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菌棒带来的“热辣滚烫”

作者: 施敏华

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美。当代作家王蒙在《风格散记》中列举了多种艺术风格,如潇洒、幽默、痛苦、含蓄、赤诚、老辣等,诚然,他讲的是文艺评论,但又何尝不是在论生命的不同姿彩呢?甲辰龙年正月初一,贾玲导演的电影《热辣滚烫》引爆了春节档。大自然赋予每个生命不同的斑斓,每个生命都可以倾力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是这部电影借杜乐莹蝶变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道理。看完影片,我不由得想起和孩子们一起养护菌棒,观察、写作的经历。平菇,用它短暂、平凡的一生,带给了孩子们“热辣滚烫”的观察体验和美的感悟,培育了他们的审美人格,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力。

一、在简约的情境中提升审美感受力,激发情感、点燃兴趣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要求孩子们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时值金秋,哪一种生命能用其典型的变化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呢?我打开“某宝”,搜索着,比较着。平菇菌棒跃入我的眼帘——亲民,孩子们经常品尝它的味道,且价廉物美,十来块钱可以买下白、粉、灰三个不同颜色菌棒;新鲜,我和孩子们都没见过它的生长过程;生长迅速易养护,两周时间内完美呈现生命的过程,只需加点水就行。李吉林老师经常教育我们,教育理应追求朴素而优质的境界,情境应该是简约而充满美智趣的,忌繁复和奢华。

三日后,菌棒们便乘坐快递车来到了我们学校。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施老师拿着一个密封包裹、提着喷水瓶,神神秘秘地走上讲台。她向大家展示着手里的包裹,笑眯眯地问我们:“大家猜猜这位‘小客人’是谁呀?”我们激动万分,七嘴八舌地猜着。有的说:“根据我们最近写的观察日记,我推断应该是某种植物!”有的自信满满地说:“当然是大蒜无疑!”还有的不是很确定地说:“嗯,应该是位可爱的‘动物贵宾’吧……”

一双双充满疑惑的眼睛都好奇地盯着包裹。这时,施老师终于向大家公布谜底啦!她缓缓地打开包裹,只见三个圆柱形的小东西展现在我们眼前,它们都身穿一件透明塑料做的小外套,仔细一瞧,真像“吉祥三宝”!(张艾周记录于10月23日)

审美感受力是审美中感知、接受美的能力,是审美想象活动、情感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前提。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应该先从审美的感知入手,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发展起来了,才能更好地体验美、创造美。平菇菌棒的出现,给孩子们带来了惊喜。

这些平菇菌棒看似平平无奇,却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了生趣。看着这三棵大菌菇,我真盼望它们能早日成熟!(葛伊凡)

今天,我满脑子都想着教室里可爱的小平菇。想着它们渐渐长大的样子,我心里不禁乐开了花!到了周六下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去给平菇浇水。这一次让我大吃一惊:平菇们都长大了好多,我不敢相信,在短短的一天内,它们竟能长

出4—5厘米来!(蔡严轩)

从这些饱含真情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滚烫的心绪。可以说,在整个学习情境中,孩子们始终带着审美期待,怀揣好奇与学习热情,迫不及待地去观察、去探究这些平凡而独特的生命的魅力。简约的情境,以孕育着生命的“神秘嘉宾”激发了孩子们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情感,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感受力。

二、在连续的情境中培养审美观察力,积累表象、夯筑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春天,笔者组织“带着花儿去看花”学习活动,着重教授孩子们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本次习作侧重于带领孩子们在连续的真实生活情境中巩固观察方法,培养自主的审美观察力。孩子们兴趣盎然地看着,量着,闻着,摸着,调动多感官去发现平菇的美。

第一次集体观察,他们记录下刚来的菌棒的模样:它们是圆柱形的,像三位小士兵挺直地站在那里。老大白平菇和老二粉平菇高14厘米,宽9米;而老三灰平菇就相对小点,高12厘米,宽8厘米。从上往下看,它们就像三个美味的甜甜圈。

10月25日,据上次观察它们只过了大约48个小时,老二粉平菇头上已经长出了平菇。大的有指甲盖那么大,小的只有绿豆般大小,大多立在菌棒的边边角角,粉嘟嘟的,活似海底的珊瑚。一根根粗壮的菌干支撑着上方,又像一群打着伞在下雨天回家的拇指姑娘。菌伞上还有些竖的纹路。我用鼻子闻了闻,一股潮湿气息与菌类植物的气味扑鼻而来,让我感到神清气爽。(周昱霖)

10月31日,粉平菇枯萎了。放了两天假,这“三兄弟”都没有浇水,老大没有变化,老三上面长出了一朵小小的平菇,而老二的皮肤却变干了。可惜啊!它以前是湿润、粉嫩的,现在却是粗糙、干巴巴的,失去了青春的活力。闻一闻,一股腥臭味扑鼻而来,就像走进了“迷你”海鲜市场。这味道真上头!菌棒身上也长出了许多深咖啡色的斑点,就像老人斑一样,唉!(顾骁菡)

李吉林老师在《儿童情境学习课程体系及操作》中的《情感驱动表达的情境习作》一节论述道:“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新奇的、富有魅力的天地。通过观察,周围世界会带着鲜明的形象和画面,有声有色地进入儿童的意识。智慧可以从这儿启迪,写作的题材也可以从这个永不枯竭的源泉中获得。”从原生态菌棒刚出现时的平凡之美,到长出平菇的灿烂之美,直至枯萎时的苍老之美,平菇的大小、颜色、形态、味道、触感等形成了鲜活的表象,积累在孩子们的记忆里,为创意表达夯筑了基础。他们欣赏着,品味着,审美鉴赏力也在不断提升。

