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谈“间关”中“间”字读音
作者: 童程
摘要:在无更有力材料出现的情况下,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摹曲乐声的“间关”的“间”字读音问题需要商榷。在声律格式要求较为松散的唐代歌行体诗作中,“间”作为字形与含义无关的拟声词出现,暂时还难以下定论该读什么音。
关键词:白居易; 《琵琶行》; 间关; 读音; 平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2-0010-03
刊发在《语文学习》2023年第6期上的《关于“间关”的“间”的读音》一文讨论了语文教材选编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摹曲乐声的“间关”的读音问题。作者陈浩文援引万献初教授的材料,并给出了例证,表明其认为“间”字读“jiān”的看法。
陈浩文老师主要给出了两个理由。其一,承袭编辑部回信的看法,认为“间关”二字为叠韵,进而由材料推论“必然是两个字同为平声或仄声(因为平仄不同韵)”。其二,为近体诗的音律要求。追溯万献初教授的考据,认为“间关”中“间”字应读“jiān”,最主要的理由是“间关”由“关关”音变构词而来。从单音词“关”到重叠构成纯叠音词“关关”,再改变叠音中的某个音素就构成了联绵词。而上古联绵词绝大多数是同声调的。所以“间关”只能读平声“jiān guān”而不能读“jiàn guān”。
笔者认为“间关”中“间”字的读音问题及其例证或许还有商榷和补充的地方。
一、“间关”的联绵词属性
“间关”是联绵词,但究竟是“叠韵”还是“双声”,抑或“叠韵兼双声”?进一步需探讨联绵词就必须同为平声或仄声吗?
(一)“间关”的联绵词归属
通过稽考古今论著,发现各家对“间关”一词的归属问题看法不一。徐振邦的《联绵词概论》认为“间关”为双声;清代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中说:“‘间关’二字叠韵”;清代王筠的《毛诗双声叠韵说》则认为“间关”是双声兼叠韵,“若夫叠韵之正例,曰委蛇……,其兼双声者,曰间关。”联(连)绵词(字),旧亦称联(连)语,现在一般认为是双音节的单纯词,即“两个不同的音节连缀成一个语素,表示一个意义的词”。其下一般包括“双声词”“叠韵词”等小类。“双声”要求声母相同,“叠韵”则要求“韵”相同,具体指“韵腹和韵尾相同,放宽后包括韵腹相近韵尾相同”。上述关于“双声”“叠韵”的看法为当今汉语学界的主流看法。从现代汉语中“间关”二字的声韵“jian guan”分析,叠韵当无虞,但若考虑到古音转变,“间”“关”上古、中古都属见母[k],则“双声说”也站得住脚,继而“双声兼叠韵”也说得通。
(二)联绵词的声调要求
不论“间关”二字的联绵词性质如何,都没有对联绵词声调必须统一平仄的严格规定,而陈浩文老师所举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的相关论述:“双声者,同音而不同韵也。叠韵者,同音而又同韵也……若侏儒、童蒙、崆峒、巃嵸、螳螂、滴沥,皆叠韵也。”其实也不能得出其“两个字同为平声或仄声”的结论。
然则,为什么会产生“联绵词的两个字必须同为平声或仄声”的认识呢?原来,上古联绵词不仅讲究声韵的和谐,还讲究声调的和谐。以《诗经》和《楚辞》为例,两部书中联绵词声调相同的约占70%,其中“平平式”约占45.5%。唐代《元和韵谱》一书中提出“平声哀而安”,哀声调子较高,“安”是“平”的体现,这样的调子适合延宕咏唱,清扬悦耳,适应于联绵词讲究声律相协的要求。因此,平平调大量出现在联绵词里。
但时至今日,联绵词也从未要求两字同为平声或仄声。通过检视《联绵词大词典》的词表可以更清楚地发现这一特点,而常见的如“缥缈、饕餮、慷慨、萧瑟、褴褛、蜥蜴、尴尬、伶俐、苌楚”等词皆平仄杂处,类似例子较多,自不必言。此谬误一也。
此外,万献初教授论述“关”本是单音名、动词“门栓、关门”义,重叠为“关关”是形容“关门声、车行声、鸟鸣声”的叠音词,再把前一字的合口介音改为开口就是双声叠韵联绵词“间关”了。这里有望文生义之嫌。古代拟声词的字形往往与含义并无太大关系,因声取义才是正解。因为“关”字有“关闭”的含义,便是形容“关门声”,这种解释有待商榷。
二、音变构词猜想遇到的挑战
万献初教授给出的“关——关关——间关”音变构词猜想是基于“改变叠音词中的某个音素就构成了联绵词……上古联绵词绝大多数是同声调的,这可能与他们源于纯叠音词有关……如‘缱绻、间关’等”这一认识。
其实,这是讨论联绵词来源中典型的“叠音说”,该观点认为叠音词与联绵词具有包含关系,因方言差异和语流音变使得声母或者韵母有别,从而转变为联绵词。马真从音变造词角度提出:“既然可以采取音节重叠的方式来造词,自然也可以采取在音节重叠基础上改变其中一个音节的声母或韵母的方式(及部分重叠)来造词,先秦汉语中的叠音词,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就都是这种音变造词方式在双音节词中的推广。”
音变构词理论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联绵词是在叠音词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而叠音词需要先从单音节重叠得到,可“殷商时代单音节词型汉语面貌并非自古如是,大量早期证据表明汉语单音节词汇衍生于多音节或双音节词汇,有关证据包括双音节联绵词,双音节有头字(词),多音节名物词,多音节人名、氏族名、国名、地名等”。
第二个挑战是叠音词转变为联绵词需逐词考证,不可推而广之。迄今为止,确证是从叠音转变为联绵的词语不多,例如“猗猗——猗傩”“勉勉——黾勉”,“蒙蒙——鸿蒙”“团团——突栾”,“便便——便蕃”“栗栗——栗烈”“发发——觱发”“婗婗——嫛婗”等。且学界前贤基本认为此路径不仅难证,也不可能是所有联绵词真正意义上的来源。甚至,有的叠音词反过来还可能来源于联绵词的音变,如“辘轳——辘辘”等。
尽管叠音联绵词是先秦时期《诗经》《楚辞》中联绵词的重要一类,作用即重在状物、摹声、加强语气与调和语调,但不可否认的是,“单音节词发展为双音节词,再滋生单语素双音节联绵词,这里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间关”由“关关”变化而来的“音变构词说”需要更为确凿的论证与考据。
另外,万献初教授由此一例继而认为“可以把联绵词看作是叠音词的变体”,意即联绵词从属于叠音词,可包括王国维、符定一、王力、杨伯峻、洪诚、周法高、周大璞以及新版《辞海》等都主张将叠字词(区别于重叠词)归为联绵字,此二者的上下位关系或许还值得探究。
而即便依从万教授的“关关——间关”的音变构词说,也无法得出“间”字就应该与变形前的“关”字同调而读“jiān”字的结论,毕竟以往确乎是音变构词的例证中,也有“猗猗(yī yī)——猗傩(yī nuó)”“发发(bō bō)——觱发(bì bō)”等明显的非同调例子。
与叠音联绵词并列的还有摹声联绵词(或称拟声联绵词),摹声联绵词在《诗经》《楚辞》及先秦诸子散文中已经大量出现,如“欸乃、噫嚱”等,与汉民族古代诗歌韵律形式有关,是汉语中自然音步客观存在以及它们韵律属性的表现。相较于“间关”来源的音变构词说,笔者认为将其归入摹声联绵词的做法不失其效力。
三、格律的冲突
