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作者: 贾未舟

金兰细读会,七岁了。上周日举行第三十四年期细读会,毕业多年的学生林山君看了照片说:哇,好多新面孔——他读大学时参与了细读会创建。

我悠悠地回了一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三十四期,三十四本书,三十四个主题,三十四次热切的讨论。粗估一下,有七八百人来到过细读会,他们中有毕业很久的学生,也有刚毕业的学生,更多的是大学在读生,也有不同学校的老师和我专门邀请的学者,还有一些对阅读感兴趣的社会人士。主要是广州的,也有肇庆、深圳、顺德的,还有在湖北武汉读书的华龙君专程而来。在北京工作的2010级学生李雪君来消息说,她很想参加,越是毕业了越想来,我明白此话的深意。这些我以前的和现在的学生,身份和工作性质有很大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喜欢阅读和思考。

再后来,在大学生细读会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亲子共读会,面向中学生,家长们都热烈响应。每一次,由家长和学生共同作为带读人和主讲人,看到那些稚嫩羞涩的青少年勇敢地谈自己的观点,我仿佛听到生命的初声,我感到莫大的喜悦。对于教育而言,没有比阅读和思考更重要的事了。

第一次细读会是在我家,我还记得我跟妻子欢喜地收拾家务准备水果点心和午餐的情景,迎接那些毕业的或者在读的大学生,一起来读书,这真是世间美好的事情。第一次细读会的情景历历在目,促膝相对,侃侃而谈。他们略带羞涩却娓娓而谈,论辩激烈却“揖让而升,下而饮”。我还能清晰地说出他们的名字,琼璇、培源、朝泽……以后嘉国、颖彬、镇洲等人陆续加入,其中一些毕业很久了,是我近二十年前的学生,近几年则有胜涛、霭柔、思莹等广东财经大学在读新生力量陆续加入。墙内开花墙外香,从第十八次开始,细读会开始吸纳喜爱阅读的朋辈加入,我的同事岳丽艳、雷思兰、袁继红等老师也数度襄助。从第二十三次开始,打破学生仅出自广东财经大学的局限,江琴老师所在的学校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也开始加入。细读会的口号是“英雄不问出路,只要喜欢阅读,喜欢思考,均可参加”。我戏为“无组织、有纪律、重格调”。在我家举办了三期后,为了更好的阅读效果,在广州美院以及红砖厂的艺术空间举办过,私人图书馆“玉书之家”、广东财经大学的新图书馆、我的办公室、垂安和嘉维的寓所都曾是细读会场所。金兰细读会举办地点在流转,但是一起阅读、不懈思考,心灵已不再流浪。

那些一起阅读的时光,是心灵欢喜的时刻。暂时走出工作、学业、家庭、人际的负累,给心灵弹弹灰,给灵魂透透气,阅读、讨论、思索,无将无迎,无拘无忌。记得有一年夏天的细读会,台风肆虐,暴雨成河,我在吉林大学的同学王明华先生来讲《道德经》,他开车从深圳赶来,一脸的喜悦,正是“晴也须来,雨也须来”。而去年的一次细读会,华龙特别从武汉来,坐了一夜绿皮车,然后从广州火车站骑两个小时共享单车来到会场,那么的欢快。还记得有一次培源在细读会后没回深圳,和垂安、奕举接着细读会所涉问题,卧谈了一夜。他们都毕业好几年了,或许在细读会上找到了上学时的感觉。朝泽和海杰是计算机专业,但是他们却能够把技术和人文结合起来。垂安则最具人文气质,温和纯净,秀而不扬。丰仪似乎成了职场的思想家,而颖彬据说是官场的思想者,李滢、梁爽则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事业,镇洲在肇庆的“微暖”行动大爱无声,而琼璇、雪惠、奕举等则入中大、复旦哲学系读硕读博。林山数度考中大西哲硕士不果,依然心如止水,有点像王阳明“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他去应聘,说自己考了两次西哲未成,谁知招聘者肃然起敬,当场录用。我觉得,哲学已经成为他的存在方式。嘉维,两度骑行西藏的单车少年,是否还在那明静的天空下思索,段然依旧一袭汉服,长发飘飘,温文尔雅……如今,他们都毕业离开了,都飘远了。他们在大学的专业都不是哲学,可是他们能来到细读会,在阅读中、在哲学和思想的天空里活出真实的自我,锻造属于自己的精神气质。七年下来,金兰细读会在广东财经大学的学生中有了名气,很多同学来询问,希望能加入。而我能够一直在这里,实在是三生有幸。