三、在自主的情境中放飞审美想象力,触发创造、激活表达

北京大学叶朗教授提出:“审美想象是建立在审美感知之上以心象为形式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在每天自主、开放的观察、学习情境中,孩子们放飞审美想象力,不断地激活创意表达。

面对青春蓬勃的平菇们,学生张艾周美美地想象着、描述着:

这边的平菇三五成群,挨挨挤挤地紧靠在一起,像是正取着暖;又像一位位风华正茂的少女们正在参加隆重的宴会。那边两簇平菇交交叉叉地重叠在一起,像一对粉红色鹿角,美丽极了!

小平菇们一个个都摆着不同的“pose”!它们有的身子微微前倾,昂着可爱的小脑袋,显得活灵活现;有的妖娆地“秀”着自己美丽的身姿,含着些许妩媚;有的昂首挺胸,站着军姿;有的探头探脑,摆出一脸疑惑,像只“好奇猫”;有的身体扭在了一起,像是正学着什么炫酷的舞蹈……

平菇有大有小,有的小小一只,蜷缩在大平菇身旁,像极了一只可爱、纤弱的小猫咪窝在主人身旁。有的粗大壮硕,像一把把大伞,为昆虫们遮风挡雨;又像一座座小房子,要是我有自由伸缩的超能力,就可以把自己变小,住进平菇房里喽!

看到衰老的平菇,她又不禁感叹:

以前,它们粉嫩粉嫩的,像是扑了腮红的小公主,在舞会上尽情地跳着舞,而如今,却披上了一件朴素的土黄色长裙,似乎遇到了什么伤心事儿,不免多了几丝凄凉。

在想象力的催化下,小小的平菇,不再是索然无味的植株、食材,而是具有人的神韵、姿态、情感、思绪、个性的灵性生命体。在孩子们的笔下,它们在盛年尽情享受青春的欢乐,又在暮年体会着衰弱的哀伤。孩子们与平菇物我交融,“悲伤着它们的悲伤,幸福着它们的幸福”。他们的文字展现着灵动和创意、真情和炽热。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的:“观察情境的新异感、美感能十分有效地激起儿童热烈的情趣,情感的作用又直接影响儿童思维和语言的表达……因为美能唤情,表达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美好的情绪本身便是一种极大的快乐——美与创造融为一体的快乐。”

四、在延展的情境中提升审美理解力,领悟生命、陶冶情操

观察、想象、表达,让孩子们一步步地认识世界、解读世界、描绘世界,从中获取的美的感受也影响着他们幼小的心灵。在本次情境习作中,笔者带领孩子们集中观察,自主欣赏,还引导他们利用课间、假日来养护菌棒。在生命共同成长的延展情境中,他们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及人生智慧也随之丰富和发展起来。

因为喜爱,所以小心,所以珍惜,所以敬畏——我用手轻轻触摸那娇柔的“小伞”,柔软极了!仿佛轻轻一翻,就会对它造成很大的伤害!(王译梓)

因为责任,所以叹息,所以难过,所以自责——看着这些可怜的平菇,我不禁为它们感到惋惜。唉!要是周末我能抽空赶到学校为它们浇水,它们也不至于变成这副模样!(张乐怡)

因为陪伴,所以感叹,所以不舍,所以期待——看着可怜的平菇,我想:虽然它只有八天寿命,但却带给我们无限期待、惊喜与欢乐,也让我们感受到生离死别的痛苦。施老师本来是准备把它扔掉的,有同学说:“它还有一丝生命的微光”,还有同学说:“菌棒里还有菌菇孢子”,施老师便同意把它留下。啊!我真希望老二能“重返青春”,再次为我们带来惊喜!(顾骁菡)

平菇如此平凡、短暂的一生,几乎没有人为它唱一首赞歌。而它,却仍然欢欢喜喜地、热热烈烈地生长,它又何尝不伟大呢?(瞿石果)

晚上回家后我做了一个美美的梦,梦到平菇们在我的精心浇灌下疯狂地长呀长,长到天上去了,带我飞上了外太空体验了一把失重的快感。(蔡严轩)

小小的平菇菌棒仅仅陪伴了孩子们十多天,却带给了他们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他们在平菇的萌动、蓬勃、衰败、消亡中感受着生命的阴晴圆缺和悲欢离合;在陪伴、呵护、观察中践行着责任与担当,思考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每个孩子都美滋滋地写下了三篇以上的观察日记。他们在这延展的情境中,不断提升审美理解力,陶冶情操,领悟生命的真谛。“浇灌大使”蔡严轩一挥而就的《嘿,去学校浇平菇》,还因其清新的题材和真切的表达,得到编辑老师的青睐,发表在《江海晚报》上。

在简约、自主、连续、延展的情境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那些真切、生动的文字,还有审美感受力、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提升,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看待周围事物、发现事物的美,并初步形成美好向上的生活态度,这对涵养他们健全的审美人格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健全的审美人格也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关于世界的认知。相信孩子们会带着这份“热辣滚烫”的经历,更快乐、更稳健地走向未来,追寻属于自己的灿烂。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儿童情境学习课程体系及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01):141-146.

[2]叶朗.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J].中国高等教育(社会科学理论版),1988(03):25-35.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八一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