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汉字使用浅表化对策摭谈
作者: 郑一摘要:高中生汉字使用存在浅表化现象,具体表现为书写差、记不住、少练习、乱用语。汉字使用浅表化现象的出现不仅有外在社会风气、当代科技快速发展的影响,也有教师引导不善的原因。针对上述问题,应以汉字之美激发赤诚之心、以汉字之德激发敬畏之心、以汉字之用激发自豪之心、以汉字之育激发共鸣之心,促使当下高中生汉字使用浅表化现象有所改观。
关键词:汉字;使用;浅表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H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2-0013-02
陆俭明在《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中指出:“语文水平历来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素质高下的重要标志。……广大国民,包括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其语文水平与语文修养普遍存在着下滑的趋势。”国内许多高等院校都选择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语文课或写作课,其原因便是高中生汉字运用的浅表化导致学生汉字感知能力的弱化、书写能力的退化以及语言建构能力的钝化。
如果把小学、中学、大学比喻为一条教育之河,下游水质变差,我们便不得不“溯洄从之”,从上游小学、中游中学去探因。如果说小学生在“双减”政策保护下,汉字运用之源尚且清澈,那么高中生在高考压力之下,汉字运用之流则显得浑浊。
一、高中生汉字使用浅表化的表现与原因
(一)书写之差不尽如人意
过去长辈告诫孩子“见字如见人”“字如其人”,字为脸面、门面,必须把字写好。而当下社会通行打印文档,这削弱了学生写好汉字的意识。况且,书写一幅整齐、美观的书法作品,不再是杰出人类的专利,机器人也能操刀一试。再者,目前输入法已进化到语音输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写好汉字的必要性。还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多用数字、符号表达的学科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形势也削弱了写好汉字的迫切性。
(二)科技进步致使“提笔忘字”
时代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电脑、手机广泛普及使用,输入法快速更迭。在此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越来越熟练地使用语音输入,对汉字书写越来越生疏,这致使学生对汉字的敏感度日益下降。结果导致高中生在写作文时可能因忘字而放弃一个好词,如想表达对某个问题看法的自谦,不会写“管窥蠡测”的“蠡”,而只好改为写“不成熟”。
(三)功利态度对习字“敬而远之”
古时王羲之笔染墨池,故有行书入木三分;怀素秃笔成山,方有草书笔走龙蛇。而今书写条件大为改观,笔墨纸砚立等可取,但学生对书写的赤诚却愈发削弱,尤其是高中生,之所以还能“勉为其难”地练字,目的仅是用整洁的高考卷面获得较高的分数。诸多高中生知道汉字的神圣、伟大、美丽、典雅,但让其刻苦练字,他宁可多做几道数学题。因为学生认为进入大学,交的论文都是打印版,当今又推崇“无纸化办公”,练字的现实意义不大。
(四)网络个性化导致用字“随心所欲”
当下,随着网络普及和新媒体的野蛮生长,标新立异成了许多人“博出位”“引流量”的不二法门,首先被这股风气摧残的便是汉字。什么“蓝瘦香菇”(难受想哭)、“绝绝子”(形容好极了或差极了)、“蚌埠住了”(绷不住了)、“润”(英语run)、“鸡你太美”(只因你太美)等一系列不符合汉语规范的用字、用词满天飞,甚至汉英夹杂也不乏其例。比如“book 思议”(不可思议)、“深藏blue”(深藏不露)、“要到deadline了,还没完成任务”“要不要一起 shopping呀”等。更有甚者,一些语意的表达汉字都省了,直接用字母、数字或符号代替,如“yyds”(永远的神)、“(⊙_⊙)?”(疑惑)、“QwQ”(哭)、“T_T”(流泪)等。高中生若被此种风气长期熏染,将无法实现高质量表达,会出现词汇贫乏、词语误用等情况,网络用语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说文解字》指出:“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中华文明不断延续,文字作为思想文化载体功不可没。文字避免了思想文化口耳相传的琐碎,也避免了其悄无声息的断代,这是国家统一的基础,也是文化自信的底气。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汉字使用上消除浅表化,让学生对汉字有赤诚之心、敬畏之心,更进一步生出自豪之心、共鸣之心。
二、高中生汉字使用浅表化的对策
(一)以汉字之美激发赤诚之心
汉字属表意文字,其字形与所记录的词义密切相关。尤其是早期汉字,可谓一字一幅画,既让人望文知义,又让人感文悟美。比如,讲授《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从“春”“江”“花月”“夜”这五字的原初之形讲起。
春,甲骨文作“”或“”。观此字,我们既能看到表示阳光明媚的“日”,又可看到表明生长茂盛的“木”或“草”,还有表示种子发芽,扎根且表音的“屯”。感悟此字,顿感生机盎然,春光乍泄,让人“春”心萌动。
江,金文作“”。观此字,顿觉表示“水”字的形旁如此雄厚,浩浩汤汤的长江仿佛横无际涯,如在目前,让人心胸阔远。
花,秦简牍作“”。观此字,仿佛看到一朵盛放的花朵,花瓣巨大而下垂,给人欣欣向荣之感。
月,甲骨文作“”。观此字,正觉一弯新月高挂夜空。
夜,金文作“”。观此字,仿佛感觉月亮升到腋窝那么高了,夜晚就要来临了。一个人携月彳亍,是孤单落寞,还是乐在其中呢?
