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变奏弄思乡
作者: 王成友窗外的树叶黄了。南方的秋天隐藏得很深,可还是能从高远的蓝天以及乍冷的秋风中分辨得出来。孩子们穿着秋装礼服,趴在窗台上,聚精会神地盯着窗外的景色,眼神中充满了向往。
早读的时候,我领着学生读古诗词《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读着读着,眼望着窗外飘忽而过的秋影,还真有点情思涌动。于是,我萌发了带领孩子们开展“故乡诗会”的念头,于是随机拓展了《静夜思》《随园诗话》《天净沙·秋思》
《故乡》《乡愁》……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声里,那份久远的诗心以及由此带来的乡愁开始慢慢发酵。
那时,我产生了一点思考,如果能引领孩子们更加深入地学习诗歌,掌握诗歌创作的技巧,或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想必孩子们也许久没有回故乡了。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广东的,有广西的,有湖南的,有东北的,也有遥远的大西北的……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孩子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个班级里,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独特的情感。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应该带领他们走进更广阔的诗的世界,并且在诗的光环的辉耀之下,让孩子们久藏心中的思乡情勃发出来,让思乡的种子慢慢发芽,让诗意的力量变得悠远而深沉,这是我能做到的。
我最初的思考简单了些,以为只要是诗,不管是唐诗还是宋词,与孩子们的情感都是相通的。但是,在带领孩子们深入学习《泊船瓜洲》的时候,发觉他们对于涌动在诗句中的情感还是没有太多的感受。那时,我意识到,只知诗意,而不悟诗境,不通诗情,是很难领会古诗的意蕴的。
诗词之美,美在语言,美在意境,美在情感,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现古人的浪漫情怀。于是,我打算借助古诗词的意境美,带领学生感通其意,领会其境,感悟其情,再进一步改写和仿创,让古诗词的美真正融入他们的生命,实现情感的迁移和润化。
一、抓关键词,想象画面
在带领学生读《泊船瓜洲》的时候,我引导他们根据诗句思考。
师:在诗人的记忆里,故乡最难忘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最难忘的应该是春风。诗人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念念不忘的应该是春风带来的温暖。
生:我觉得在诗人的记忆里,故乡最难忘的应该是明月。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明月是思乡的代表事物。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在思乡的意蕴里,明月、春风以及江南的新绿,都能引起故乡的愁思,这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多少期盼啊!
抓关键词,想象画面,将孩子们读古诗的聚焦点凝聚到思乡的关键意象上来,又通过想象,丰富了思乡的画面,由繁入简,再由简入丰。这是个循环往复的学习过程,唯有如此,才能通透地感知诗人的情感。
二、以诗解诗,朗读悟情
我尝试着引导孩子们闭起眼睛想象画面,把想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话分享给同伴:明月高悬,春风融融,江南水乡,大片的新绿……把这些意象稍加打磨,能编写出一些“小诗句”,再把“小诗句”按照前后逻辑串成“诗句串”,就化成了另一首小诗:
故乡, 渐行渐远了
渐渐远离的钟山
渐行渐远的江南
在一片春色里,离去,离去
京口瓜洲隔水相望,与钟山已远
春风拂动,故乡已是满目新绿
头顶的明月哟
那洒下清辉的明月哟
何时,照我回归故里?
于永正老师说:“培养孩子们语感的最好方法莫过于朗读,朗读既是输入也是输出,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能达到诗意升华的美感。”
于是,我有了新的想法,带着孩子们把古今诗对照读。
师:故乡,渐行渐远了
生: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渐渐远离的钟山/渐行渐远的江南/在一片春色里,离去,离去
生: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春风拂动,故乡已是满目新绿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头顶的明月哟/那洒下清辉的明月哟/何时,照我回归故里?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已经五十九岁高龄的王安石,自知前途未卜,只想在故乡颐养天年,可是现实并不允许,内心是多么忧伤啊!你听,他发出了这样的喟叹——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以诗解诗,以诗化诗,改变了一句一句机械翻译的烦琐和无趣,用新诗的意象丰富了古诗的意境;同时,帮助孩子们找到了古诗和新诗之间的连通点,以意象为媒介,以新诗的长短句为形式,打破了格律的藩篱,找到了情感的连通点。
三、以诗解诗,快乐猜诗
有了《泊船瓜洲》的以诗解诗的经验,我拓展了众多例子,用课件出示新诗,让学生猜相应的古诗。
师:窗前,月光惨白,如秋霜铺地/故乡,也该是秋霜遍地了吧/月光下的小村庄、小轩窗/白发苍苍的爹娘……/头顶的明月哟,照着我的故乡,照着我的爹娘。这应该是哪首古诗呢?
