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文言文单篇教学探索
作者: 马素倩摘要: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该如何开展单篇文言文教学,这是许多教师一直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以学习《答司马谏议书》为例,从“目标靶定”“教学重构”“学习进阶”三个维度探索单篇文言文教学的高效策略,以期破解文言文教学的常见难题,凸显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高中单篇文言文的教学价值、育人功能。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目标靶定;内容重构;学习进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2-0030-0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单篇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教师采取的主流教学方式,但在实际教学时常容易陷入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等误区。如何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落实单篇教学,开展灵动高效的文言文教学,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笔者以学习《答司马谏议书》为例,尝试探索单篇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为何: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文言文单篇教学的价值
注重“精讲细读”的单篇教学对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挖掘文本内涵、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语用能力等具有显著优势。但是,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单篇教学的“各自为战”使得教学内容呈现散乱、割裂、孤立的状态,很难有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设置了18个任务群,统领驱动单元教学,无论是单篇教学还是群文教学,都是为相关任务群目标与内容的达成服务的。那么,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单篇教学价值与传统的单篇教学相比有何不同?
(一)单篇文本的教学价值
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选文构成的,被选入教材的文章均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往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本,单篇课文里的所有教学价值都值得挖掘,教什么、怎么教都没有统一的要求。而基于学习任务群进行单篇教学,文本便不再是孤立、单一的文本,它承载着学习任务群的育人功能,要针对相关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要点挖掘单篇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为此,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单篇文本教学,不仅要保有文本原有的教学价值,同时又具有学习任务群赋予的新的目标、情境、任务与评价,使原来“单棵树木式”的单篇教学转变为“立足于森林”的单篇教学。
(二)单篇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华,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文言字词的学习感受文章之美,领略文本背后的文化精神。基于此,单篇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应统摄在文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重价值之内。语文必修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主要划归到“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这三个学习任务群都具有特定的育人功能,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教师应合理调配单篇文言文“文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重教学价值的关系,既不能简单地将单篇文言文教学窄化或降格,又不能无视各个任务群的差异性与侧重点。
二、何为: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文言文单篇教学探索
(一)目标靶定,把握单篇文本学习重点
统编版语文教材各单元中的文章并非孤立的,而是相关联的。因此,单篇文本的学习目标需要基于对语文课标的深刻理解,对编者意图的全面思考,对选文作者的有效对话,对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
《答司马谏议书》是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归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彰显“责任与担当”人文主题。基于新课标中该学习任务群提出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要求,本单元的学习需要符合以下要求:“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在阅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而该单元关于《答司马谏议书》的学习提示与单元学习任务如下:“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试着根据《答司马谏议书》,推断司马光来信的基本观点,再阅读司马光……”我们发现,新课标中强调的“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在学习提示与单元学习任务中并没有得到落实,不免有所偏失。研读王安石的这封回信,气盛有余,论理不足,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思考其说理是否妥当,在反驳时有没有诉诸权威、偷换概念、转移话题之嫌?让分析质疑在课堂中得到有效落实。
另外,教材编者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板块的编排较少,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亦是如此,未能遵从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存在对基础知识重视不足的问题。有鉴于此,笔者将《答司马谏议书》的学习目标设定为:第一,积累并掌握本文的文言词汇、句式等文言现象;第二,把握作者观点,领会作者辩驳思路;第三,阅读相关文献史料,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断的基础上作理性判断;第四,领会王安石的改革精神和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构,围绕情境任务开展教学实践
1.以情境创设优化认知路径,重构教学体验。新课标指出:“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创设学习情境能够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真学习、真思考。在确定《答司马谏议书》的学习目标后,笔者创设了如下学习情境:
“知乎”论坛里出现这样一个话题:我看《答司马谏议书》有强词夺理之嫌,为何还放进高中教材里?请同学们学完此文在“知乎”页面上认真回复这位网友。
余党绪老师认为:“基于文本,指向文本,回到文本,应该是情境设置的基本原则。”上述情境创设指向文本,回到文本,贴合学生生活情境,通过对话网友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文本,甄别判断,进而理解经典的永恒意义。
2.以学习任务孕育核心素养,重构教学内容。围绕学习情境,笔者设计了三个互为关联且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且牵引各自的子任务,旨在促进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让学习任务群的要求真正落地。
学习任务一:对话文本:了解网友发帖内容。
子任务1:自主研习,绘制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在学习《答司马谏议书》之前,学生虽然接触过《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等多篇驳论文,然而,学生对于驳论文的认识依旧模糊,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不仅能唤醒学生已有经历,还能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认真预习文言知识的基础上,从宏观视角梳理行文逻辑。
子任务2:宏观视角,构建知识图谱。
设计意图:上述任务通过让学生展现、阐述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在思维碰撞中对思维导图进行细化、优化,借此帮助学生从宏观视角出发,把握文本的说理骨架,逐步形成驳论知识图谱。《答司马谏议书》主体部分以批驳为主,通过“定原则”“树靶子”“驳论点”“揭实质”“表态度”的论证思路对司马光的观点进行驳斥,这也是驳论文常见的思维层次。
学习任务二:对话人物:支持或反驳网友的说法。
子任务1:这封信措辞谦逊有礼,为何读起来气势凛然?
