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青年问

时间一晃,我已经教书七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以带好班、上好课为自己的目标。秉承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平时我努力上好每节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积极开展活动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但现在,我也慢慢发现了一些问题。日常教学事务较繁琐,就较少把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提炼出来,形成自己的教育观点,所以深感自己教研能力薄弱。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重心放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上,就觉得很难埋头做课题、写论文。如果为了职称晋升做科研,又觉得很难兼顾教学。所以想要问问前辈们:教师如何平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应该如何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提问者:广东汕头市龙湖区丹霞小学  青年教师黄晓霓)

黄老师:

你好!由来信可知,你很有责任感、进取心,有较强的自我反思意识。你提到的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困惑,也是很多教师都曾面临或正在面临的。

作为一名教师,学科教学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你专注于带好班、上好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说已经站稳了三尺讲台,教学能力和教学成绩也都已经得到了较好的验证。这说明,你已经为开展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实,日常教学和管理本身就蕴藏着大量的素材,科研和教学、管理可以是相辅相成、相互兼顾的。

一、对教学的反思和追问便意味着科研的开始

不少年轻教师更多关注教什么,而对于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往往缺乏反思意识。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安排,这两者的关系,以及对于学情的研判,是否都经过了精心的推敲打磨?哪些是自己独到的见解,哪些是巧妙设计的环节,哪些是备课中的困惑点,是否都已经心中有数、目中有人?教学过程中,哪些目标得到了落实,哪些环节推进得顺利,又存在着哪些遗憾和不足,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而谈到教学成绩,我们也可以继续追问:教学和评价是否一致,测评的方式是否多元,评价标准的制定是否合理,判断评价的依据是否科学,学生时间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怎样等等。

不难看出,我们对备课上课和教学测评的反思与追问,本身正是科研的启动。这种研究可以促使我们对习焉不察的日常教学行为重新审视辨析,从而使我们由先前的自发转为清醒的自觉,只不过还不能止步于反思追问,还需要进而去探究问题的症结、成功的原因,并就某一个方面去剖析背后的深层原因。如果是简单的问题,可以询问经验丰富的教师,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如果问题难度较大,那么就需要进一步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了。

二、将钻研教材、深化教学的过程转化为科研成果

教材中涉及的某些重要知识点或教学内容,可能仅仅是浮光掠影,点到为止,但它却为我们的教学指出了可供思考的方向,对此我们应该具有探索钻研精神。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做进一步的研究,明晰其内涵,把握其特征,再对其进行适当的开发加工,使之与我们具体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经过研究的教学常常将流于浅表化,学生从这样的教学中的收获也势必是微薄的。

我以刚教过的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玩偶之家》为例,做些阐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这篇课文后面有学习提示:

《玩偶之家》属于“社会问题剧”,这是易卜生创造的戏剧类型,强调在舞台上呈现当代人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古代王公贵族或骑士游侠的传奇故事),在戏剧中直接讨论当代社会的重要问题。阅读时,要注意结合作品体会这些特点,还要注意分析作品中的“戏剧性事件”以及“突转”手法的运用,领略剧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

根据提示,我们可以了解《玩偶之家》独特的内容和价值,知道它具有“戏剧性事件”,运用了“突转”手法。然而什么是“戏剧性事件”,何为“突转”手法?对教材中提到的这两个重要概念,我们不能想当然地照字面去理解,“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教材里没有解释,教参里也没有参考。怎么办?只能去查阅相关文献。翻检亚里士多德戏剧研究的经典著作《诗学》,查到了“突转”的界定、类型划分及其效果的评价,并且他还指出,“突转”往往伴随着“发现”,只有两者高度契合时才是最好的“突转”。先前的疑惑涣然冰释。而依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反观先前教材中的《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发现这些剧本,尤其是后两部,可谓该理论的鲜活例证。这一方面说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对戏剧实践的精准归纳总结,另一方面它又为后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然而《诗学》里对于“戏剧性事件”没有涉及,我只得翻检其他著作,最终在谭霈生《论戏剧性》一书中找到了较为可靠的依据。结合谭霈生的阐释,我们便能理解《玩偶之家》中的事件应指的是柯洛克斯泰写给海尔茂的两封信件,正是这两封信件使得海尔茂和娜拉都有了对彼此的“发现”,使得剧情和两人发生了“突转”……

类似这样的研究费时费力,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学识,拓展自己的眼界和资源,固然很辛苦,但它带给自己和学生的收获无疑是巨大的。此时,若能将研究和思考的过程整理成文,随笔也好,论文也好,一份扎实、有参考价值的科研成果就水到渠成了。

三、班级管理困境也可以成为科研的来源

班级管理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整体考验。它需要教师根据学校、年级和班级的具体情形,密切联系学生的整体情况,制定有自己班级特色的管理制度。而这些制度又不能是死板僵化的,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做出适当的调整,最终做到不仅高效便捷,且富有浓郁的人文氛围。而要想达到这种管理目标,对理论的学习和相关实践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在管理中应当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资源和高效的技术支持,设计开展合适的班级活动,营造民主的班级风气,制定公平的班级制度,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掘他们的潜力,锤炼他们的本领。魏书生老师提出的六大管理机制和三大核心思想,正是他长期对班级管理进行探索研究,从而提炼出的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和理念。

当我们的教室中出现班级管理困境时,为解决真实的管理难点,弥补自身知识能力的短板,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我们探索的志趣将被激发,研究热情将被点燃。这时,现实中的班级管理困境就成了科研的来源。这种研究有利于教师个体的成长,能较好地促进其班级管理能力的改进和提升。从此类研究中,教师不仅获得了暂时的满足和成就感,还能自然而然地把它转化为后续研究的动力和支持,也可以将自身的研究兴趣和研究经验辐射到学生身上,推动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四、科研与教学、管理其实可以相辅相成、合而为一

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管理,最终指向的都是教师和学生的历练和成长。这种历练和成长,经由科研的炬火烛照指引,将使师生从先前盲目的,甚至是野蛮式的生长状态,转化为理性清明的、愈发自觉自由的生长态势,教学和管理也将不再是遮蔽在无知之幕下的混沌之物,其内在的肌理和遵循的原则,也将促使师生更为准确地掌握和运用。在此过程中,必然经历无路可走的迷茫期,探索艰难的困苦期,以及豁然开朗、快然自足的收获期,每一个阶段都是有追求的教师的必经之路,都是虔心向学、执着问道的日常功课。通过扎根于教学和管理的科研上的不断进取,教师的知识储备、问题意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将日益丰富、突出、跃升,教师科研方面的成长和进步,自然又将反哺其教学和管理,助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黄老师,通过上述分析,你不难发现科研和教学、管理实际是合而为一的。科研来自于教学和管理,而扎实的科研又将极大地推动教学和管理的改进,帮助师生更好地成长发展。通过深入而持续的研究,我们教师也将日益洞悉教学和管理的规律,清楚其重点难点,你所提到的搞课题、发论文,也就是顺其自然、顺理成章的结果了。

(解答人:上海市格致中学  高级教师张华中)

上一篇: 刊林撷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