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养臭水”,关键在引导

作者: 张立美

唾液、牛奶、蟑螂、苍蝇、蚊子、老鼠尾巴、生猪肉、护手霜……这些毫不相干、有的看上去还有点恶心的东西,竟然是最近在中小学生中流行的“养臭水”配方:把这些东西放进饮料瓶,观察变化坐等“炸开”,然后分享经验。有的“臭水”在教室里炸开后,导致教学电脑损坏、教室在一段时间臭得不能用,甚至还引起十几名同学恶心呕吐。(5月31日《东南早报》)

西方谚语说“好奇害死猫”,这句话用来形容“养臭水”现象再贴切不过了。中小学生“养臭水”往往是想到什么东西就想加什么东西,没有任何的科学规律可言,使得臭水的成分不一,不仅可能引起容器爆炸,造成意外伤害,还可能产生有毒气体,重则可能致人中毒、感染疾病。另外,未成年学生如果为了寻求认同感,一心分享所谓的“养臭水”“心得”和“配方”,很可能让好奇心演变成对不良刺激的追求,影响其心理健康成长。

换言之,“养臭水”这种娱乐方式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流行,是孩子们的好奇心用错了地方,这种缺少科学思维的“养臭水”也培养不出科学家。但也要看到,“好奇心是科学之母”,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教育的天职。因此,对中小学生“养臭水”现象,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一棒子打死,直接扼杀,关键是要进行正确引导,让“养臭水”走向科学化,成为真正的科学实验,告别猎奇、跟风、盲目。这需要各方共同发力。

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实验观。小学科学教育要与学生兴趣相结合,科学教师要走向专业化、专职化,增加实验课程课时和比例,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体验科学的魅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理化生实验要告别应试化,不能一味围绕中考指挥棒转。

社会需要为青少年学生营造一个既安全又充满探索精神的成长环境。科学、教育、宣传主管部门开放更多寓教于乐的科普资源,鼓励中小学生在专业指导下进行科学探索。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科普教育,传播正确的探索观,引导中小学生认识真正的科学探索。

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鼓励并指导孩子在安全、卫生的环境下进行科学实验。

总而言之,中小学生流行“养臭水”,其实也是一种提醒和警示:孩子的好奇心要呵护,要激活,也要防止用错地方,导致不良后果。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