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懂孩子们的眼神
作者: 商宁孩子们的眼睛是会说话的。
那一双双眼睛,眼神清澈明亮,写满了未经世事的纯洁与天真,写满了对未来的好奇与期待,也表达着对眼前世界的认知与见解。
在我不算长的教育生涯里,我常常有意或无意地与孩子们对视。他们的眼神里,有太多值得我读懂的东西,从孩子们的眼神里,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讲台与舞台
时间回到我大学刚毕业那年,我成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作为一所老学校的“新鲜血液”,我很快被推到了台前,接受各类比赛的“洗礼”。在前辈的指导与各种“包装”之下,我很快在各项比赛中崭露头角,收获了一些小小的成绩。在掌声与赞美声中,我逐渐飘飘然起来,感觉自己就是教育界那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于是,每天上课,我就模仿着一些教育名家的样子,或是旁征博引,或是循循善诱,或是娓娓煽情,或是故作深沉,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有天上课,我又像往常一样滔滔不绝,忽然,我鬼使神差般地低头看了一眼学生,眼前的景象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台下的孩子们正瞪大眼睛,很认真地看着我,脸上却全都写着同样的表情——期待、困惑又不知所措。
孩子们的眼神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我的脸上,我的脸一下子变得火辣辣的。我愣住了,没有想到,面对我卖力的“表演”,他们竟然是这样的表情。孩子们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对知识充满了渴求,得到的却不是想要的。毫无疑问,我的课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好那么成功。我甚至感觉自己像一只炫耀羽毛的孔雀,像一个在舞台上表演的小丑。我开始变得紧张而语无伦次,艰难地挨到下课。
下课后,我把同学们找来,问他们对这节课的感受。同学们一开始很拘束,后来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
“老师,您讲的内容离我们好远,我听不太懂。”
“老师,我对您讲的一些内容感兴趣,想提一些问题,可是您没给我机会。”
“老师,我们上课的时候也想发言,想表演,却只能坐着听讲。”
……
在同学们率直而纯真的言语中,我发现了很多我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我的课里,没有学生,一切的一切,都是自我沉醉、自我感动的表演。而真正的教育,不仅要有学生,更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角。同时,对于教育,我其实只是一个“入门者”,我需要学的,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于是,我沉下心来,开始认真学习怎样教书:向同事请教,读专业书籍,在课堂上实践,下课后反思……我也常常问自己:这一堂课,我做了些什么?学生收获了多少?我是否给予了他们需要的东西……
终于,孩子们困惑的眼神渐渐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收获新知的满足与欣喜,我收获了更多孩子的喜爱与信任,心态也愈发踏实与安然。
面对比赛与获奖,我的心态也更加坦然,不再汲汲于取得好的成绩。我知道,作为一名教师,真正的成功不是获得了多少奖项与荣誉,而是能站稳讲台,扎实上好每一节课,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讲台是学生视线的焦点,不是教师自我感动的舞台。
教育的出发点
又过了几年,我度过了“新手期”,逐渐成为一名积累了一定经验的“老教师”。这时我信心十足,自认为对学生充满了爱、对教学与班级管理都能手拿把掐。而这时,我遇到了班级管理中的“难题”。
小林在这一年转入了我们班。作为一个单亲儿童,他像一根豆芽菜一样瘦小,穿着脏兮兮的衣裤,一副厚厚的眼镜架在鼻梁上。没多久,他就成了老师们的重点“投诉”对象,因为他上课特别喜欢大声讲话,吸引别人的关注,讲话的内容不仅和课堂无关,还有很多网络流行语,常常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自然,作为班主任的我,也把小林当作了“刺头”。为了“解决”他,我花了不少力气:和他谈话,时而疾言厉色,时而苦口婆心,时而循循善诱,时而恩威并施……但是,无一例外,这些办法都没有起作用,课堂上的他“涛声依旧”。于是我采取进一步行动:对他的批评更加声色俱厉,还打电话请家长帮忙教育。而他面对我的批评,开始“看人下菜碟”:语文课上是不再讲话了,其他课上却更加肆无忌惮。终于,我向他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是上课再大声讲话影响纪律,就请家长进校陪读。终于,他上课静下来了,我耳边再也没有了其他老师的投诉。我如释重负,洋洋得意地感叹自己经验老到且煞费苦心,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然而有一天,我从教室外走过,无意中瞥见座位上的小林。他悄无声息地软绵绵地趴在课桌上,像一片枯黄的落叶贴在水泥地上,身体里所有的生机与活力仿佛都被抽干了。他转头,刚好与我对视,眼神里有戒备,有畏惧,有无奈,还有一股难以名状的哀怨,像一头被猎人伤害的小野兽。
