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复读减分录取,如何安放考生权益
作者: 戴圣宜中考将至,各地陆续出台2024年中考招生政策。澎湃新闻注意到,不少地方的中考招生文件列明,非应届初中毕业生报考普通高中,中考成绩扣减一定分数后再参加录取。(6月1日澎湃新闻)
多地中考非应届生需扣减分数再参加录取,比如江苏淮安减10分;常州减30分;北京减5分;厦门减40分等等。有地方规定非应届考生不得填报省、市示范高中志愿,如在安徽淮南等地。有的则禁止中考非应届生复读。
对非应届初中毕业生扣减分数再进行录取,或是进行其他限制,有人觉得是对非应届初中毕业生的不公,有人却认为是一种教育公平。对于这一现象,舆论场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
非应届毕业生再次进行中考,多是因为没能考上高中,而他们及其家长又不想去读职业类学校,最后选择重读,再次中考。但非应届毕业生报考普通高中,他们多了一年学习时间,与应届毕业生相比更有竞争优势,而一些地方的高中教育资源有限,甚至紧缺,如果对非应届毕业生不加限制,对应届毕业生来说,就不够公平。所以,中考复读减分录取相比完全禁止中考非应届生复读或参加中考要合理与公平。能够让两届考生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竞争。这样也有利于引导中考非应届生流向职业类学校。
近年来,我国重视职业教育,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适度扩大中职招生规模。但仍有更多学生并不愿读职校,而是一窝蜂扑向录取率小得多的普通高中,一些没能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还选择了复读,这也更加剧了中考竞争,让中考变得越来越“卷”。
中考非应届生报考普通高中减分录取,这样的做法并没问题。问题在于,各地在减多少分的问题上并不统一,比如北京减5分,厦门减40分等,各地在减分问题上悬殊甚大,各地制订减分政策的依据何在?具体减多少分的合理性何在?制订减分政策是否广泛征求了民意?对此,各地相关部门有必要给社会一个明白交代,毕竟减分政策关系众多中考生的切身权益。各地制订减分政策,也有必要广泛征求民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开门问策、科学决策,制订科学合理的减分政策。从而才能够更好地平衡与安放两届考生权益。
要鼓励更多初中毕业生选择职校,而不是都去扎堆普通高中,关键还要破除唯分数、唯学历的评价体系。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让职业教育不再“低人一等”,需要各相关方面联动,形成合力,多措并举,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条腿一样长”,还要逐渐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与歧视,让职业教育成为“香饽饽”,使学子不管是选择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都有光明的前途,而毕业生扎堆普通高中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