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语·说“友情婚”
作者: 古北日本兴起的“友情婚”引发了人们的关注,虽然我国并没有日本将走入的“超单身社会”之忧,但结婚率也同样在不断创下历史新低。年轻人选择不婚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无论步进婚姻的阻碍有多大,社会文化关于组建家庭重要性的观念还是不停推涌着单身的人们为此继续努力,包括做出个性妥协的让步。“友情婚”展现了婚姻生活新的可能性,开拓了以友好、公平为基本精神的合作型婚姻新径。
不必建立在相对难逢的“爱情”基础上,持握“友情”券就能够步入婚姻,这不禁让单身者们眼前一亮。但是不是“友情婚”就必然降低婚姻门槛,可使人轻松步入,从此免受因不结婚而受到的各种社会压力呢?恐怕事情还不是这么简
单……“友情婚”的出现使婚姻中充满无数细节的交往条目清晰浮出水面,这些“事无巨细”的“婚内账”谈判的完成正是实现姻缘缔结的前提。如果不是三观趋于一致,恐难在这桩桩件件上达成共识,也就是这份友情恐怕还是要“深厚”才行。如果说“友情婚”中剔除爱情之一项,可令人避免因爱情而昏头昏脑、被婚姻剥削或不觉或难伸张的情况,那么剔除性之一项,则为无性需求者提供一方宽敞的婚姻天地,同时,也是为有性需求者“创造”了一份对婚外性关系的包容,不过这些仍属于需要提前谈判的内容。总之,我们可以将“友情婚”理解成一种开展于谈判席上的婚姻,婚后双方的合作需要按照婚前所“商酌”的来执行,如若出现未被预见的摩擦,也需专门协商讨论,确保彼此感觉舒适,不互相冒犯。
进入“友情婚”的人们终于中止了因为不婚所蔓延起来的种种不友好,但在享受婚姻带来的庇护和安稳的同时,要始终坚持边界意识的鲜明。“友情婚”中的独立和合作的交织作为婚姻安定的保障,能让理性人感到清爽和公正,但对于较为感性的人而言,婚姻中的条条框框可能会造成难言的伤感。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既需要伸张自主意识,又需要能够安抚疲惫和软弱、包容情绪浮动的臂弯。契约精神在“友情婚”中达到了浓郁的程度,既让人感觉可信可依,又令人隐隐不安。传统婚姻中爱的模糊虽饱受诟病,但它也不是全无好处或全为不公,它对生活模糊性的对应可能正是它具有弹性或魅力的部分。
“友情婚”看起来像是社会“逼婚”下的无奈之举,但也不失勇气和一定的生活思考。特别是它展现出来的对传统婚姻弊病的努力规避,促使我们审视现存的婚姻模式,由此有望孕育更多优化家庭关系的努力。在要不要结婚,结什么样的婚一类问题上,最终是向自己内心所愿的叩问,追问之深也必是对人类行为是否真正符合人性、人情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