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林撷思

3.1信息传递与知识获取

领读人结合自身的文化资本与阅读经验,通过解说图书、分享感悟、讲述知识等,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知识或信息。领读人在领读过程中传递信息,受众在领读人的领读中实现知识获取。在前述众多不同类型的领读模式中,仅有打卡型领读在信息传递方面表现较弱,其次为伴读型领读,二者之间的差异在于伴读型领读还具有点评阅读作业的职能,受众在领读人提供的点评信息中可能获得启发或得到点拨,再通过自身的信息领悟能力,实现知识的吸收、内化或迁移,最终实现知识的获得。而在其他类型的领读模式中,领读人在信息传递方面表现较强。领读人一般为具有一定影响力或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士,其可以是文化名家、作家、专家学者,也可以是草根知识博主,其通深耕图书内容,将图书中的内容精炼化或系统化,并借助某种契合的内容载体,采用适宜的开展形式,将有价值的信息向受众输出,以促成受众在信息传递中实现知识的获取。领读人作为一种“人媒”,在领读中扮演着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其根据自身的文化积累与阅读经历,决定哪些图书内容出现在传播渠道上。领读人与生俱来的媒介属性决定领读人阅读推广模式的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同时,领读人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推广方式,更侧重于图书推广,图书作为人类文明与知识的重要载体,决定了领读人阅读推广模式具有知识的属性,能够让受众在其中获得一定的知识。

3.2图书解读与图书筛选

领读人解读图书内容,对受众而言,相当于领读人承担着图书筛选人或者内容把关人的角色,为受众是否阅读,是否购买某图书提供参考。领读人围绕一本或某一类书进行内容解读、创作与信息输出,这种方式有利于受众了解图书内容,方便受众基于领读人的解读对图书的购买、阅读与否做出决策。

3.3阅读陪伴与阅读互动

领读人作为领读实践活动的核心中介,其身份是多元的,即有师者身份,又有朋友身份,也有社群管理者身份,对用户而言具有阅读陪伴与阅读互动的两大主要功能。

在阅读陪伴方面,主要表现为内容陪伴、监督陪伴、检查陪伴、激励陪伴。内容陪伴、交流陪伴,一是在线上领读中,领读人发布的领读内容,作为一种电子文本永久存储于互联网,无论领读人是否在线,领读文本可随时随地供受众检索、浏览与观看,具身领读人化身为离身领读人,借助电子形态的领读视频或图文,引领受众阅读、启发用户思维,实现内容陪伴。在线上社群领读中,领读人发布议题以维持领读社群活跃度,让用户在领读社群中进行思想碰撞、实现信息或知识的获取。二是在线下领读中,如研学型领读,领读人在身体力行进行陪伴的同时,更是在文化行走或研学中给予图书内容或知识的讲解,带领用户深入浅出地理解图书。在监督陪伴、检查陪伴、激励陪伴上,主要领读模式有打卡型领读、伴读型领读。

在阅读互动方面,主要表现为互动交流、答疑解惑、价值共创。领读人与受众可在线下领读活动中探讨、互动,可以在线上阅读社群中分享交流,也可以在直播时互动,也可以在评论中互动。而在互动中,或者解答疑惑、或者深化理解、或者带来新的阅读视角与见解,实现领读人与受众在内容价值上的共创,塑造领读人阅读推广模式的社交化特征。

3.4内容生产与激活共鸣

领读活动中均离不开领读人利用其自身的认知盈余进行内容生产。输出读书感悟、拆解图书、总结图书精华等都需要调动领读人的主观能动性、知识储备、人生经历等进行内容创作。那些经过深度加工的内容,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其知识性,而是具有更深远的媒介意义,且进入到更深的精神层面。从媒介意义方面来说,在印刷型媒介时期,读者接触纸质媒介而实现信息知识的获取。而在领读人阅读推广模式下,领读人不仅承担内容生产的职能,同时也承担内容传播的职能。即便在受众图书阅读缺失的情境下,有的受众依然可以通过领读人创作的内容获得关于图书的相关信息或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领读人成为图书阅读缺失人群的一种补偿性媒介。樊登用60分钟左右的时间浓缩一本书的精华,通过视频讲书的领读模式向受众传输,对于受众而言“看过、听过即读过”,领读内容对于图书阅读缺失人群而言便是一种“内容救济”,补偿或救济受众与领读人、受众与受众之间存在的信息差、知识盲区等。从精神层面来说,领读人在领读内容的创作中,不仅有领读者的语言、文字,有的可能还会配有画面、场景等,领读图书的主题也涉及人类情感、家庭教育、两性婚姻等诸多能够引起用户共鸣的内容。领读内容有的是语言实体的“语言单元”,有的是心理映像的“图像单元”,有的是二者兼而有之。双重编码理论(dual code theory)认为大脑中存在两个功能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认知系统处理不同的信息:来自我们语言经验的语言系统(即语言单元)和非语言系统(心理表象系统即图像单元)。受众可能在领读人的语言单元与图像单元中捕捉、提取到能够引起自身情感共鸣的内容,进而吸引用户对领读人的内容继续贡献注意力、点赞、收藏或是评论、探讨等,这也是领读人领读内容的情感传播效应,能够为受众向读者转变奠定情感基础与前提。

