。一节课上,周老师把旅美诗人非马的名篇《鸟笼》系列作为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内容。备课时,她觉得这首诗出色地展现了诗歌形式的简洁与多变、主题的丰富,想象与学生一起品读的愉快。课堂中,周老师通过讨论带领学生深入诗歌之中,但课堂氛围却与课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学生只是敷衍应付。从课后与学生交流中,周老师得知学生的观感与自己并不一样。他们认为诗人在“玩弄形式”,而老师把系列诗歌割裂成一首首讲解时更加重了学生“梨花体”之感,从而失去了欣赏的兴趣。

好的教学离不开教育者的反思。“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对不上号。”周老师再读《鸟笼》系列时写道:“急于给学生一片天空,实际上还是给了他们一只鸟笼。有的鸟笼一眼就能看见,有的则装饰得很美,掩映在绿树丛中,不易发现。更可怕的是,明明给了学生鸟笼,还坚定地相信那便是天空,将自己和学生一并囚禁在鸟笼中,自得地歌唱。”

在课堂中,教师是权威,但不能形成威权。在学科探索这个“伟大事物”面前,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周老师秉持“让课堂自由,让语文有趣”的理念,“在春天和学生之间”“在语文和学生之间”架设了桥梁,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生活、连着世界、连着学科本来的样子。教室,因此而辽阔。

三、传递生命的气息,教室所以辽阔

“大自然里有那么丰美的秋天,校园里清香的桂花和金灿灿的落叶。即使我们住的灰色楼群,楼与楼间的逼仄空间里,也漏着些秋意。孩子却只是从教室到书房,从书本到作业本,远离了自然,远离了真实的观察、感受与暖意。”周老师感慨道。教室,这个方方的盒子,不知何时起渐渐隔离了自然,屏蔽了风声雨声以及家事国事天下事,让孩子们只剩下书本、作业、分数和单一色彩的世界。

霜降之晨,周老师所在的城市,一个17岁的少年从教学楼6楼纵身跃下。学校随即宣布该生自杀与学业无关。周老师说,那两天她正带着学生一起读《纪念刘和珍君》,再次深切体会到“出离愤怒”与“浓厚的悲凉”。或许那时那刻,学校做不了什么,也不能做什么,只能“迅速清理、封锁现场、高效维稳”,在“斑斑血迹犹在”的情况下保持“旁边的课堂书声依旧”。

近些年出现不少类似事件。青春的生命气息自那一纵戛然而止,令人惋惜、心痛,也触发各层级的反思。但遗憾的是,学校层面除了被动落实上级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外所为甚少:他们困在应试教育的泥沼里不愿自拔或无力自拔——我不知道周老师的“出离愤怒”与“浓厚悲凉”是否就在于此。作为专业教育机构,不论学校对孩子生命的消逝有无责任,都不应该漠视生命,对创伤刻意回避和遗忘。待秩序回归正常,学校理应深刻反思教育相关问题,采取一些切实措施纪念逝去的生命,以适合的形式把珍爱生命的抽象说教改为现实的、具象的生命教育。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生命的气息里,最不可或缺的或许就是周老师文中提及的“美好”与“温暖”。时常感受到美好与温暖的孩子,对世界一定充满“爱意”。

“心灵储存的美多了,留给烦闷的空间自然就少了。”周老师这样想,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带领学生一起寻找、感受、传递美好与温暖。

周老师说自己曾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三名学生合作汇编的诗集《诗四十七首》。“少年时光,是应当写点诗的,聊以作为‘今生今世的证据’。”在给老师的献词中,他们写道,“我们一无所有,除了我们的青春和诗。”读到这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已经拥有了全世界。一个周五,周老师遇到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她在学生面前并未刻意掩饰自己,大方地请学生谈谈自己面对类似问题的处理办法。学生们分享了那些让他们从心底笑起来的人和事,其中有位学生用一片树叶给老师留言:“老师,无论什么时候,都一定要美丽。”

诗意美感,在课堂内外流动,在师生心田流淌,让师生行走之处充满美好与暖意。从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个个故事中,我读到了“点燃”,老师成功点燃了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读到了“滋养”,一节节关注生命的课堂,一次次聚焦成长的对话,让孩子原始的灵性得到持续的滋养。生命的气息就这样被传递,课堂因此而辽阔。

特级教师吴非对周老师有一段精彩的总结:“在一间辽阔的教室里,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学习,他们沉浸于想象和探索中, 徜徉于惊奇和思考中,不把学习看成一段距离的‘赛跑’,当然也就无所谓‘起跑线’,学习也就没有‘终点’。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学校之外还有更大的学校,走出教室之后处处都有课堂,学习仍在继续,人生不会下课。”周老师与她学生们的辽阔教室没有“墙壁”阻隔,没有时空约束,她们围绕自然万物、社会百态、先人典籍等“伟大事物”真诚讨论、共同探究,让学习自然发生,让生命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明达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