子任务2:在辩驳气势之下,他的逻辑严丝合缝吗?结合相关文献史料,小组讨论。
材料1:司马光《与王介甫书》节选。
材料2:“事实是,王安石使国家的垄断取私人的垄断而代之,弄得小生意人失业;农人在无力付强迫的青苗贷款和利息之下,卖妻儿而逃亡,为他担保的邻居,或与之共同逃亡,或把财产典卖。县镇监狱有人满之患,每一县政府都有查封的抵押品和没收的财产,衙门也讼案充斥。”(林语堂《苏东坡传》)
小结: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反对意见逐一批驳,但是他的解释方式却以强硬的说理为主,没有说服力强的举例,如“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确有转移论题、诉诸权威的逻辑破绽。
设计意图:学习任务二旨在对话王安石、司马光、林语堂等人,聚焦局部论证逻辑,为单篇文本提供有参照性的资源支架,还原历史情境,让学生全面思考各种观点,激发学生质疑精神,在多维比较中培养学生的逻辑说理能力。
学习任务三:对话网友:撰写一篇高质量的知乎回复文案。
子任务1:王安石知道自己的变法主张有问题吗?他的避实就虚你如何看待?
小结:逻辑破绽之处恰恰是反驳最妙之处。任何一项改革并非完美无缺,改革从来都是磕磕碰碰、迂回曲折的。王安石在反驳时着重强调他的合理性,回避他的改革措施的可行性,就是如此。他不会在细枝末节、具体措施上做具体争论,因为司马光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无法争论。“先王”“天下”“人主”等一系列反复出现的词都是在强调其变法的合理性。
子任务2:撰写一篇高质量的知乎回复文案。
小结:不可否认,此文确有强词夺理之处。王安石深知这个国家势必要改革,而改革的道路注定是曲折的,提出的措施不可能十全十美,做法也确有不当之处。然而,面对天下人“汹汹然”的指责,王安石还是义无反顾,披肝沥胆,虽然变法失败,但是匡世济民的担当精神、开拓精神无论何时依旧是我辈之高标。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设计是基于前两个任务完成后的学以致用的集中体现。对文本的质疑探究并不是否定文本的经典性,而是借助辩证分析审视文本非理性背后的情与理。
(三)学习进阶,及时运用评价反馈落实育人目标
在思辨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评价任务穿插在学习任务中及时检验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以有意义的评价作为保障实现学习进阶。
1.关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作用,以培养学生自我诊断、自我改进的学习能力。比如,学习任务一中思维导图的绘制,教师提供思维导图评价标准,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与逻辑”“整体布局”等维度综合评价自己和同伴的成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更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对内隐的思维过程有更清晰的认知。
2.关注现场及时反馈。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在课堂对话中的关键表现,给学生及时反馈。如,在学习任务二子任务2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对逻辑的相关知识还有所欠缺,教者须适时调整学习进程,及时引入逻辑知识;子任务3中“如何评价王安石”,要密切关注学生回答是否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有法,及时监测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文言文的单篇教学需要整体把握新课标、教材中的教学任务和学习要求等内容,做好教学定位,具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既要在任务群的视野下重构教学,又要重视单篇文本的个性挖掘。
参考文献:
[1]余党绪.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以情境优化任务设计: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任务与情境[J].语文学习,2021(1):4-10.
[2]马素倩.高中语文大单元视阈下的深度学习:以统编版必修教材“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22,41(6):42-44.
作者简介:马素倩(1990— ),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立发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