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母题在语文教学中的深度探索
作者: 朱华华林肯曾深刻指出:“人活着,身后是孤独的阴影,身前是通向坟墓的台阶。人生本就是孤独的。”孤独,这一伴随人类生存的状态,已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不同的人,其孤独的形态和根源各不相同,不同的文学作品也赋予了孤独不同的内核与意义。面对孤独,我们的应对策略也需灵活多变:有些孤独,我们需要以坚定的决心去战胜;有些孤独,我们需要寻找出路,从中突围;有些孤独,则成为我们自我反思与成长的阶梯;还有一些孤独,我们更应学会与之和平共处,与之签订一份不失尊严的共存协议。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孤独”这一母题,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促使他们在情感、思维、伦理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反思,从而培养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人文情怀。
当我们谈及诠释“孤独”的文学作品时,哥伦比亚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杰作《百年孤独》无疑占据重要地位。这部公认的世界文学巨著,却常在“难读下去的名著”榜单中名列前茅,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其复杂的人名与庞大的家族谱系往往令人望而却步。那么,如何激发中学生对《百年孤独》的阅读热情,并引导他们挖掘书中“孤独”的深层含义,进而全面理解这一文学母题呢?本文将以三个核心策略为支点,详细探讨如何助推《百年孤独》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以期在教学中更好地解读“孤独”这一深邃的文学母题。
一、以梳理人物关系为支点,领悟孤独宿命
《百年孤独》叙述了拉丁美洲马孔多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百年沧桑。在这部作品中,家族成员的名字在不同世代间反复出现,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叙事结构,这无疑为读者带来了一定的阅读挑战。然而,正是这种复杂性,使得我们可以通过梳理人物关系,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孤独宿命。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统编版教材课文节选部分为基础,逐步展开整本书的阅读。通过绘制人物关系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每个角色在家族谱系中的位置,以及他们与家族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梳理人物关系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性格的归类与分析。
当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成功印证乌尔苏拉的深刻洞察:“(乌尔苏拉)从家族漫长历史上重复命名的传统中得出了在她看来无可争辩的结论: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他们不仅将获得一种如迷宫探险般的阅读乐趣,更能深刻地理解到,在这种人名的循环与重复中,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们如何被牢牢地束缚在孤独的宿命之中。
二、以分析外显表征为支点,挖掘孤独内涵
“孤独”作为《百年孤独》的核心主题,如何引导学生更具体、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而非停留在表面的概念或空泛的讨论上?笔者认为,通过分析人物的外在表征,如身世背景、形象描绘、症状表现以及人生经历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细致地剖析不同人物的孤独状态,从而全面且具体地挖掘“孤独”的多维度内涵。
以统编版教材课文节选部分所展现的丽贝卡的孤独为例,她的孤独体现在多个层面:
孤独的身世:孤儿,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带着父母的骨殖被送到远亲乌尔苏拉家寄养。
孤独的形象:“一双受惊的大眼睛打量着所有人,不曾流露出能听懂别人提问的迹象。……大家几乎要相信她是个聋哑儿……”“她总是缩到家中最偏僻的角落,坐在摇椅上吮吸手指。什么都无法引起她的注意,除了那些钟表奏出的音乐,她每过半小时就会瞪着受惊的眼睛四下寻找……”
孤独的病症:患有食土症,“只喜欢吃院子里的湿土和用指甲刮下的石灰墙皮,显然她父母或是其他抚养人曾斥责过这一恶习,因为她总是心有愧疚暗中行事,藏起口粮来等没人时再享用”;还患有失眠症,“丽贝卡坐在摇椅上吮着手指,双眼像猫眼一般在黑暗中放光”。
联系整本书我们不难发现丽贝卡终其一生都没有走出孤独,虽然其曾有过几个短暂的阶段似乎暂时摆脱了孤独魔咒,比如融入布恩迪亚家庭拥有了家族姓氏,后获得意大利钢琴技师的爱情,但遭到妒火中烧的阿玛兰妲的屡次作梗,在恋情受挫时又开始在食土中慰藉自己的孤独;比如与何塞·阿尔卡蒂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但他们的婚姻不被家族认可,没有获得家人的祝福,二人甚至被逐出家族,而且这段婚姻维持的时间也不长,随着丈夫何塞·阿尔卡蒂奥遭遇枪杀,丽贝卡从此紧闭家门,过上了活死人的孤独生活。
再比如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孤独。青春期的奥雷里亚诺因为身材瘦小,在高大魁梧的哥哥面前自惭形秽,在自卑的压抑下拒绝与女人交往,“从早到晚待在被遗弃的实验室里,完全凭自己的探索掌握了金银器工艺。……变得沉默寡言孤独入骨”。可以说孤独如影子般伴随了奥雷里亚诺的一生,这个曾发动过32场武装起义,与17个女人生下17个儿子,逃过14次暗杀和73次伏击的传奇人物,并没有在叱咤风云的戎马岁月中摆脱孤独,战争带给他的只有幻灭,他最终悟到“幸福晚年的秘诀不过是与孤独签下不失尊严的协定罢了”。晚年的奥雷里亚诺重新回到了年少时的那个实验室,独自制作小金鱼,做好了又熔掉,熔掉了再重新做,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孤独终老。
除了丽贝卡在缺乏关爱、遭受嫉恨中自我封闭的孤独;奥雷里亚诺上校在战争与权力中幻灭迷失的孤独;还有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勇于探索的开拓者老何塞,却因与周围的愚昧落后格格不入而被当作疯子绑在树上的孤独;执着于振兴家业、殚精竭虑的辛劳者乌尔苏拉,却无人理解并终身难以摆脱对“长猪尾巴孩子”的忧惧的孤独;阿玛兰妲在爱情的患得患失中深陷乱伦之恋的泥淖,晚年在织了又拆、拆了又织不停做寿衣中静守的孤独……通过分析这些人物的外显表征,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们的生命状态和孤独的深层意蕴。
三、以理解魔幻手法为支点,探寻孤独隐喻
