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元学习任务统摄下单篇教学设计路径
作者: 朱菁摘要:“单元学习任务”的具体实施需要落实在单篇教学中,单篇教学的设计要以整体观照确定单篇文本的价值,以任务为导向设计学习的关联性活动,将单元写作的核心要求融入单篇教学。
关键词:单元学习任务;单篇教学;设计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3-0008-03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单元学习任务”力图回答语文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在教材使用过程中,经历“群文教学”“大单元教学”“任务群教学”等探索,传统单篇教学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意义与价值,适当调整思路。单篇教学不是与群文教学、单元教学的对抗和排斥,而是与之共同作用、实现教学价值的方式和载体。单篇教学要以“单元学习任务”为统摄,设计时做到单篇学习目标与单元整体学习方向、学习活动设定与学习任务达成、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三方面的适配与协调。
一、以整体为观照确定单篇课文的价值
当“文章”进入教材成为“课文”,它就多了一层“教学价值”。因而,教学设计要确定两方面价值——作为课文的“应然性价值”和作为文章的“独特性价值”。这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的起点。
(一)找寻课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找到课文教学的应有之义是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从系统论角度看,单篇课文成为整个教材系统的要素,受到系统的制约。围绕整个系统考量,首先认真研读“单元学习任务”“学习提示”等内容,找出有关课文价值、学习方式或内容的表述,对单元整体选文及选文排列进行分析,结合新课标和具体学情,基本把握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性”。
以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为例,可以提炼出如下学习任务:
1.理清小说情节脉络,清晰把握林冲被“逼”上梁山的过程。
2.感受和理解自然环境在渲染气氛、推动情节方面的作用。
3.特别关注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体会其艺术魅力。
4.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进而对《水浒传》的思想艺术成就有所了解。
第六单元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唯一的小说单元,集结古今中外5篇优秀小说,展示了人们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生存困境,指向“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实施。学生的学习基础是对前一课《祝福》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人物、情节作用的把握,在此课的设计上教师对此只需稍作提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装在套子里的人》编为一课,前者是对林教头的真实化展现,后者是对别里科夫漫画式的勾勒;前者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以说书人的第三者视角展开,后者是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以中学教师布尔金(即“我”)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因而在设计上要更加关注叙事艺术。当然,在把握“应然性价值”的基础上还需根据学情进行适当调整和取舍。
(二)挖掘文本潜藏的独特之处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单篇教学不可忽略其作为文学文化经典的价值,这种“独特性价值”的挖掘是对“应然性价值”的丰富、补充、增彩。一篇经典的文章可挖掘的点很多,但教师并非文学解读的搬运工,要做到以应有价值为基础的独特价值的呈现、教学广度与深度的得当、教学课内与课外的勾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小说在有限的篇幅内不仅完整地展现了波澜起伏的情节,更运用伏笔、悬念、意象、巧合、留白等大量叙事方式,呈现极强的艺术张力和严密的逻辑链条,鲜明地揭示出人物性格与命运的紧密联系。人们对这篇小说的解读也多元深刻,对其中的酒礼祭祀、神庙设置、季节叙事、小人物描写、中华礼仪都有精深的思考。但对高一学生而言,教师教什么还要筛选、精简。
结合以上分析,可设定如下学习目标:
1.在通读全文基础上,结合巧合、细节、环境等内容重述故事,体会小说跌宕起伏、精彩绝伦的情节,对小说情节的内在逻辑有深刻理解。(教学重点)
2.对小说内容有理性认知,分析得出叙事节奏、叙事技巧等有迹可循的叙事艺术。(教学重点、难点)
3.懂得叙事艺术与人物塑造的关系,并将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二、以任务为导向设计学习的关联性活动
情境、任务、活动是语文教材建设的支点,更是依标教学的关键。单篇教学在设计时要特别关注真实情境的构建是否贯穿始终、学习任务的设置是否指向明确、课堂活动的开展是否梯度适宜。
(一)构建贯穿始终的真实情境
