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作者: 秦芳丽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蕴含着深厚的智慧,璀璨生辉,代代相传,是社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教材是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其中包含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有助于塑造学生深厚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更多了解。基于此,从围绕教材讲历史故事、借助微课实施动态教学等角度出发,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2-0018-02
纵观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多数教师常常只依托教材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忽视了对多元学习课堂的构建,这使得语文课堂单一乏味,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的深层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找准教育的契机,向学生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强化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认知的同时,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助力学生获得长足发展,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很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逐渐淡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支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将显性和隐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源,还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激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涵盖了人类对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理解与认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积极围绕课文,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维度,让学生汲取多元化的知识内容。这既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变化,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基础的文化知识,也包含了孝道、忠诚、仁爱、诚信等德育教育资源,是优秀文化美德的核心所在,是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应逐渐具备的优秀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以教材为根基,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进行恰如其分的渗透教学,引领学生进行高效学习,可促使学生构建良好的思想观念,形成美好的思想品质,这对学生的终身成长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一)围绕教材讲述典故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教材为切入点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对不同形式及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学习认知。众所周知,古诗词是初中语文重要的核心板块,具有多元传统文化的元素,教师应把握渗透教学的契机,从古诗词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诗词内容等不同的视角出发,以讲述历史典故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使学生在历史典故中领略优秀文化的魅力。
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沧海》一诗教学为例。《观沧海》是由杰出的文学家、军事家曹操创作的,以独特的气势和深厚的意蕴为学生打开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道。在教学中,为更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笔者巧妙运用讲述历史典故的方法,深化学生对古诗内涵的理解。围绕“曹操”这一历史人物,引入与其相关的历史典故。以“望梅止渴”为例,按照《世说新语·假谲》记载,曹操在三国时期,率兵长途跋涉时向士兵描绘不远处有梅林,且有酸甜可口的梅子,能起到解渴的作用。士兵听到这些话,精神焕发,行军速度也随之加快。在笔者讲述这一故事时,每个学生都在认真聆听,不仅折服于曹操的聪明才智,还对曹操这一人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时笔者再向学生讲述《观沧海》这首诗,可使学生深刻体会古诗中所蕴含的曹操的宏伟抱负、宽广胸襟,以及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借助微课动态教学
微课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极为常见,时长通常在8~10分钟左右,可通过动态化的方式为学生呈现知识内容,不仅能给学生带来与众不同的视听感受,还能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笔者以教材为依据,将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论、民风民俗、语言文字等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帮助学生汲取文化精髓。
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社戏》一文教学为例。文章作者是鲁迅先生,创作的核心为社戏。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浙江绍兴地区早年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而大多数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社戏知之甚少,这时笔者精心准备教学素材,制作微课视频,为学生动态呈现相关内容,详细介绍社戏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如,绍兴传统中的春秋祭社习俗,也就是春祭的“春社”,秋祭的“秋社”,社戏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在庙台、草台等场合上演,这些戏台因地而异,各有千秋。通过向学生呈现以上内容,帮助学生初步感受绍兴古戏台的独特魅力。之后,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笔者还引入其他地区的民间戏曲文化,如河南的豫南花鼓戏、四川的登戏等,以此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案例分析加强引导
将有关传统文化的实践案例融入语文教学,也是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根本,融入一些真实的案例,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分析、判断,进而充分体悟古人的无穷智慧,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蕴。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我国桥梁学家茅以升精心撰写的说明文,既融入了丰富的科学数据,也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鲜活例证,揭示了石拱桥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显赫地位。中国石拱桥作为建筑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凭借悠久的历史底蕴、优雅的外形设计以及稳固的结构特征,备受全球桥梁专家的赞誉。为更好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历史脉络,笔者以真实案例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理解。笔者展示了茅以升先生在《桥梁史话》中的精彩描述:“我国最早的石拱桥旅人桥建于洛阳……它们蕴含地理水文、民俗民风……饱含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乡土情怀。”而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学生围绕中国石拱桥这一独特的桥梁建筑文化形态,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通过开展此种富有启发性的学习活动,深化学生对中国石拱桥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并促进学生文字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的提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分析能力。
(四)深挖教材拓展教学
在现阶段语文教学中,为更好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还可以开展拓展性的教学活动,延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内涵以及教学意义,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感知,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心。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时,作者以卓越的写作技艺,深情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文章凝聚着深层的家国情怀。在教学中为更好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笔者进行拓展教学,融入《故乡》《乡愁》《我爱这土地》等文章,借助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呈现当代祖国的繁荣与昌盛,与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当今和平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以及民族独立、解放与经济发展的艰辛历程。以图文视频资料的双重冲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热爱祖国、肩负使命、振兴中华”的精神根植于学生心中。这不仅能坚定学生的民族信念与文化自信,也能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发奋读书。此种拓展教学内容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可确保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得以有效传承,助力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观念,形成良好的思维道德品质。通过这样的文化陶冶,学生逐渐承担起弘扬和传承的神圣使命成为具备高度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阶段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期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汲取精华、去除糟粕留下的文化瑰宝,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还能激发学生弘扬和传承意识。因此,教师应积极探寻实践教学的路径,通过围绕教材讲述历史典故、借助微课实施动态教学、案例分析加强教学引导以及深挖教材实施拓展教学的方式,构建高品质学习课堂,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情感,促使学生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朝辉. 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J].学周刊,2024(15):98-100.
[2]王凌华. 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J]. 中学语文,2024(9):34-35.
[3]张苹. 以语文课程为载体 探传统文化之魅力: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 [J]. 天津教育,2024(9):50-52.
[4]李枫. 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 [J]. 文学教育(下),2022 (11):149-151.
作者简介:秦芳丽(1983— ),女,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城关中学 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