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用教材插图 优化教学活动

作者: 张新芝

摘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插图题材广泛,形式丰富。教学中主要从“形神兼备,激趣导入”“赏画析文,以少总多”“创画质疑,激荡思维”出发,探讨巧用教材插图,推进教学活动,开拓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教材插图;教学活动;语文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2-0016-02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容有作者肖像、名家书法、内容创绘等;种类有人物画、风景画,建筑画等;形式有素描、水彩、油画、浮雕画、剪影画等。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老山界》一文与连环画大师刘继卣创作的解放军战士拉马上山的情节相得益彰;《黄河颂》歌词与作者光未然的半身头像互为补充;《土地的誓言》配图乡村剪影,引人遐思。插图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联,艺术性与人文性并重。

长期以来,学界对语文教材的研究偏重对教材文字内容的选取和编组,较少关注教材的版式设计、插图等。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对插图视而不见、见而不用、用而不精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利用插图整合语言训练,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笔者结合实例进行探讨。

一、“形”“神”兼备,激趣导入

观察作家及人物插图,作好阅读情绪的准备,能消除时空和情感上的陌生感。通读课文,睹“形”会“神”,使学生在感性直观的图片和理性深刻的文字中来回穿梭,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笔者在教授《秋天的怀念》一文时,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作家史铁生先生袖手而坐,笑容明朗;在他身后,是公园里台阶一隅。 而后请学生阅读“预习”部分的蓝色小字: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双腿瘫痪,又长年患病,却一直在和病魔抗争,这种生存状况使他的作品带有一种独特的气质……

学生在观察教材插图、浏览预习文字后,产生了足够的情感冲击,也产生好奇:“作家经历磨难,如何能笑容明朗?”随后,笔者引导学生走进《秋天的怀念》文本之中,体会那条母爱铺就的精神圣阶。学完课文后,回望教材插图:隐去了双腿和轮椅。体会到“我”终于与命运的安排和解,带着母亲的殷殷絮语“好好儿活”。

语文教材中,有众多古今中外的作家、诗人肖像画。如臧克家(《说和做》)、光未然(《黄河颂》)、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这些作者肖像画有的出自真实史料,有的来自想象创绘,给读者带来真实亲切和审美愉悦。也有文章中心人物的场景图片,例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闻一多先生一袭布衣长袍,回身而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叶圣陶先生在书桌前执笔蘸墨的工作场景;《太空一日》中,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正向祖国人民挥手致意,五星红旗袖标鲜艳醒目。凡此种种,均可以巧妙使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课堂学习活动有效开展。

二、赏画析文,主问题牵引

教材插图经过精心筛选和巧妙编排,其内容和位置与课文内容高度相关。学会读图赏图,对于推进语文教学、整合语文知识、促进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把握助益良多。

特级教师肖培东在教授《老山界》一文时,依托插画大师刘继卣的插图,设计了“赏画析文”的教学活动。首先,请学生辨识插图所展现的文章段落起止;接着,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画家就这一段文字配图。这一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读图关注细节。右下角近景马首向上、鬃毛摆动、陡崖落石;向上远景队伍蜿蜒、形成“之”字曲折——照应文章第12自然段至第18自然段的内容。图画所绘的内容正是翻越老山界最为艰险一段峭壁“雷公岩”,也是文章最能体现红军战士团结进取、勇敢无畏的段落。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审视插图的过程中,捕捉画面中的文字信息,对读文章中相关文字,作图文“还原”。由画面到文字,两种教学资源,互为补充和注解,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一个有生命力的教学活动,会抽枝发芽,衍生出另一个教学生成。赏画析文之外,肖培东老师转换思路,提出一个新问题:文中还有哪些段落,也适合配图——唤醒学生关注文章其余场面描写;配图起什么名字——训练学生提炼文章关键信息;如何设计图中主要人物的动作和神情——关注“瑶民”神情前后转变,探究“红军”服务人民,长征播撒革命火种的引申之意。极具思维生长点的问题,能够以少驭多,撬动重点细节的思考,同时又避免了平均用力和零敲碎打。

三、创画质疑,激活创新思维

教材插图筛选和编排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成人的审美时尚,这就给学生创新求异思维留足了空间。以《木兰诗》为例,授课时有学生认为课文插图画的是木兰奔赴战场,应该编插在第3自然段;有学生认为该图反映的是木兰辞官返乡,放在正文第4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旁边均可。经过质疑辩论,明确插图中木兰神情英武,久经沙场,慷慨、有将军气,已非从戎路上恋家神气;且为图文结构匀称考虑,放在此处并无不妥。

教材《木兰诗》一文的插图中,木兰矫首昂视、手持弓箭,帽上红缨与战马呼应,这一形象深受人们喜爱。2016年中国澳门设计了一套木兰邮票,共4张。笔者据此提出问题:“四枚邮票通过‘代父从军’‘善战立功’‘拒赏还乡’‘惊辨英雄’的图画表现诗歌内容。如果再增加一张,你会增加哪一个场景?你觉得是否有必要增加呢?”情境化的问题,引领学生提炼课文情节概要。是否需要再创作的思索,使学生明确重点叙事情节。

教材插图是形象化的语言,是触发思维的媒介。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组织创画插图和语言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理解、运用语言能力协同并进。仍以《老山界》教学为例。文章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要求学生“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设计“补绘行军路线图”的教学活动,将时间和地点的变化,整合在一张路线图上,再现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完成了整体感知的学习任务。记事以外,抒情类文章也可以绘制简易插图。如《阿长与〈山海经〉》,当学生用箭头绘出情感变化趋向时,学生能对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有直观的认识,并且素材的详略安排,也能一点即通。

综上所述,插图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践语文课程标准、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依据之一。忽视教材插图的教学是有遗憾的。

运用教材插图,并不意味着局限于插图。教材中的插图受排版等因素的限制,有些插图被人为地断开了,连贯性不强。为此,教师可将教材中的插图进行剪切、拼接,帮助学生在完整的语境中理解语言,提高思维能力。并且,教材中的插图为了严谨性和规范性,势必牺牲部分插图作品的新颖性、独特性。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利用插图,还需要对插图进行适当改造,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对教材的创绘质疑,不是为了肆意涂鸦,分散注意力;更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迎合潮流。给学生“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巧用智用教学插图,其根本目的在于唤醒师生的学习热情,助力教学活动高效、高质,融美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彩霞.插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路径[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3(9):65-66.

[2]苏玮.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应用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4(10):20-22.

作者简介:张新芝(1992— ),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初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