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作者: 林慧玲 黎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不仅能深化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能促进课程的转型与提质增效。本文从学校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基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
一、紧扣课程方案,设置语文校本课程模块与教学目标
我们将基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语文校本课程划分为红色主题导引、经典红色文化阅读、红色文化拓展感悟、红色主题实践活动、红色故事创意表达、红色文化综合展示六个模块,每个版块均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设置特定的教学目标,以更有效地滋养学生的心灵成长。
“红色主题导引”作为起点,明确设定以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与初步认知作为课程目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地探访、现场讲解或视频导览等方式,初步了解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经典红色文化阅读”则在此基础上,选取相关的经典红色文学作品作为学生选读书目,深化学生对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红色文化拓展感悟”进一步拓宽阅读视野,引入非文学类红色资料,如历史文献、人物传记等,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全面理解与感悟;“红色主题实践活动”旨在引领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形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感;“红色故事创意表达”鼓励学生将所学所感转化为个人作品,提升语言组织与演讲能力;“红色文化综合展示”作为总结与展示环节,通过手抄报、多媒体、舞台剧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整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统整校本课程模块内容
基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语文校本课程,核心在于紧密贴合实际资源,深度挖掘其历史、人物与文化价值,确保各模块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坚实桥梁。课程模块任务设计应整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围绕本地红色革命人物和历史事件,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及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课程的实施不能局限于学校课堂,必须充分利用本土的革命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历史遗迹等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实地考察、互动体验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构建天然的教学情境。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本地革命纪念馆,缅怀先烈,致敬英雄,并深入了解背后的革命故事。随后,教师在现场组织互动体验活动,鼓励学生们就“如何理解革命烈士的牺牲精神”等问题进行讨论。这种情境创设,不仅使学生们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有效地发展了他们的探究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深化了他们对红色精神的理解与认同。当然,开展这种学习活动,教师须提前联系本地革命纪念馆,做好组织工作。又如,教师设置“如何理解南路革命先驱的历史贡献”这一学习任务,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和交流访谈等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收集第一手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推进小组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立足课程实践情况,优化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做出的预设,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经过“开发、实施、反思、再开发”的循环。在实践中,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可能与预设有所不同,课程设计的质量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发展情况来检验和判断。因此,教师应立足课程实践来实施评价,不断反思和优化校本课程,以确保其有效性和适应性。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推行多元化评价模式,融合教师专业评价、学生自我反思和同伴相互评价等评价方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精准分析学情,评估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针对发现的问题,如学生参与度不高或理解不到位等,教师须及时深入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对校本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例如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内容,设计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活动等。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许多学校的红色文化教育未能取得应有的成效,症结所在就是没有充分开发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以致课程实施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学和知识习得,未能触及乃至扎根于学生心灵。有鉴于此,基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务必要充分利用好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包含学生、教师、家长在内的课程协作体系,整合区域、学校、教研组和家长资源。
参考文献
[1]刘一博,王伯元.大中小学红色资源教育一体化载体运用探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8):61-65.
(作者单位:林慧玲,广东湛江市第五小学;黎洁,岭南师范学院教科院)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