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联盟

“课堂教学,最好不要‘紧张’,教师不能有太强的‘进度’意识。这是学生的课堂,教师能不能时时停下来看看他们的‘学’,而不是头也不回地领着他们赶路?”这寥寥数语,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细细品味与践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教学进度的推进,似乎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才算是一节成功的课。然而,我们却在不经意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思维发展。课堂,应是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倾销地”。(广东廉江市第三中学 梁冬青)

过分追求“特色”名头、教育学术功利化以及公开课的表演化,使得教育的重心从学生真正的成长转移到了表面的形式和功利的目标上。追名逐利的风气在教育领域蔓延,破坏了原本健康、纯净的教育生态。课堂不是作秀的舞台,不是为了那些华而不实的“特色”和“创新”名头而存在的。如书中揭示的那般,“在安静的学校,学生安静地学习,他们的思想在自由地飞翔。一所安静的学校,会成为学生的童年记忆青春记忆,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他们能体会到‘正常’的重要”,守望教育之静,潜心育人,摒弃浮躁,应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广东深圳小学 莫钰明)

吴非老师的叙述风格,便是“只说家常”。他没有故作矫情的呐喊,没有刻意深沉的装腔,而是在对俯拾皆是的教育现象的平实描述中,将自己的思考和批判娓娓道来。这种平实朴素的语言风格,缘于吴非老师对“喧哗与骚动”的教育样态的警惕。他谦虚地说:“作为教师,能依据教育教学的常识去做,就不错了,我能有什么‘建树’?”然而,正因他始终敬重常识,才不会在喧嚣迷离的教育乱象中,将自己的独立思考拱手让出。(广东深圳市罗湖区翠园东晓中学 马健羚)

当下,“热热闹闹”似乎成了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志,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极大地挤压了学生思考和对话的空间,往往是学生刚刚沉浸于问题之中,教师便马上将他们“揪”了出来,匆匆进入下一个教学活动。一堂课上下来,看上去面面俱到,有始有终,实则竹篮打水一场空。吴非老师从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个十分朴素的道理,那就是:“教育者必须明白:学习,不是生命的全部。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在独处时寻找快乐,教会学生在个人空间内培育趣味,这些,也是教育的任务。”(广东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阳光小学 朱文琦)

吴非老师说:“教育要‘立人’,学生在课堂上的‘样子’,很可能就是未来在社会上的‘样子’。”我们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我相信,只要教师用心去感受、去倾听、去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担当的人,每一个学生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 刘一良)

“课堂不是队列训练,根本不可能走‘整齐’的。”教育和评价学生不应该只用一把尺子。我们要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差异,既有面上的整体教学,又有点上的个别点拨;既有面上的集体教育,又有点上的因势利导。以开放的心态、多元的视角去欣赏,去接纳,去丈量,去引导——虽然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却更检验教师“做对”“做好”的精思与巧干。(广东中山市桂山中学 罗 诚)

阅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就像是与一位灵魂高尚的智者对话,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对教育的热诚。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对作者说的“人的一生,有12年要在小学和中学的课堂上度过,课堂上发生过什么,课堂将会对未来有什么样的影响,教师不能不思考”产生深深的共鸣。一边阅读,一边进行自我审视:我是否在课堂上尽到教师的本分?是否在课堂上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是否喜欢我的课堂?(广东深圳实验学校坂田小学部 杨 琴)

吴非老师并不是一味地说高调、谈理想、诉情怀,他记录的课堂也有很多不是理想的课堂,他提到“课堂上的冷漠观众”,表示自己“对此几乎无能为力”,并向这群冷漠的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但吴非老师并没有因为这些“冷漠的观众”而失去对教育的热情。他一直在寻找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并尝试去理解学生。他认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也就大致能了解他成长中发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教师在和学生相处时,要“把他当作一个普通人去了解,而未必要去考虑什么‘教育’”。教师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有思想的,可以引导、交流,理解的“人”。“懂”学生比“爱”学生更重要。(江苏仪征市第三中学 余 蓉)