这个眼神像一把刀插在我心口,让我的心猛地疼了起来。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于是,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件事:父母离异、缺乏关爱的他在课堂上大声讲话,是为了吸引同学关注,从而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而作为老师的我,急于表现自己的“老练”与“专业”,不仅没有关注到他的情感需求,也没有给予他真正的关爱,而是只把他当作一个“问题”,强硬地选择用各种手段“解决”他。这一切,不仅暴露了我的急功近利与冷漠,其实也在伤害他。终于,为了避免受到更多伤害,他选择了向我屈服。
唉,我怎么这么残忍呢?怀着对小林的愧悔与怜惜,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对他说:“老师之前对你太严厉了,以后我会尝试对你更好一点。”听到我的话,他一下子愣住了,戒备而又紧张的眼神开始变得闪烁:惊讶、委屈又高兴……许久,他才说:“老师,没事。”是的,他竟然原谅了我。他用一个孩子最纯真最宽容的胸怀原谅了对他那么严厉冷酷的老师,这让我的眼泪差一点涌了出来。
从那以后,我开始尝试给予小林更多的关爱,给他带一些小零食,上课时轻轻拍拍他的肩膀,作业本上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渐渐地,小林的眼神变得明亮起来,他更加开朗自信了,笑容也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愿意亲近我。我也暗自庆幸自己“迷途知返”,没有把他推得离自己更远。
再后来,每当我处理起学生的问题,总会想起小林那天的眼神,然后问自己:这么做的出发点是什么?是爱吗?这样做能让这个孩子变得更好吗?我有打着“解决问题”或“爱学生”的名义做让学生受伤的事吗?我也收获了更多孩子发自内心的喜爱,和许多孩子成为知心好友。
我也愈发明白:有爱,才有教育。爱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
再往前走一点
时间继续往前走,一转眼来到四年前。除了身为一线教师外,我又多了一重身份,成为一所新学校的中层行政。“终于也算是个小‘领导’了。”我想着,内心颇为得意。然而,我却从未思考过:身为一名中层行政,我要带给孩子们什么?
直到有一天,我从教室走廊经过,刚好迎面撞上一个孩子,他抬起头看我,无意中流露的眼神让我如梦初醒。他的眼神里,除了儿童的天真烂漫,还有一丝百无聊赖的迷茫,看起来那样缺乏生机与活力。这个眼神似乎在诉说:“我好无聊,我不快乐,我不知道该做什么。”
这个眼神像一个问号,拷问着碌碌无为的我。于是我开始思索:为什么这个孩子会有这样的眼神?我应该做些什么呢?我将目光投向更多孩子,发现不少孩子脸上都有同样的神情。是的,办学之初,学校各项设施还不够完善。课间,他们只能待在走廊和教室里,和同学说话聊天,或者望望走廊上方小小的天空,除此之外什么也做不了。
发现了问题所在的我非常兴奋,立即行动了起来。我先是自费购买了一批图书,放在了校园走廊最宽敞的区域。这让孩子们分外惊喜,下课铃一响起来,孩子们就像小鸟一样飞向书籍,如饥似渴地读起来,书中的神奇世界让他们眼界大开,沉醉其中,流连忘返,眼神里越来越多的是获取智慧的快乐与满足。
再接着,我开始策划各项学生活动:融知识与趣味于一身的游园会,将运动与快乐融为一体的趣味运动会,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团体心理活动,促进班级集体意识发展的班级文化发布会……活动中的孩子们,眼神里是藏不住的快乐与激动。
不,这样还不够,孩子们需要的不仅是快乐,更是智慧与精神的富足与充盈。我开始带领教师设计与开发各类校本课程,通过探究式学习与跨学科学习,带着孩子们探寻四季的美好,感受诗歌的意蕴,体会传统节日的情感,“云”游祖国的大好河山……渐渐地,我看到孩子们眼中的光芒越来越亮,满眼写着求知的欲望与对未来的憧憬。
当然,我也愈发明白自己作为中层行政的职责与担当。在实践的同时,我也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努力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我要努力跑得更快一点,让自己走在教育的前沿,才能给孩子们提供更丰富的精神营养,才能不辜负那一双双越来越明亮的眼睛……
是的,我要往前走一点,再往前走一点!
当然,还有许多孩子的眼神像闪闪发光的宝石,被我深深地藏在心底。有的充满快乐与欣喜,有的饱含热情与期待,有的隐藏失望与难过,还有的暗含试探与犹豫……每个眼神都闪烁着属于儿童的纯真,也都曾在我的心底激起层层涟漪,让我在教育的路上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尤其是在我志得意满或一意孤行的时候,这些眼神会让我不断地审视与拷问自己:
我作为教育者的初心是什么?是否遵从了自己的初心?我是否做了一名教育者该做的事?我的行动是否有助于孩子们成长?我还能为孩子们再多做些什么?……
每每思考完这些,我便如醍醐灌顶,矫正方向,继续奋斗。
我愿拥有一双不染尘埃的慧眼,能时时读懂孩子们的眼神……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守真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