最后,可以佐证“间关”读音应为“jiān guān”的最有力论据应当为陈浩文老师提出的第二点即诗律格式的要求。
可是如果因为这里的诗词格律要求,而将“间”读阴平的话,以往语文教材中还有更多古诗词含有不合格律的声调,是否也应该全部统一呢?举例如下(括号内的为符合格律要求的读音):
(1)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shēng)簪。
[唐] 杜甫《春望》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jiāo)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从军行》
(3)野径云俱(jū)黑,江船火独明。晓看(kān)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杜甫《春夜喜雨》
(4)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sì)正茫茫。
[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5)时难(nàn)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共看(kān)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 白居易《望月有感》
(6)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kān)。
[唐]杜甫《月夜》
(7)回看(kān)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唐]王维《观猎》
(8)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lún)。
[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9)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kān)。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mán)。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10)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玉”平声)宇。
[宋]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ǔ),赢得仓皇北顾。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2)夜饮东坡醒(xīng)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以上诸例中加点字的读音倘若按照格律要求,则往往与传统教学中的认识发生龃龉。如例(1)中的“不胜”,表示“禁不住、不能忍受”,“胜”字按照格律应当读“shēng”,但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甚至明确标注为“bù shèng”,这种情况又该如何处理呢?
又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xiá”还是“xié”,“浑欲不胜簪”的“簪”读“zān”还是“zēn”……总览以往众多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出现的关于字音的争论,往往莫衷一是,到底是“今读从今”还是“韵文从古”,始终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我们希望包括教材编者在内的方家能就这历史遗留问题给出定论。
至于“间关”的“间”字,笔者认为其在声律格式要求较为松散的唐代歌行体诗作中作为字形与含义无关的拟声词出现,恐怕目前难以下定论说应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只能说是一种意见。在无更有说服力的材料出现之前,不妨类同其他篇目,保持当下现状不变为好。
参考文献:
[1]陈浩文.关于“间关”的“间”的读音[J].语文学习,2023(6):72-73.
[2]万献初.中小学字词音义答问[M]. 北京:中华书局,2018:147-151.
[3]徐振邦. 联绵词概论[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175-177.
[4]刘福根.历代联绵字研究述评[J].语文研究,1997(2):33-37.
[5]黄伯荣,廖序东主编. 现代汉语(上)增订六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06.
[6]黄伯荣,廖序东主编. 现代汉语(上)增订六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54.
[7]李海霞.《诗经》和《楚辞》联绵词的比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50-56.
[8]徐振邦. 联绵词大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69-168.
[9]江荻.王念孙的联绵词“天籁”说证[J].语言科学,2013,12(5):469-476.
[10]徐振邦. 联绵词概论[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54-65.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教学类教指委中文专委会——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202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一般课题的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JGYB055;广东省教育学会2024年度科研课题“指向语言能力的多版语言文字选修教材的考察与反思”的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GDES14530;深圳市光明区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基于新课标〈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小学汉字教学方案设计与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GMYB202359】
作者简介:童程(1998— ),男,广东省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言学、现代汉语语法、语文教育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