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校训变化”看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
作者: 张道明前些天,Y校召开了校园文化交流会,邀请了省外某市教师进修学院一名专家到校问诊把脉。专家在校长的带领下,在学校转了一圈后,对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围绕办学理念、一训三风、校本课程以及校园空间布局,从顶层设计到系统架构,做了全面的预设和阐述。这份设计方案得到Y校行政班子一致的高度赞赏。
Y校从建校至今的12年里,先后经历了3任校长。2012年9月,Y校新建落成,首任校长A提出办学理念“天之骄子,自强不息”,并把校训定为“精耕学苑,美领天骄”。这个办学理念和校训来自苏轼《刘丑厮诗》中的“笔砚耕学苑,戈矛战天骄”。A校长认为苏轼这句诗不仅切合教育的特点,而且其中“学苑”二字与校名相同,便对之进行了化用。“精耕学苑,美领天骄”寓意师生在“学苑”这片天地深耕学业,用审美(学校艺术教育特色较为突出,在市、省、国家层面赛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引领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天之骄子。应该承认,A校长从苏轼那里提炼出了办学理念和校训,是动了脑筋的,而且通过学校行政班子讨论、形成决议后,才开始实施。遗憾的是,上述办学理念、校训在教学楼正面墙壁和舞台上一挂就是5年,校园文化也仅仅停留在这16个字上,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静止的汉字
符号。
2017年9月,B校长(此前系该校副校长)上任后,把办学理念“天之骄子,自强不息”拆了,将校训“精耕学苑,美领天骄”换成了“上善若水,厚德明智”。“上善若水,厚德明智”8个蓝色大字嵌在舞台后面的墙壁上,而办学理念则取消了。在B校长看来:“天之骄子”一般指大学生,太“高大上”,不切小学实际。当时学校教师群体争名夺利的问题较为严重,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现象,于是,有人向B校长建言献策,在学校搞“水文化”建设:一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二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有包容的胸襟;三是学校地处两江流域(金沙江、岷江),水资源丰富,可以从中挖掘很多教育资源。水的不争、包容精神正是当时学校教师队伍需要的品质。B校长非常认同此建议,便把校训改为“上善若水,厚德明智”。“上善若水”指具有完美道德的人,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厚德明智”指品德操守深厚,智慧才能超拔,“厚德”乃学生成才的基础,“明智”是人才的根本,两者是衡量人才优劣的主要指标。每周一升旗仪式,全体学生举起右拳,跟着主持人宣誓:“我是学苑学子,上善若水,厚德明智。敏学乐思、乘风破浪。做一颗五彩缤纷的小水滴。”然而,B校长上任后,校园文化建设仅从A校长的16个字改成了8个字,学生多了一句口号,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行动。
2023年9月,C校长上任了,没过多久就邀请了省外某市教师进修学院专家到学校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学校墙壁上的“上善若水,厚德明智”变成了“让每一滴水珠闪亮”,而且还多了“上善若水,同向同为”这一句,出现在教学楼最显眼的位置。按照这位专家的说法,办学理念是一种愿景,应为使动用法,一般是祈使句,“让每一滴水珠闪亮”作为办学理念更为适切。原来的校训“上善若水,厚德明智”,前者指德,后者也是德,有重复之嫌;后者改为“同向同为”,是一种方向与行动。如此,既有对学生“德”的要求,也有对学生“方向和行动”的期盼。同时,学校采纳专家的建议,将校门修整了一番:用繁体字呈现校名;请当地书法家书写学校赋并临刻出来;进校门可看到4个橱窗,第一个橱窗主题是“弘扬双拥光荣传统,增强军政军民团结”。不难看出,C校长在校园文化上有了具体行动,至少在物质层面做出了一些改变。
Y校校园文化的存在样态和改变模式可说是很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缩影,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当下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
误区一:校园文化建设有生搬硬套之嫌。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既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所在,体现了校园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换言之,校训一定是从办学理念中提炼出来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由此不难得出一个基本逻辑:先有办学理念,后有校训,再有校园文化。无论是借用东坡诗句,还是听从他人建议,抑或信任专家的提炼,都从侧面折射出该校几任校长没有厘清办学理念、校训、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对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缺乏深刻认识和清晰定位。究其原因,还是管理者自身教育思想匮乏,对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办学理念、校训、校园文化绝不是凭空而来,或是随意拿来、简单复制的,而是校长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与理解的体现,最终以一两个高度凝练的句子表达对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希冀。
误区二:校园文化停留在表面,浅尝辄止。纵观Y校校园文化的三次设置,首次确定了办学理念和校训,并张贴上墙,但之后再无其他行动;第二次把校训嵌入教学楼,就戛然而止;第三次改了办学理念和校训,修整校门,呈现学校赋,装饰底楼大厅,努力打造环境文化,却陷入“装修文化”的陷阱,以为让环境焕然一新就算大功告成了。殊不知,校园文化本质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物质文化仅是一种显性文化,是最容易做到的,而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却很难落地,因为后两者是通过师生的精神气象和行为举止彰显出来的,没有相关的一系列活动作为载体,并经过长年累月的熏陶濡染、体验触动,万万做不到。这也是当下很多学校的通病,即在物质文化层面搞得“高大上”,却不能围绕文化主题开发出一系列校级活动、班本活动,校园文化看上去很华美,但只能在上级领导和兄弟学校参观时作为谈资,本校师生根本不甚了解,也不感兴趣,对学生品德的涵养、人格的塑造几乎没有产生作
用。
误区三:校园文化成了校长文化,以致断了根脉。纵观Y校近12年的发展历程,新校长一上任,就全盘推翻了前任提出的办学理念和校训。当前的情况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任职顶多三届9年,届满会轮岗到别的学校。如果一所学校换了校长,就要更换校园文化,那不仅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会导致师生无所适从,学校也会因此失去积淀文化底蕴的机会,不利于其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当然,每个校长对教育的理解可能不一样,对校园文化的认识有差别,在布局与操作上大相径庭也属正常。但文化本身需要时间积淀的过程,隔三五年、十年八年,就把刚有起色的校园文化推倒重建,没有血脉赓续,校园文化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误区四:校园文化丢失了主体,忘记了师生。许多学校的校园文化要么是校长个人设计的,要么是校长带着学校行政班子筹划、设计的,基本上没有普通教师的事,学生更是不沾边。笔者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师生不了解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不理解那些镶嵌在学校建筑物上熠熠闪光的文字,或者说他们对“高大上”的“文化”不感兴趣,原因在于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这件事上自始至终都是局外人。为何不让师生参与呢?有的学校管理者认为,老师和学生没有能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再说师生的重要任务也不在于此,教师只需教好自己的书,管好自己的班,学生只需搞好学习,就可以了。校园文化是为谁服务的,或者说校园文化所化育的对象是谁?毫无疑问,是生活在校园里的每一个人,特别是广大学生。如果师生没有深度介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再精致美好的东西,顶多是附着在建筑物上的静止符号,难以成为师生心中流动的风景,更遑论濡染心灵,滋养精神。这样的文化意义何在?