3.5重塑阅读与扩大受众

领读人阅读推广模式重塑传统阅读。一是从单一型阅读到复合型阅读。传统阅读是以印刷型媒介为载体的阅读。阅读的载体是单一的静态文字或图片。而领读人阅读推广模式使得阅读成为一种“观看”,包括阅文、阅图、阅景、阅听、阅屏等多个维度,观看的载体具有富媒介性,属于复合型阅读。以讲座、阅读分享会、读书会为代表的线下领读模式中,领读人以口述语言或配套相关图文并茂的PPT、视频等讲解课件带领用户阅读图书,受众在线下空间中达成阅听、阅文、阅图的复合型阅读实践。在线下研学领读模式中,受众在领读人引导下,在文化行走的过程中则是阅听与阅景同时并行。对于线上领读模式来说,视频型领读人不仅自己出境讲述,同时还会适配引人入胜的融情融景的画面、优质的文案。二是从私密性阅读到社交型阅读。阅读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和实践活动, 具有双重属性:基于个人独立阅读体验的个别性和基于社群互动分享体验的社会性。传统纸本阅读属于读者个体化阅读,具有私密性。而在领读模式中,领读人将自身的读书体验置于公共环境下,以内容或者不同的领读文本载体吸引受众互动交流、评论、探讨,传统图书阅读从私密走向开放,领读人与受众之间可基于某个共同议题建立亲密关系,形成一种基于内容连结的社交型阅读。三是从线性阅读到非线性阅读。个体化的纸本阅读对于个人而言, 阅读具有连续性, 是线性的阅读。而在领读人阅读模式中,领读人在领读内容的创作上或将整本图书的内容打散,通过拆书的形式将书中可能最打动人、最有价值的内容呈现在用户眼前,这种方式本身存在割裂图书完整性的可能,打破了以往读者阅读图书需从头至尾的线性的状态,而成为一种非线性阅读状态。

领读人阅读推广模式重塑传统阅读,也带来信息受众群体的扩大。从复合型阅读看,领读内容的载体呈现多媒介特征,用户可通过不同的触媒方式获得领读内容进而知晓图书。尤其是线上的、借助内容资讯平台发布的领读内容,基于平台算法,有的领读内容会直接推送至受众注意力的前端。受众的信息偶遇,均在无形中拓展了潜在的观看人群,实现信息受众群的扩大。同时,领读内容的富媒介特征,也弱化了用户对于传统纸本图书阅读中文字理解、知识内化、文化资本积累、文化素养等的要求,领读人阅读推广模式使阅读的门槛大大降低,通过领读视频实现知识、信息获取的人群得以扩大。从社交性阅读看,领读人通过分享相关内容进行领读,分享本身就意味传播,传播则可带来受众的增多。线上领读中,文本链接的可转发、可跨屏,除了自身的内容传播之外,同时还有人际传播、社群传播等,线上领读内容具有良好的传播矩阵,为增量受众群体提供基础。从非线性阅读看,现代读者的阅读具有明显的碎片化阅读特征,完成整本书阅读受到挑战。领读人在领读中,抽取图书中最精华的部分,用3-5分钟的小视频,或者60分钟以内的讲解,让用户快速领略与获知或理解图书的内容,实现知识增殖,这契合现代读者碎片化阅读、信息速食的习惯,也为受众面的扩大创造条件。

——刘艳、万晶晶《领读人阅读推广模式:形态、功能、缺陷与启示》,《图书馆建设》2023年第10期

上一篇: 诗话选登
下一篇: 答青年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