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速成班”恐难解决养娃难题
作者: 郑桂灵“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近日,杭州市建兰中学新一期智慧父母研修班开营,不大的教室内坐满了近百名家长。来听课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每周三下班后匆匆赶来,只为学习如何“做父母”。(1月7日《潮新闻》)
家长们不辞辛劳也要参加父母“速成班”,究其根源,是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挑战,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感到无能为力,于是希冀能在父母班里找到“解药”。但子女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仅靠父母“速成班”的短期培训,恐难发挥效用,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面对“速成班”的火爆,家长还需理性对待。
诚然,从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角度考量,家长确实需要不断以学增智,以适应与不断成长的孩子的相处。父母“速成班”的课程设置,分别围绕厌学逃课、人际交往、家庭冲突等6个实际问题,这着实也直击了众多家长痛点。而“给孩子治病,不如先治自己”“让情绪正向循环起来”“学会赞美和适当示弱”等教育理念和情景演练,也可以让家长从中受到启发和教益。
不过,改变家教思维不可能一蹴而就,融洽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也并非单靠父母一方的认知转变即可立竿见影,这需要在有孩子参与的家教实践中逐步领悟和渐趋成型。从现实效果看,“速成班”并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养娃难题。尽管一些家长希望通过参加“速成班”来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但实际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比如,一些智慧父母研修班虽然通过情景演练和互动问答等方式,帮助家长理解亲子交流中的问题,却无法对根深蒂固的家庭教育问题起到“吹糠见米”的效用。另外也有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 “零基础速成班”的课程质量差,无法做到承诺的“包教包会”。
家庭教育是一个包括社会因素、环境条件在内的复杂过程,仅仅通过几节课程或速成班,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家长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和因势利导,才有望逐步改善与孩子的关系。父母“速成班”课程只是为家长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和互动的平台,让家长能够从中获得实用的育儿技巧和心理支持。但要真正解决家庭教育问题,还需要因人而异、因事制宜。
此外,父母“速成班”还有一些潜在问题。“花钱买知识”虽不无道理,但也要谨防有人抓住家长急于求成、速战速决的功利心态,利用甚至制造家长焦虑,借机推出质量良莠不齐、价格不菲的课程并从中牟利,进而损害消费者利益。总而言之,对于火爆的父母“速成班”,家长们需要仔细鉴别,改善家庭教育生态更多的还是要靠平时的沟通交流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