“金兰”二字取自《周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林山君、垂安君在成立之初,分别写作了《金兰志》,一主理,一主情,相得益彰,我则做了《金兰记》,主事。垂安还用文言文创作了金兰细读会之歌——《金兰愿》,请俊祺唱出调子,编曲成乐,后来我请从事音乐创作的贾卫军先生按照俊祺唱的音调把简谱写出来。俊祺从事艺术创作的父亲给我们刻了一枚“金兰社”的印章,行书,瘦金体,明快磊落,富有生命感。我的书法家表舅王永生写了“细读”的字幅,草书,一气呵成,挥斥方遒,给人无限想象,就像细读给人无尽的思考空间一样。

我们制定了《金兰细读会共识》,会上会下都互称“兰友”,约定相互砥砺,修身共学,让思想观照生活。思想和生活,就是道之榫卯。细读会的程序是这样的:提前指定带读人(通常是自愿的)和书目(讨论决定),阅读书目通常须为古今中外经典,为何是经典?因为经典最有思想价值,是思想的无穷无尽的魔力场。啃经典原著这种硬骨头,既陶冶心性,也可获得真思想。我们规划一年读中国经典,一年读西方经典,范围则主要限于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因为不管学什么专业,人文精神是思想和气质的基础。细读会每两个月一次,这样可以留出足够的时间去细读,带读人需要提前一周把阅读报告上传至邮箱供大家参考。而每一位出席细读会的兰友,需要细读所商定的书目,也需要研究带读人的阅读报告。在细读会上,带读人需要讲解自己的读书报告,然后留给大家讨论时间。讨论也不是漫无边际,而是要大致专注于带读人读书报告上的问题,否则太多的问题会很杂。讨论的原则是要“面向文本”,不能泛泛而谈。细读的目标则是掌握细读方法,充分理解本场细读会的问题,让问题意识始终保持在场。

我们还建立了金兰基金会,作为细读会必要开支的经济来源。基金会资金完全靠兰友捐献,毕业生可以捐,在读生则不必。我妻子总说,我们是老师得多捐点儿,再多捐点儿。兰友毕业时,细读会为他们举办告别仪式,赠送经典书籍作为纪念,他们都说金兰细读会是他们在广东财经大学的美好回忆。邹琦先生有一次还搬来了自己的一套煮咖啡豆设备,那一次细读会,我喝了今生最多的现煮咖啡。没几天,他就寄给我一套设备和一些咖啡豆,说是捐给细读会。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

细读会开办的初衷,一是《金兰愿》里所唱到的“师友缘续成襄”,为毕业的学生提供一个继续保持阅读习惯的空间,再就是帮助在读生意识到阅读、思考的价值。在人生的路途,在精神上,我们都是夜行人,不事张扬,非为誉于乡党,钓名于世间,而只为点燃内心的光亮。这完全是一种基于心性的阅读兴趣和习惯的保持,因而成了一种生命的修行。我希望并相信,金兰细读会的阅读模式以及精神气质已经在兰友的生命里留下痕迹,并且离开细读会的兰友业已认识到细读的价值,不会成为思想史上的失踪者。细读会就是一个小小的思想驿站,静待兰友,共读共思。