生:《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故乡的明月/偷潜在碧潭之下/似故人一般与我交谈/故乡,已多年未归。
生:飞云倚岫心常住,明月沉潭影不流。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师:秋风起了,想家了/给爹娘写封家书吧!/太多话要说啦/信封拆了又拆,拆了又拆/再写点儿,再写点儿……
生:《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走过多远的路,也无法抵达故乡的景色/那小桥流水人家/还有黄昏里的斜阳/我站在秋风里,牵着一匹瘦马/身后,枯藤老树昏鸦/今夜,我将露宿何方?
生:《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走过了山路,走水路/走了一程又一程,故乡渐行渐远/渐行渐远的还有沉重的脚步/故乡已经离得越来越远了/风雪交加的深夜/在聒噪中醒来,恍惚一梦/漫天风雪,不似故乡,不似故乡,却是他乡。
生:《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古诗和现代诗对照着读,用现代诗解古诗,收获了不一样的美,化成了别样的情感,在心中流淌,而思乡之情渐渐融通。古诗的意蕴和现代诗的轻灵两相对照,两种情趣,两种表达,如浓香的茶和醇香的咖啡,在唇齿间留香。孩子们懂得了,在不同诗人的笔下,他们的故乡有着不同的意象,也传达着不同的情感。朗诵是最好的表达,是对诗歌的再加工、再创造,而古诗和现代诗的对照朗诵,更是情感的再升华。
四、梳理总结,感悟写法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的新诗是怎样写成的?
生:老师是根据古诗的意思写成的。
生:老师是根据古诗里面的关键词写成的。比如:春风、明月、秋风、夕阳、瘦马等等。
师:是的,大家真是慧眼识珠啊!其实,只要用心观察,感悟诗歌的意境,根据关键词,就能把古诗改编成现代诗。不过啊,要想写好新诗,一定要继续学习名家的诗歌,大家读一读杨牧的《故乡》和余光中的《乡愁》(内容略),看看这些名家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故乡
杨牧
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铺在地上的画。
我在画中走来走去,
只看到天边遥远的云霞。
远远地离开了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挂起来的画。
一抬头,便能看见,
每当月下,透过一层薄薄的纱。
生:诗人善于借助思乡的典型事物表达思乡之情,比如:画、云霞、月、薄纱。
生:我从《故乡》中读出诗人表达的妙处,他把“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和“离开故乡的时候”作对比,表达了对故乡的赞美和思念。
生:“铺在地上”的真实的画,是生活其中的真实的故乡,“挂起来的画”表达的是一种思念,幻化成一种思乡的牵挂。
生:《乡愁》借助“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逐次递进的感受,不同的意象表达不同的思乡情,有事件,有画面,情感非常具体。
五、联系实际,练习表达
师:大家能将古代诗人的乡愁意境化,明白了他们是借助具体景物表达思乡的。那么,孩子们,想到你的家乡,你最难忘的是什么呢?
生:我最难忘的是故乡的梅
花……
生:我最难忘的是故乡的小河,还有我和伙伴们下河捉鱼的情景……
生:我最难忘故乡的柿子
树……
师:每当想起家乡,大家都能想到具体的事物,现在,试着借助这些事物,用简单的句子表达一下思乡之情吧。
例举几首学生创作的诗歌:
故乡的河
郭展强
两河的中间,是我思念的故乡
很多次只能梦见而不能归去
两排耸立的小楼,那是家乡最美的画卷
两河的中间,是我童年的乐园
夏天光着屁股在水中冲浪
沙滩上堆起一座座石头大坝
当火焰燃烧了西边
孩子们才踏着霞光走回村庄
两河的中间,是热闹的故乡
雨后的清晨,一切笼罩在薄雾中
一声声摩托车的突突声
叫醒了沉睡的长堤
一声声卖菜的吆喝
打破了黎明的沉寂
晴朗的黄昏
笼罩着疲倦的身影
两河的中间,是我眷恋的故乡
每年回去
我都把它深深地依恋
故乡的柿子树
李 睿
姥姥家门前的柿子树结满了柿子,
一个个小柿子像红灯笼。
我要回深圳的时候,
姥姥在我们的行李包里放了好多“小灯笼”,
姥姥说,明年我回去,树上还会挂满小灯笼。
八月十五的夜晚,
我遥望天上的月亮,
它就像一颗大柿子挂在天空,
我又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姥姥。
故乡·奶奶
刘振邦
故乡,有老旧的玩具,
老屋子里,
有年迈的奶奶。
故乡,有一条古老的小河,
古旧的木船边,
年迈的奶奶在努力地洗着旧衣服。
读着孩子们的诗,我细细地总结着,不过是借助古诗,捕捉意象,诵读诗歌,升华情感,诉说故乡,激起回忆,下笔成诗,表达思念……
我把孩子们写成的思乡诗展示在墙报上,成了班级的一道风景。孩子们在思乡诗中徜徉,收获了创作的快乐。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宝安区宝城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