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书影

每一个园艺爱好者都能找到一个“源头”,比如突然被谁家花园里那一丛立在晨曦中的风信子打动,但是园艺重度发烧友一般会把这个如同神启的时刻回溯至懵懂的童年,并深感此生“入坑”乃是某种天意使然。在关于园丁的故事中,天赋说深入人心,某种与自然深度连接的感觉赋予这份不无辛苦的劳作难以言说的愉悦。在迈克尔·波伦《杂草、玫瑰与土拨鼠:花园如何教育了我》这本务实无比、最大程度减降自然浪漫情怀的园艺作品中,也有这样一个难以驱散童年神秘光晕的起源——连翘拱起的枝条形成一个像大教堂一样宏伟的空间,四岁的孩子“感觉自己寄居在一个专属绿色寓所”,还有那颗无意中发现的藤蔓间斑驳的小西瓜,使他产生“一夜暴富的感觉”,“狂呼乱叫”抱着朝家里奔去……我承认这些描写深深抓牢了我的心,这颗小西瓜的出现也使我产生了“被金蛋砸中”的惊喜,以及可以想见的小朋友兴奋时的表情。当然这个可爱的小身影很快就长大了,虽然不是一直伴着花园,但是外公“教科书级别”的花园和父亲不愿服从公共规训较劲着放弃的疯长的草坪,展示了迥然不同的两种园艺样态,深深影响他日后的花园实践。至少在决定要不要开出除草机时,这两种鲜明的人生状态会轮番在脑中上演,并最终塑造了他现实中院落的样貌——既保留了一部分草地又造出了一个花园。这个提供了绿意和果蔬香的园地,既是新一代园丁心意的体现,也含藏着家族中耐其寻味的前史:积极的控制和颓唐的自由。

准备大干一场时,从不把自己当“外人”的土拨鼠、疯狂抢占地盘的杂草以及密集出现的害虫狠狠地嘲弄了作者善良的本心——他一直避免以环境帝国主义的行为来建设花园——但在多次手动干预无果反而助长了敌人烈焰后不得不施行一些狠招,不过诸如火烧鼠洞等“越战计划”的实施带来了更严重的问题。痛定思痛后,他决定以遏制而非取胜的方式来对付这座花园所面对的自然的恶意。领悟到这份自然“阴险的力量”的存在及其合理性并不容易,很多人对自然总有过于美好的想象,很难了解一个美丽花园艰难的“逆行”,特别是当花园处于森林等自然原生态的包围时,它便成为对正常的“干扰”,“一种大自然难以长时间容忍的生态真空”,“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的土壤更松软、更甜美、更好客,能让随风飘来的杂草种子安顿下来。”所以那些不受欢迎的伙计是肯定会成群结队入住花园的,园丁天真无邪不行,急火攻心也不行,最好就是找到折中的方式——持续地干预,寻求更有人性力量的手段,如生物控制等。辛勤的汗水和勤勉的思考,终于在本书“春”之一章,换来一个花园的雏形与一份深切的体会:人类在重塑环境的过程中塑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在美学和伦理问题上起到指导作用”。

随后的“夏”“秋”“冬”几章更让人流连忘返,“此起彼伏”的幽默化解了作者七年间专注的花园劳动可能带来的关节酸疼,也调节着我们的阅读——总是忍不住停下来笑一下,又迫不及待再次进入花园的某个角落。紧随锄头起落,还能见识迷人的玫瑰裙裾,了解玫瑰品种背后的阶级冲突;见识在地底下“通勤”的胡萝卜,并在作者手中一本本野心勃勃的产品目录中了解杂交科学史……当从四面八方订购的品种在花园里驻扎下来,印第安人老品种南瓜和吸引克劳德·莫奈眼球的花朵共沐阳光时,花园的丰富及其带来的充沛的体验,足以让作者更加自由地与自然文库中的作家们(如梭罗等)心灵连线。不全是共鸣,更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底气十足,令人信服。自然,是冷漠的还是总有闪光的回赠?园丁,与自然合谋还是战争?最好的答案是含混的,“认真试错”是一个园丁的美德。

(撰稿人:野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