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语·说“具象化”
作者: 古北知识分子风吹向“穿搭界”时,时尚博主们热衷戴上眼镜,手持书本,以配合身上的学院派风格穿着,但这一次并非展现“就读”范儿,而是“就教”范儿——这种拥有知识素养且能授人以渔的形象颇可引人入胜,但流行从不把精力放在内在志趣的投注,而只是落于视感的营造上。当知识分子风也游荡到口头表达的领地时,流行语也是走这个路子:蘸一身知识粉末,但无馅无料。就像对“祛魅”一词的运用,只满足于短暂的知识味道的想象。意有稍及,快感便宣告达成。“具象化”亦如是,当知识分子风继续吹,这个同样具备专业背影的词也完成属于它的一次流行变态。
“具象化”原作为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达手法而存在,作为艺术表现的工具,仅限于小圈子使用。在流行语境中,却常寄身于一个“××具象化了”的句式,“染指”一切由虚转实的体验。但凡物什、概念在人们身上发生实地化、视觉化的转变,都可以“具象化”来表达这种眼见为实的惊喜。除了表达世界诚不我欺的踏实感所带来的喜悦之外,还有过眼即拥有的满足,以及念念不忘终于得见的释然。人们对确有其人、确有其物的发现的兴奋,使“具象化”三个字在胸腔中便酝酿着一股饱满的情绪,这种情绪誓将听众一并带到共鸣的境地,至少分享者期待听众配合着流露出惊奇和理解的表情。
“具象化”被征用的开始便有隐隐的优越感,除了这个词本来的“知识出身”之外,还有人们在调用这个词时必会透露的内容,即在“具象化”之前就留存在头脑中的那个概念,正是这部分“前知”的昭示使人自鸣得意,也就是说,理念照进现实固然使人满意,但对理念的占有也是优越感所在。一旦宣布“××具象化”即是昭告我与“××”周旋已久,而此正是阅历的证词。所以“具象化”中产生的照眼明的真切感也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不是具备演绎的空间,是不是有耐人寻味的意涵。
不过宣布“××具象化”并不是就完成了一次圆满的叙事。在网络时代,人们通常只是在网上捕捉了一张图片、听闻了一个故事,就可以宣布“具象化”的“事实”。然而二手的图文能否“胜任”“具象化”的任务呢?虚则非实,以虚之象解虚之念,是否又是另一重虚幻?“具象化”上本来凝结着人们对实体实感的渴望,但一番流行下来,这虚症是否真的被疗救了呢?
再者,“××具象化”常以一幅画面的定格为讲述之终结,而这个固化了的视像能否代表“××”呢?那个曾经带来无限想象的“××”如果在“具象化”运动中只落了个板上钉钉的结局,谁来为后面萎缩的想象力买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