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任务情景的高中语文多元阅读教学设计研究
作者: 靳治学摘要:“任务情景”是为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加入特定任务和学习情景,组织一系列的探究学习活动。以任务情景为线索展开多元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夯实学生的阅读理解。以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为例,贯彻“多角度”“多层次”原则,研究基于任务情景的高中语文多元阅读,通过重现课堂任务,提出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任务情景;高中语文;多元阅读;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2-0024-02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一文,以其典范的环境描写和对琵琶乐声的描摹,讲述了琵琶女人生的跌宕故事,也道尽了白居易的起伏人生。阅读《琵琶行(并序)》,应知琵琶女心事,更应走进白居易的内心世界,基于任务情景的高中语文多元阅读恰到好处。结合教学实践,笔者重现基于任务情景的《琵琶行(并序)》多元阅读,注重教学设计,促成《琵琶行(并序)》深度教学,也促进基于任务情景的其他高中语文多元阅读教学设计。
一、自主阅读:抓住细节,体会环境描写的真实意图
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添酒回灯重开宴”,诗人侧重于描写月夜送别情景,琵琶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对后文起到关键的铺垫作用。阅读《琵琶行(并序)》,许多读者会忽略“浔阳江头夜送客……添酒回灯重开宴”这部分,故而设计任务1与任务2。
任务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人描写送别之景的真实意图。
任务剖析:分析诗文第一段,“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事件时间、地点和原委,“枫叶荻花秋瑟瑟”交代当时的环境,瑟瑟秋风的夜里,诗人为送客而来到浔阳江头,萧瑟惆怅之情已经跃然纸上。继续阅读,“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下马走进客人的船中,想要饮酒驱散离别怅惘,却无音乐作陪,更显寂寥之情。再读下去,“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诗人和友人心情苦闷地饮酒而醉,本就将要分别,又看到茫茫的江水里浸着一轮孤独的明月,寂寥怅惘之情达到顶峰。诗人寥寥几笔,道尽夜晚凄清与送别伤怀,而琵琶声的出现,即将为整个夜晚送别带来转机。诗人描写送别之景,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让琵琶女的登场分外自然。
任务2:详读诗文第二段,结合前三句话的具体动词,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
任务剖析:琵琶女是怎样登场的?详读诗文第二段前三句,从“忽闻水上琵琶声”到“添酒回灯重开宴”,忽闻、忘归、不发、暗问等动词的接连运用,将诗人及其友人对琵琶声的惊喜和向往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比如,“忽闻”二字,与前一段“无管弦”形成照应,“忘归”与“不发”相结合,侧面表现诗人和友人听到琵琶声的惊喜之情。“暗问”“移船”“重开宴”,诗人和友人小心翼翼又急切地邀请琵琶女,已然忘却送别之忧,既体现自己对琵琶声的向往之情,也让读者对接下来的琵琶曲兴致高昂。
正是因为有“浔阳江头夜送客”,才有“忽闻水上琵琶声”,也正是因为“添酒回灯重开宴”,才有“犹抱琵琶半遮面”。诗人通过环境细节,完整地交代事件时间、地点等背景,笔法高超的写出自身对于精神慰藉的渴求,顺理成章地引出琵琶女与琵琶曲。学生可抓住此细节,如诗人一般带着满心的喜悦和期待前往浔阳江头,准确把握琵琶女的心事和诗人的感慨。
二、趣味阅读:图文结合,把握人生沉浮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和琵琶女在相似的人生轨迹中,走向不同的人生结局。基于白居易和琵琶女的相似经历,设计任务3与任务4。
任务3:结合白居易生平的补充资料和诗文第四段白居易的自述,梳理白居易的人生轨迹,完成诗人人生轨迹图。
任务剖析:诗文第四段中,白居易虽然自述“我从去年辞帝京……往往取酒还独倾”,但是并没有详细说明自己人生经历。若仅以诗文内容为探究对象,很难完全体会白居易的心境。因此,教师可以白居易诗歌《渐老》为补充材料,使学生联系白居易人物年谱,在诗文对比中梳理其人生轨迹。根据诗文资料和补充信息可见,白居易原在京都担任要职,风光无限,如今因政治斗争而被贬江州,孤寂冷清,实为大起大落。学生可据此完成诗人人生轨迹图,共情白居易,理解其“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内在情绪。
任务4:根据诗文第三段,绘制琵琶女人生轨迹图,并对照其人生轨迹图,分析“天涯沦落人”的相似之处。
