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跨学段古诗词专题阅读教学研究
作者: 董亚琳摘要:古诗词学习具有内在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将统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词资源贯通,进行跨学段的专题教学,既可以整合学习资源和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又能够调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有效解决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痛点、难点。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跨学段;古诗词;专题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2-0033-0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以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更强调提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有效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学生素养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取代内容本位。因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需探索古诗词教学新形态,改变传统教学“全面覆盖无重点、知识零散无关联、被动接受无建构”的低效学习模式,追求学习的实践取向。古诗词跨学段专题教学是整合学科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探索。
一、跨学段古诗词专题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一)新课改落地的必然要求
新课标规定了18个学习任务群,重视学科大概念。《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在“学习掌握”中提到,个体要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理解新信息并将其纳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中。因此,以学科大概念的理解、学科素养的培养为教学设计的底层逻辑,选取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开展跨学段古诗词专题教学是落实新课改要求的必然举措。
(二)素养提升的重要路径
学习古诗词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但古诗词与当代学生之间存在很大时空距离,语言文字理解的障碍、历史现场的久远、文化观念与当今时代的差异等,使学生鉴赏古诗词时感觉难度较大。面对新知识,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具有影响或建构新知识的方法或观念。基于此,突破学段限制,树立整体意识,进行古诗词专题学习,“以少代多”“以典型代全面”是素养要求转化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形态。
(三)深度学习的实现方式
古诗词学习有其内部的整体逻辑,但囿于学段新课标要求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注重让学生诵读、欣赏和体会,高中阶段则注重涵泳鉴赏,挖掘古诗词的审美价值。高中时期重新引入初中诗词文本,实行专题化学习,可以破除诗歌浅表化、零散化的教学沉疴,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二、跨学段古诗词专题阅读教学的实施要求
(一)以专题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
选择能够让学生获得典型阅读体验的古诗词文本进行专题教学,文本整合尽量遵循趣味性、复杂性的原则。如以古诗词中的“爱情”为主题,可以整合《蒹葭》《关雎》《静女》《氓》《孔雀东南飞》,感受不同风格的爱情和婚姻。又如,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竹林打叶声》等文本组合,探究苏轼的人物形象,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否是“灰色尾巴”。
(二)以任务为驱动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标指出,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专题学习应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活动,在阅读任务、鉴赏任务、写作任务、汇报任务等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比如,举办诗词朗诵会、班级诗词大会、专题讲座等。真实的情境设置和多样化的活动任务能够促使学生开展协作,推进资源共享和深度研究,真正开展建构、自主、实践的学习活动。
(三)完善评价方式
新课标倡导核心素养培养方式遵循“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逻辑,重视对语言及文字运用规律等学科本质问题的理解掌握,学生需自觉建构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联系,自主解决真实情境下的复杂问题。因此,评价内容的组织要与上述学习过程相匹配。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重要的学业表现,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实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现场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自我反思等方式,科学衡量学生的发展。教师还应重视增值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幅度。