《百年孤独》中那些引人入胜的魔幻情节,不仅为初读者揭示了孤独的深层隐喻,更成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通过挖掘和利用书中的魔幻元素,我们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阅读动力,进一步引导他们从家族乃至民族的视角,深入领会孤独背后的深远意义。
以统编版教材中的课文节选为例,丽贝卡父母的骨殖“一刻不停地发出咯啦咯啦的响声”,这一荒诞情节不仅令人印象深刻,更隐喻着在殖民文化的冲击下,祖先们无法安息的灵魂。再如,书中描述的失眠症,它可以通过食物传播,“家中出品的糖果小动物仍源源不断地在镇上出售。大人小孩都津津有味地吮咂着可口的绿色失眠小公鸡、美味的粉红失眠小鱼和柔软的黄色失眠小马,于是到了星期一凌晨整个镇子都醒着”……被失眠症困扰的人们整天醒着做梦,而且“在这种清醒的梦幻中,他们不仅能看到自己梦中的形象,还能看到别人梦见的景象,一时间家里仿佛满是访客”……“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也就是说,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就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是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比如老何塞失去了“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以及老何塞曾在街上种植巴旦杏代替金合欢,“多年以后,马孔多已经遍布锌顶木屋,那些最古老的街道上却依然可见巴旦杏树蒙尘的断枝残干,然而已无人知晓出自谁人手植”……
这种魔幻现实的描绘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更深刻地揭示了孤独的真相:遗忘。当人们逐渐习惯无眠状态,开始遗忘过去,最终会失去自我,成为没有历史的白痴。一个人可能只是遗忘自己的童年与过往,一群人则可能是遗忘民族的文明与历史。这正是拉丁美洲人在外来文化冲击下所面临的“健忘症”的隐喻,对历史的遗忘就像是一个封闭的车轮,裹挟着拉丁美洲的人民,围绕着孤独的圆心不断地自转、不断地循环,导致拉美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成为陌生人。这种丧失民族归属感、丧失信仰所带来的精神上的虚无、迷茫、无助正是孤独的普遍症候。它警示我们,缺乏对历史的铭记,终将失去民族文化的根基。进一步地,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这种遗忘和孤独。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和根基,只有铭记历史、反思历史,才能走出孤独的困境,迎接新生与未来。
联系整本书,不难发现更多魔幻情节,如美丽绝伦的蕾梅黛丝携着床单飞升上天,何塞·阿尔卡蒂奥遭到枪杀后以鲜血给乌尔苏拉报信,奥雷里亚诺第二与情人佩特拉的性爱可以使牲畜多产,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能预言家族命运等,它们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更蕴含着对孤独隐喻的深入探索及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对这些魔幻情节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探索,如此,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百年孤独》中的孤独隐喻,还能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心和对民族未来的责任感。
“孤独”作为永恒的文学母题,其深度和广度远不止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古今中外,众多文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展现了人类孤独的多重样态。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圣地亚哥独自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海上搏斗,他的孤独不仅体现在87天与自然的对抗中,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体现。这种孤独,是他对生命、对自我、对存在的深刻体悟。乔伊斯的《一个人的朝圣》则讲述了退休老人哈罗德为探望病危友人,独自踏上漫长旅程的故事。在千里跋涉中,他经历了身体上的疲惫和精神上的孤独,但正是这份孤独,让他在与自然的接触和内心的反思中,逐渐完成了自我救赎并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此外,还有许多作品反映了青少年成长中的孤独。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则通过被学校开除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在纽约市游荡一天两夜的经历,展现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与迷茫。霍尔顿深感与周围世界的格格不入,他的孤独源于对成人世界的失望和对纯真童年的怀念。曹文轩的《草房子》中,少年杜小康因家境败落而被迫与父亲离家牧鸭。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从孤独、恐惧到坚强、成长的心理变化,孤独成为他成长的磨砺石。
当然,还有《边城》中的翠翠、《挪威的森林》中的渡边、《局外人》中的默尔索、《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等人物,他们都在不同的程度和方式下,展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孤独状态。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文学中丰富多彩的孤独画卷,展现了孤独这一母题的多样性和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致力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同一母题下的经典作品,如《百年孤独》,通过精心策划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从多元视角剖析孤独的外在表现,进而深刻领悟孤独的本质内涵及其对个体精神世界建构的深远影响。我们期望,通过这种聚焦于母题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在文学层面获得更为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进而提升其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更能激发他们对人生重大命题的深入思考,引导他们在探索如何于孤独中寻觅自我、如何与孤独和谐共生并促进其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独具个性的见解与人生策略,最终在人生哲学的层面上收获宝贵的生命启迪。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