这七年来,细读会也经历了低沉和孤独彷徨的时候,但是抱着“来一个人也要进行”的念头,细读会始终赓续不辍。我没有一次缺席,总是撇开一切其他事务,哪怕恰逢出差诸事,我也要提前赶回。有一次腰疾复发,一天下来,几乎不能动弹,但是心是愉快的。在会场,我一直努力淡化教师身份,克制自我的意志,我希望“但开风气不为师”,我开办细读会,只是金兰细读会的一名“读者”,一名普通思考者,我的观点只是一种意见,因为真正的阅读和讨论,是思想的互动,而不是以教师身份自上而下的宣讲。渡者如灯,行者无疆。我希望大家的阅读和讨论都是基于文本,不是乱发议论,都是基于自己的理解,以歧为贵,开诚布公。所有这些,细读会,都做到了,细读会真正成了一个开放、平等、纯粹的思想空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为了从理论高度上更好地建设细读会,我陆续为细读会写了一些文章,包括《经典细读的方法》《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细读》《在阅读中寻找自己》《以文本为中心——金兰细读会的谈论原则与方法》等等。细读会坚持“宁读少、读经典、务细读”的阅读理念,在这个功利至上的时代,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我们细读;在这个不读、滥读、粗读的时代,我们细读;在阅读中寻找自己,给自己留一片思考的空间。这样,细读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方式,还是一种生活态度。

金兰细读会配合我的哲学课堂,专注于人文类经典原著的细读,谦卑而虔诚地进入一个个思想的魔力场,让经典复活,打开思想之门,培养扎实的思考、研究、表达能力,做到言之有据、持之有故。细读,居静而品,是为书道。打通教育与生活的隔阂,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因而细读也是一种生活美学。我和金兰细读会的同学,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校正,不断补益,发展出了独特且富有成效的细读方法(如表1)。

一个细读者从慕道者-求知者-思想者-悟道者四种角色、四个层次递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明末大儒顾宪成所谓的君子养成的“修道—悟道—证道”三阶段的演化,因此也可以说经典细读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和思想的激发,还是一种生命的修行。阅读与思考,跟境遇无关,亦非为稻粱谋,而是心灵和生活的美学需要。有不少人问我,为什么要费力费心费财办细读会,我总是莞尔一笑,因为我是一名教师,因为我知道阅读和思考对于教育的价值,学生们有所得,足慰我心,这就是原因罢,如果这构成原因的话。

有感于金兰细读会举办地的飘忽不定,我同妻子合计为细读会寻找一个固定的会所。2016年6月,我自费租下位于海珠区纵横公寓的一个不大的房子,除了面向大学生的金兰细读会,以及面向中学生的亲子共读会,我们还在这所房子里创办了金兰图书馆。金兰图书馆的定位是社区型公益图书馆,我从家里搬来了大量书籍,各位兰友和贤达人士如龚彦方、王超杰、汪能、刘季冬等也纷纷捐赠图书。如今,金兰图书馆的藏书量已经达到一万册之多。任何人,毕业的、在读的、南来北往的,都可以来金兰图书馆细读、修行。金兰细读会就算有了固定的会所。

经过七年多的建设,细读会算是铁打的“营盘”了,学生来了,学生毕业了,他们是“流水的兵”,是我常常怀念的爱阅读和思考的“兵”。细读会伊始,有一个理想,就是办一份《细读》杂志,纯粹的阅读杂志,碍于能力有限、条件不足,一直未能实施。但是细读会的所有阅读报告和影像资料,都在我的电脑里,完整保存着,还有关于细读会的所有细节和点滴,都保存在我的脑海里。兰友王娟女士说要捐赠以后所有细读会的餐费,我半开玩笑说,细读会要办一百年,你可想好了。

曾经心心念念的每两个月一次的细读会,曾经被兰友奉为节日的金兰会,已经成为生活的习惯,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诗经·卫风·硕人》曰:衣锦尚䌹。金兰细读会也越来越注重阅读时美学氛围的营造,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在阅读中使人走向生命的超越。

金兰会,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兰友们,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作者系广东财经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