任务剖析:诗文第三段共168字,字字为琵琶女凄苦身世的描述。从“一曲红绡不知数”到“梦啼妆泪红阑干”,琵琶女本是京城教坊第一人,如今却是委身嫁作商人妇,同为先盛后衰,大起大落。学生可据此完成琵琶女人生轨迹图,知晓其心事,进一步探究“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同样来自京都,也同样经历由盛转衰的人生,于是在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白居易听到乡音,也听到自己,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成为“座中泣下谁最多”的“谁”。
白居易在诗文末尾写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揭示其与琵琶女的相似经历,也是诗文的“高潮”所在。任务基于图文结合本质,体现一定趣味性,促进学生趣味阅读。任务情景下,对比阅读诗歌三、四段,白居易为何与琵琶女“相见恨晚”就不难理解了。
三、探究阅读:序文对照,理解互补深意
基于《琵琶行》及其序文设计任务5。
任务5:《琵琶行(并序)》是指诗文《琵琶行》与小序的结合。高中语文教材在选编《琵琶行(并序)》时,通过整合《琵琶行》与小序形成一个完整的篇目。但是在阅读时,有人发现《琵琶行》内容与小序信息存在矛盾之处。这是为什么?这种情况下,小序的存在是否还有必要?请尝试根据现有材料进行分析,发现诗文与小序的关系。
任务剖析:序文与诗文矛盾主要有二:第一为序文“恬然自安”与诗文“谪居卧病”;第二为序文“问其人,本长安倡女”与诗文“琵琶声停欲语迟”。初读序文与诗文,学生可能对此感到矛盾,而对照序文与诗文,不难发现其互补性。比如“恬然自安”,更像是诗人最初的对外表现,而“谪居卧病”,才是诗人被贬江州长期以来的真实状态。诗人毕竟曾久居官场,无法像普通人一样随意展露内心也是常情,因此在序文中,诗人相对客观且有所保留地描述内心感受,而在一曲琵琶声后,诗人在当前孤独与寂寞和“恬然自安”追求的强烈对比中,难掩内心情感波动,真情倾泻而出。再如“问其人,本长安倡女”与“琵琶声停欲语迟”,序文作为诗文的解释说明,应当注重语言凝练性,故而在序文中,诗人以高度凝练和简洁的语言概括琵琶女的凄苦人生,给人以“琵琶声停欲语迟”的矛盾之感。
在古诗词中,序文具有解释诗文、评价诗人等作用,具有不可取代性。而阅读《琵琶行(并序)》,序文与诗文存在许多矛盾。由此设计任务5,加强学生对序文与诗文的对比探究,更有助于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理解古诗词序文与诗文互补的深意。
四、个性阅读:越文听音,升华情感体验
最后,基于琵琶曲与琵琶声,设计任务6。
任务6: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时,选择了怎样的描写方法?琵琶女又是怎样借助琵琶声诉说自己的凄苦身世的?请结合诗文原句进行分析。
任务剖析: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东船西舫悄无言”,诗文第二段重点描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的四个乐段,隐含无限情感。任务情景下,学生可分段阅读“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等诗句,越过文字表层,深听琵琶之音。
琵琶曲第一乐段,诗人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第二乐段,诗人再次连续比喻,通过描写乐声进入演奏的低潮,使琵琶声前后形成强烈对比,将听者(读者)完全带入乐声意境中去;第三乐段,比喻依旧,琵琶声却愈发雄壮激进;第四乐段,琵琶声猛然停止,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让琵琶声余音绕梁,让所有人都沉浸在琵琶女的丰富情感中。而在某种意义上,琵琶女的丰富情感,是诗人内心情绪的显现。正因如此,诗人才“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基于任务情景的《琵琶行(并序)》多元阅读,使学生在抓住细节、图文结合、序文对照、越文听音和传唱经典中,最大限度地体会诗人的妙笔。基于任务情景的高中语文多元阅读值得广泛尝试,教师始终应聚焦文本特质,落实基于任务情境的高中语文多元阅读教学设计。如此,学生在充分经历自主阅读、趣味阅读、探究阅读、个性阅读,自然能稳步深入诗文,增强学习感悟。
参考文献:
[1]赵翀.设置任务情境,开展多元阅读:以《琵琶行并序》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1):94-96.
[2]吴岚.高中语文情境教学实践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1,43(3):204-208.
[3]张丹柯.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策略探究:以统编教材高一下第三单元为例[J].语文月刊,2020(7):5-7.
作者简介:靳治学(1969— ),男,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紫荆中学,高级(副高)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