综上所述,人在月下,赏花见江水,有月有春天。不读正文但见汉字便已觉美不胜收,以此类推,教师广泛发掘,深情讲解汉字之美,定能巩固学生对汉字的赤诚之心。
(二)以汉字之德激发敬畏之心
德,甲骨文作“”,从目、从|、从行,表明行走时目视前方,心不二焉。“三不朽”之“立德”,孔颖达疏:“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汉字有何德呢?《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字出现,上天感动,下粟以贺;鬼怪夜哭,因人开化。由此可知,汉字之德便是启民智,化民心。再者,秦始皇“书同文”,统一文字,亦为中国统一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汉字之德便是促统一,保齐心。宋元时期,惜字风俗流行,写有文字的纸张不得用于裱糊、包裹,更不能随意践踏丢弃,必须送到惜字炉焚化。今天,我们当然不必迂腐地支一个惜字炉,但让学生心中有一方“惜字炉”却仍很有必要。
综上所述,无论从宏观叙事还是从微观意义,教师都应帮助学生树立对汉字神圣性的认知,使学生懂得敬畏汉字,不亵渎汉字。
(三)以汉字之用激发自豪之心
汉语是联合国五种官方语言之一,越来越多的欧美精英阶层愿意让孩子提前学习汉字,了解中国文化,这表明汉语正大踏步向世界语方向迈进。作为中国人,自当引以为豪。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然有必要将这些现象以视频、图像、文字的形式向学生广为传播,这无疑能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四)以汉字之育激发共鸣之心
汉字育人本是“明码”,但因时代变迁或因重视程度不够,逐渐变成“密码”。密码隐晦,少为人解,故被搁置,长此以往,以汉字育人便愈加艰难,几入死路。作为语文教师,只要肯钻研破译,汉字育人仍然是一条很好的育人路径。现试举例如下:
1.由简单“人”字构成的四个字“比”()、
“从”()、“北”()、“化”()便是一个人思想的成长历程。人对自己认识的起点是“比”,通过“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或感受到自己的优越;不足而思弥补,优越而思更佳,于是找到榜样就应当“从”,跟从模仿,跟从习得,进而超越;但此时千万不能“北”,即有逆反骄傲之态,只有谦虚谨慎,踏实前进,才能达到最终“化”的境界,即不绝对地“从”,也不极端地“北”,而是力求“中庸”。
教师应引导高中生在“德智体美劳”上与人“比”,锁定目标然后“从”,奋然前行而不“北”,最终求“化”而不衰。
2.教导高中生交“朋”友当如“玉”,高洁清明,心心相印。“朋”字的甲骨文作“”,象形为两串连缀的玉。《说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许氏所释之玉从物质(石)和艺术(美)两方面阐述了‘玉’字。实际已超出了一般字义的解释。”所以,从文化上看,玉为“道德楷模”,表里如一,光明磊落,二“玉”同行,便是相互砥砺,志同道合。
3.教导高中生要有“体”有“礼”。体,郭店楚简作“”,从骨,豊声。《说文解字》:“豊,行礼之器也”。豊,为礼(禮)的先造字。由此可见,体(體)与礼(禮)具有同源关系。因而,教师首先应教育高中生“骨”骼健壮,做到有“体”,进而通过“礼”实现身体的社会融入。《说文解字》:“礼,履也。”礼仪的履行,便是身体融入社会的具体实践。一个有“体”又有“礼”的人自然是广受青睐的。
综上所述,高中生内心的真善也许是潜藏的,也有可能是孤立的,而通过汉字育人引发高中生内在对真善的共鸣,不失为一种有亲和力的润物无声的良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针对目前高中生汉字使用浅表化的现象,语文教师与其进行真诚沟通责无旁贷,用汉字的桥梁连接彼此,更是真诚沟通的应有之意。而汉字“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字小乾坤大”,不仅承载表意功能,更负有精神交流与文化传承的使命。只要教师努力钻研,找到与学生的共同语境,捕捉教育契机,便能运用汉字工具,直击学生内心,实现“立德树人”质的飞跃、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78-479.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0:316.
[3]李景生.汉字与上古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44.
作者简介:郑一(1981— ),男,重庆市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