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情表》一则注释商榷
作者: 唐世红摘要: 《陈情表》是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中有一句话:“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这句话中“故老”一词,统编版语文教材给出的注释是:“元老,旧臣。”但是结合上下文语境与行文思路,发现此处注释不太合理。
关键词:语义;语境;逻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2-0038-01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这句话出自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第三单元的《陈情表》一文第三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故老”一词的注释存疑。文中“故老”的注释为:“元老,旧臣。”如果把该注释带入原文,总觉得译文不太准确。笔者通过查阅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陈情表》一文发现其注释为:“指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对于这样的注释,笔者感觉也不合理。笔者觉得在这里“故老”的词义应为“孤老”。
一、不合语境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这句话是在前面两段“陈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这里,李密先列出晋武帝的治国纲领:“圣朝以孝治天下。”细读文本,结合语境,这句话的重心应落在“孝”字上。李密这样做既是为自己侍奉祖母刘氏找到法理依据,也是为自己不立即奉召就职做开脱。慢慢细读,发现这句话还体现出作者对晋武帝歌功颂德之意。“故老”如果按照统编版语文教材课文下的注释“元老,旧臣”理解,带入原文,这句话的参考译文就变成了:“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元老旧臣尚且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按照这种理解,从上下文语境上来看,语义连贯性明显不合理。因为“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与“元老旧臣尚且受到怜惜养育”二者从语义连贯性角度来看有些牵强。那么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孝”字的正确理解上。通过查阅《说文解字(现代版)》:“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又参考《说文解字注》中对孝的解释:“老省,丂声。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又查阅《简明古汉语词典》对“孝”字的解释如下:“动词,尽心奉养和顺从父母。名词,孝子。名词,居丧期间遵守的礼俗。名词,丧服。”从以上可以看出,“孝”字主要是对父母、年老之人而言。至于“元老,旧臣”并不能等同父母、年老之人。如果是元老旧臣尚且受到怜惜养育,没有被新朝斩尽杀绝,这应该是体现了晋武帝仁义和善,开明的治国方略。这样分析的话,笔者觉得“圣朝以孝治天下”就不合适了,而“以仁义治天下”应该更合理一些。综上所述,“故老”解释为“元老,旧臣”是不太合理的,主要还是翻译时没有结合语境。在正式开始翻译之前,语言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提示作用,故在进行文言文阅读、翻译时要具备语境意识。而结合高考真题,从文本具体指向而言,叙事性翻译题的语言环境一般指该事件的前因后果,议论性翻译题的语言环境则多指议论的缘起和思路。再联系前文“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特地强调了自己形单影只的悲惨境地。再看后文“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一句,“四十有四”这个年龄在古代也算中老年了,所以李密自己与祖母刘氏也应算在“孤老”之列了。那么李密想表达的意思应是:晋朝宣扬以孝道来治理天下,凡是年老之人尚且受到怜惜养育,何况像我这种情况呢。李密想以此博得晋武帝的怜悯与同情,所以,将“故老”解释为“孤老”更合理一些。
二、不合逻辑
作为一篇向皇帝进献的表文,为了达到进呈的目的,在语言表达方面要符合身份,用词要谦敬得体,以真情实感打动别人。除此之外,行文过程中的逻辑思路也是至关重要的。《陈情表》第一段在整个表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仔细赏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用这几句话饱含深情地介绍了自己悲惨的人生经历。简短的几句话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其实,李密还有一层意思,也许没有引起读者的关注,那就是在向晋武帝陈述自己出身贫贱、家族平庸的事实,这一点对后文打消晋武帝的疑虑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向皇帝进献的表文,遣词造句与行文思路都是经过李密深思熟虑的。结合写作背景,当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根据历史资料:“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与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所以,在当时一般的贫民想凭借自身力量走上仕途是非常艰难的。如果一介平民得到朝廷破格重用,那是真心要感恩戴德,倍加珍惜,显示皇恩浩荡了。结合课文,文章一开始,李密称自己“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就是在表明自己出身平微。接着,被朝廷重用时又说“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表达了一个“微贱”之人被提拔重用时的感激之情。这是李密逐步降低自己姿态的体现,恰恰体现了李密高超的陈情策略。最后,李密又说自己:“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到这里,李密已经把自己的姿态降到最低,明确表示一个“亡国贱俘”会知恩图报,忠于晋武帝。所以,课文中的“故老”如果解释为“元老,旧臣”很显然这种身份与李密的陈情思路是矛盾的。在这里,李密不太可能会在晋武帝面前称呼自己为“元老,旧臣”,将“故老”解释为“孤老”应该合理一些。
综上所述,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陈情表》的“故老”解释为“元老,旧臣”不太合理。当然,这只是笔者一孔之见,以求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73.
[2]史东.简明古汉语词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529.
[3]常凤媛.在语境中理解:解答文言文翻译题的有效切入方式: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翻译题为例[J].教学考试,2021(37):34-35.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398.
作者简介:唐世红(1989— ),男,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第二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