三、跨学段古诗词专题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教师须研读单元导语、课文文本、课文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随后,在核心的语言知识、关键的语文能力、典型的文学现象、重要的文化话题等维度中确定专题,形成专题序列。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学习为例进行教学策略阐释。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为“生命的诗意”,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新课标要求根据文体特征,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角度欣赏作品。单元导语提到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诵读、想象感受诗歌意境和诗人的精神世界,尝试写作文学短评。梳理以上要求,重新整合教材中的古诗词文本,进行专题教学。
(一)以诗人为中心组合文本展开专题教学
李清照被誉为“婉约词宗”,单一诗词作品的学习容易使学生对李清照的认知片面化、刻板化。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主阅读文本,拓展《鹧鸪天·桂花》《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设置以下课堂活动,使学生更全面地把握词人形象。
活动1:自主阅读上述五首词作,搜集作品的创作背景,画出五首词的创作时间轴,根据李清照词作词频画词云图。学生需要通过自主学习,梳理词作的创作时间及背景,提炼词作中的常用词语、意象等,初步感知词人情感及语言特点。
活动2:李清照在《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写道“学诗谩有惊人句”,请任选一首词,赏析其“惊人”之处。学生可以从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赏析词作。
活动3:解读李清照身上的“丈夫气”和“闺妇愁”,尝试理解李清照慨叹“谩有”的原因(提供《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其一》《题八咏楼》《打马赋》三首诗作为学习支架)。李清照恪守“诗言志”的古训,在词作中主要抒写情绪,而在诗中展露自己的胸怀、志向,参读诗文,能更好地理解词作背后作者的苦闷、挣扎和追求。
活动4:李清照被誉为“乱世中的美神”,其词作中也常写香花美卉,请赏析词作中的花,进而走进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这五首词涉及黄花、藕花、桂花,问题设置以“花”为起点,勾连起对词人情感和独特审美追求的赏析。
(二)以创作背景为中心组合文本展开专题教学
教材中有很多相同背景下创作的诗词作品,将这些作品组合在一起,探讨其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如诗人以贬谪为背景创作的诗词,蕴含着高层级生命体验和深层次生存叩问,具有独到的学习价值。把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组合成“陂陀人生,迁谪之痛”专题,通过探究典型文本、完成典型任务,进而习得鉴赏贬谪诗歌的有效方法。
活动1:查阅资料,尽可能详尽地梳理谪官情况,包括谪诗创作背景、谪地景观风貌、诗人谪居生活、谪官政绩等,绘制唐宋诗人贬谪诗歌简图。围绕“贬谪”这一统一的背景展开资料搜集,较为全面地梳理诗人的贬谪经历,直观地感受贬谪对诗人文学创作的影响。
活动2:赏析贬谪诗歌中的艺术书写。可以从贬谪诗的用词规律、意象选择、语言风格、艺术手法等角度展开鉴赏,引导学生发现贬谪诗独特的表达。如语言上,常用一些表时间和空间的数词来凸显作者自身与国家政治权力中心的隔离之久,借此表达失落和悲怨。
活动3:自主研读五首诗词,梳理贬谪诗中的情感内涵并和同学交流。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唐宋贬谪诗词展现出的文学品格和文化人格,以“陂陀人生,迁谪之痛”为题写一篇文学短评。这一任务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作品,理解诗歌中涉及的文化现象和观念。比如,唐代贬谪诗人大多沿袭屈原贾谊的“骚怨”模式,而宋代文人则通过寄情山水、寄托宗教超脱自我。
(三)以情感主题为中心组合文本展开专题教学
古诗词是历代中华儿女共有的文化基因,阅读古诗词,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以诗人的情感为主题组织文本,如以“栖息之枝与文人情怀”为主题串联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杜甫的《宿府》《登高》和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理解诗人不同的生命追求。
活动1: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每组搜集一位诗人的生平、生活的时代背景及文学成就,制作诗人资料卡,并负责为这位诗人的作品设计朗诵脚本,注意重音、节奏、音调等,可以制作朗诵背景并配乐,课堂展示。
活动2:“栖息之枝”从鲲鹏与斥鷃开始就成为我国文学创作的不朽话题,杜甫说“强移栖息一枝安”,苏轼说“拣尽寒枝不肯栖”。引导学生细读诗歌,找出每位诗人的“栖息之枝”,探讨诗人选择这种栖息方式的背后原因。如个人经历、社会环境、文化影响等,理解诗人的价值追求。
活动3:分析诗人的不同选择,以“栖息之枝与文人情怀”为主题写一篇文学短评,深化学生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曹操诗中的“栖息之枝”不仅是贤才的归宿,更是曹操内心世界的写照,曹操的“栖息之枝”在于天下一统、万民安乐。陶渊明选择归隐田园,虚室生白,栖息身心。杜甫尽管艰难潦倒,依然心系国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虽破,但“强移栖息一枝安”。杜甫的栖息之枝,虽简陋却坚韧,虽狭小却伟大。苏轼“拣尽寒枝不肯栖”,这是他对孤独与傲骨的坚持,对世俗纷扰的远离与鄙弃;“一尊还酹江月”,澄澈空明的水月才是苏轼心灵郑重栖息之所。
跨学段的古诗词专题学习,通过合理整合各类学习资源、精心编排学习内容,并创新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围绕特定的主题精心构建学习情境,鼓励学生深度参与,投身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煜晖,李倩.核心素养取向的语文考试评价变革[J].教育研究,2023,44(2):79-87.
[2] 褚树荣.基于教材,对接课标:高中语文微专题开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1(1):7-13.
[3] 程婷.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贬谪文学作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青岛市教育学会2024年度教育研究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衔接策略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批准号为2024XZ294】
作者简介:董亚琳(1990— ),女,山东省胶州市第二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