针对上述误区,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真正让文化入眼、入脑、入心、入手,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
其一,校园文化要寻根究源,体现本源性。校园文化不是强行植入的,更不是照搬抄袭的,而是自然而然“长”出来的。所谓“长”出来,指的是从内生发,而不是从外植入。这就需要校园文化设计者回溯学校源头,梳理学校发展历程,寻访学校历届校长,访谈在学校工作过的教师,请他们讲述学校过往的风云人物、难忘故事,从中挖掘、提炼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园文化精神。比如,有着“红色血脉”的重庆市巴蜀小学始终将该校1932年“建校宣言”中的“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小学教育”作为学校文化传统,镌刻在学校的文化基因里。这样的校园文化既有历史基因,也有时代元素,经过长年累月的积淀和生长,既展现出历史的厚重,也散发着时代的芬芳。没有找到根源的校园文化,就像水中的浮萍,容易随波逐流,也像无根的花草,过不了多久就会枯萎。
其二,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体现系统性。从办学理念中凝练出校园文化主题,须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框架系统。结合学校历史发展、地域文化、社区资源、学校办学理念以及时代对学生发展的要求,找到一个联结点,这个点就是校园文化主题。在校园文化主题的框架下,可以衍生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打个比方,校园文化主题是一根藤,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就是藤上的瓜。例如,重庆市巴蜀小学从“巴蜀文化”这个主题框架下凝练出了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等,这种种“文化”,都是“巴蜀文化”这个母题文化核心架构下面的子文化。校园文化做好了顶层设计,形成框架系统,主题突出,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多而不乱,庞而不散,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其三,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活动为载体,彰显情境性。校园文化之所以沦为一种装修文化,原因就在于学校管理者仅做表面功夫,以为对校园建筑物等固态环境(物质文化)搞点装饰,修整一番,校园文化建设就大功告成了。不可否认,学生身处物质文化环境,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极其有限。学生品德的涵养、人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具体的活动场景。校园文化真正要刻进学生骨子里,就需要围绕校园文化主题,设计全校活动和班级活动,而且活动要符合年段学生的认知思维和心理年龄特点,要有阶段性、层次性以及可操作性,让文化融入日常活动,在细枝末节处发生作用。集体活动让全校学生在学校期间,厚植校园文化精神,涵养出一种精神气象;班级活动让各班学生塑造班级文化因子,张扬个性化气质,二者很好地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融合。可以肯定地说,没有相关活动作为载体,教育的情境性无法创生,那么校园文化就只能是镜花水月。
其四,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传承与创新,显现连续性。校园文化要守正创新,守正是守住文化建设根脉,时时追溯源头,看看是否偏离方向;创新是要及时融入新的元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校园文化既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一味创新。一成不变,终会落伍,跟不上时代发展与学生成长需求;一味创新,则可能丢了本源,造成文化断层。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力求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超越,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如此才能获得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其五,校园文化建设要有师生视角,突出主体性。校长是校园文化的总设计师,但校园文化建设绝不是校长个人和行政班子一手操办的。李希贵校长认为:如果校园文化是一笔无形资产,那么校园里每一个人都是股东之一。诚如其言,学生、教职员工既是校园文化的缔造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他们在建设过程中被滋养,被潜移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不是把校园文化全盘摆出来让师生被动受到影响,而是让师生在创造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主动发展与成长,最终形成“人”与“文化”同生共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美好景象。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师生的主体性,学校应创设平等氛围、搭建平台,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建言献策,贡献才智。学校不乏书法写得好的师生,可以题写校名和牌匾;擅长绘画的可以挥毫泼墨,张贴、悬挂作品;还可以设计教学楼、宿舍、校道名字,撰写温馨提示语,等等。教育要有儿童视角,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有学生视角。为此,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征询学生的意见,采纳合理、科学、切实可行的建议。这样的校园文化才能为学生喜闻乐见,才可能为其打上生命的烙印和精神的底色。
(作者系基层教育工作者)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