书中所提及的简约教学理念,犹如一阵清新的风,吹散了我心头的迷雾。简约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够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知识的探索之旅;而与之相反,繁复冗长的教学模式,则常常在不经意间扮演了“兴趣杀手”的角色,它试图粗暴地取代学生自由驰骋的思维过程,最终在悄无声息中无情地剥夺了学生对学习的那份天然的热爱,使课堂沦为单调乏味的“知识灌输场”。我不禁想起幼儿园探索自主游戏的那段历程,那看似简单质朴的低结构木块,却成为孩子们爱不释手的宝贝,因为低结构的材料给孩子们“留有余地”,也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无疑是简约之美在教育实践中生动有力的例证。(山东临沂商城实验学校幼儿园 汤 丽)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吴非老师的自问,也是所有老师应该做出的自问,答案自然要在课堂中探寻,也应在个人思考中追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追寻生命本真与教学本质的课堂,是我们对教学的应然态度。教师应当保持对娱乐化“赛课”、表演性“示范课”等虚假教学的警惕,避免陷入“特色教学”陷阱,在真实、自然、尊重规律与常识的常态课中促进知识的传递、思想的碰撞,激发生命的脉动。这样的老师“只需缓缓地在讲台边站定,学生便肃然起敬”。(江苏盐城市明达高级中学 汤爱民)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整本书的阅读过程让我如沐春风,感觉温暖而细腻。吴非老师提醒我们,教师要回归教育的本质,重视课堂的点滴经历,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关注学生未来人生道路上的关键节点,关注学生对课堂的期待,亦强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强调对学生情感的关怀与理解、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关照的重要意义。(广东中山市杨仙逸中学 许纯丽)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认识到课堂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蕴含无限可能的空间。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同时,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用阅读与思考武装自己,以更加智慧、从容的姿态,引领学生在课堂上茁壮成长,向着知识的海洋破浪前行。(广东揭阳市惠来慈云实验中学 谢淑娜)

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充满互动、情感交流和个性展现的空间。在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术表现,更要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这种人文关怀和情感关怀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更能够培养他们的情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吴非老师的笔下,课堂不再只呈现出表面的热闹和喧嚣,而是充满了各种复杂情感和互动的场所。每一位学生和教师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思想、情感和经验在课堂这个空间中相互碰撞,形成了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广东潮州市潮安区枫溪镇长美小学 邱晓青)

吴非老师的教育理念的内核是顺应学生天性、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更令我感佩的却是他的身体力行——用辛辣笔触点评当下所谓的应试教育,在课堂内外始终秉持“激发兴趣”的教育理念并贯彻落实。这样的老师,哪个学生会不喜欢呢?作为一个普通教师,哪怕改变不了环境裹挟下的教学方向,但始终处于自省状态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应试教育影响依旧强大的生态中葆有一方纯粹的教育天地,眼中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是多么重要。(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天连小学 李佩佩)

吴非老师关于教育的见解可谓细致入微,他总能把一些普通的、常见的却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教育常识说出来。他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揭示了教育最核心的场景——课堂,及其背后蕴含的师生关系与教育观念。作为教师,我在阅读此书时,不仅感受到了课堂生活的丰富多彩,更对师生关系和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广东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金本小学 孙智翔)

读完《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那些原本在教育迷雾中徘徊的疑问,被吴非老师的文字一一消除。他的每一个观点都如同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教育现状,也深刻地触动了我。这本书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认识世界、追求真理,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正如第一辑的标题所揭示的——“课堂,与未来有关”!(山东东营市河口区实验中学 薄尊娥)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笼统地回答,答案可能就是老生常谈的四个字:教书育人。但是,细心察其究竟,推其事理,便会发现,真实的课堂上有着丰富多样的生命、缤纷多彩的思考以及更多无法一言以蔽之的内容。它们像空气中浮游的亮点或尘埃,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塑造着课堂上的每一个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吴非老师不愿意避重就轻,他认真地观察,耐心地思考,又从容地写下课堂上发生的那些或微小或重大的事件,引导着每一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广州市番禺区市桥金山谷学校 于小娟)

这本《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吴非老师退休后写的作品。当中的文字,就像那辛勤的蜜蜂在不同时间不同情景汲取的精华,生动又深刻地表现着一位平凡而高尚的教师在回顾教育教学生涯时对课堂的眷恋和热爱。同时,也让还在教育路上的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富有智慧的长者的谆谆教导和善意提醒。(广东湛江市坡头区爱周中学 蔡叶琳)

很多教师会期待学生饮水思源、投桃报李,但在吴非老师看来,更美好、更长久、更理想的回报是学生“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教育是超前且未知的,往往与当下社会不同步,倘若老师能竭尽所能做好“教育”,一生做好一件事,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也许在学生未来的某个人生节点,这种影响会起到关键的引导、推动作用。这样的教育,才是值得追求的。(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陈 迟)

特级教师吴非的力作《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对当前课堂教学的一次深度剖析。通过详尽的课堂观察与深入的理性思考,吴非老师不仅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本质及其多元影响因素,还尖锐地指出了现行教育体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为此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改进策略。这部作品为我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教育的大门,让我对教育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木棉湾学校 徐 睿)

吴非老师提到,过于僵化的课堂常规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这让我反思过去对课堂常规的理解和运用。我开始尝试减少PPT的使用,更多地采用板书、实物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我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木棉湾学校 彭 镕)

上一篇: AI学习
下一篇: 每月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