王本华老师将“情境”“任务”“活动”统整在一起论述,认为“真实情境是活动展开的重要依凭”,情境的设置是手段而非目的,有助于更好地、生动地、完满地完成学习任务,此谓“任务的情境化”。因而,情境设计必须能观照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创设情境,最基本的是让学生的思想、情感与学习内容形成共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称为“真实情境”。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中,可以设置如下情境:
为评估高一年级学习质量、展现高一年级学生学习风采,学校将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小说学习成果交流会”,本班抽取的交流主题为“叙事何以引人入胜?”鉴于班级语文课正要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接下来两节课我们以读写、评鉴的方式围绕这篇小说充分准备,作好此次班级展示。
“开展学习交流会”这类活动离学生很近,有一定体验基础,具有相对真实性。情境设定中围绕的核心是“小说学习”,这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紧密相关,情境设定中提及的“读写、评鉴”等形式,也将贯穿整个语文课堂,尽量规避情境创设的虚假,力求情境的贯穿。
(二)设置指向明确的学习任务
王荣生教授说:“教学设计的单位是各‘任务群’中的‘学习项目’或‘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和“学习任务群”虽一字之差,但不可等同。“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学习任务”是实践语文课程内容的抓手。单篇教学是落实“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可以通过设置一个个“学习任务”达成单元学习任务,进而向学习任务群的完成靠近。
上文所设置的情境实则已将“学习任务”的关键信息暗含其中,如“叙事”“读写”“评鉴”,这都明确指向学习任务的内容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语文活动方式,结合教学目标的设定,设计如下4个学习任务(2课时):
任务一:讲故事——与文本不期而遇
活动1:读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用最精简的话概括这个故事。
活动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选一片段将其讲得足够有吸引力。(如下,供参考)
①“巧”与“不巧”的故事安排
②“似闲”“非闲”的细节展现 (“闲”为闲笔之意)
③“惧”而“不惧”的风雪场景
任务二:赏故事——与作者时空对话
活动1:绘制“林冲心情——情节发展”曲线图。
活动2:联系曲线变化特点,交流讨论施耐庵如何运用叙事艺术让小说达到曲折变化、引人入胜的效果?
任务三:评故事——与作者思维碰撞
活动1:结合曲线变化方向,概括描述林冲形象的变化。
活动2:聚焦林冲“忍”与“不忍”性格变化的过程,思考叙述艺术的运用是否对帮助林冲完成性格变化有帮助?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关系?
任务四:写故事——自我创意表达
活动要求: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故事中丰富的叙事艺术”和“叙事艺术的出发点为展现人物、塑造人物服务”,将所给材料扩写成一段有艺术的故事。
上述四个任务从“读懂、赏析、评点、创作”四个层次建构,由浅入深。任务一指向“叙了什么事”,任务二指向“如何叙事”,任务三指向“叙事与人物塑造关系”,任务四指向“运用叙事艺术”。遵循“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要求和小说学习的一般方式,融入“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并且都与情境设置中“叙事何以引人入胜”的交流主题紧密结合,任务明确,情境贯穿。
(三)开展梯度适宜的课堂活动
“情境创设”是课堂活动展开的主要依凭,“学习任务”是学习内容的整合、提升与实践,“课堂活动”是完成任务的有效手段。指向达成任务的若干活动之间需要体现出适宜的梯度。梯度的把握要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顺序为基础,既保证活动之间存在可跳跃空间,又保证跳跃结果的可得性。如“任务二”的设计是为感受叙事艺术对小说情节变化带来的效果,为此设置两个学习活动。其一绘制“林冲心情——情节发展”曲线图,通过具象化的曲线直观地看出情节变化的“波澜起伏、缓急不一、曲折有度”。在此基础上,“联系曲线变化特点,交流讨论施耐庵如何运用叙事艺术让小说达到曲折变化、引人入胜的效果?”对思维品质要求更高,要能将叙事艺术的运用与曲线缓急起伏变化等结合起来并说明如何达到曲折变化、引人入胜的效果。这不仅涉及对“曲折变化、引人入胜”的深刻理解,更需要具有高品质思维的表达。预设答案如下:
1.“巧与不巧”的故事安排——延宕与紧凑结合的叙述节奏——“曲折”“变化”。
2.“似闲非闲”的细节展现——绵延千里的设伏安排——“变化”“引人”。
3.“惧而不惧”的风雪场景——情节造势与象征融合的物象使用——“引人”“入胜”。
从预设答案来看,活动2的设计与前几项活动既紧密联系又有难度的提升,为学生留出可跳跃的空间,展现了各个活动之间适宜的梯度性。
三、将单元写作的核心要求融入单篇教学
语文课堂如何做到“读”与“写”的有机融合、系统建构,可以将教材资源和单元任务进一步整合。每单元既有随文写作任务,又有专项写作任务,还会附上相应的写作知识。尝试将单元写作任务的核心要求分解到单篇教学中,从单篇教学中挖掘思维生成点,用巧妙、恰当的方式将阅读教学活动和写作教学与训练进行链接,从这个角度说,单篇教学具有为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写作知识图谱的使命和价值。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所在单元的写作任务核心要求可概括为“运用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记述真实经历或虚构故事”,并且教材给出“叙事要引人入胜”的写作要求。如上设计的四个任务正是以叙事艺术鉴赏为切口将情节梳理、人物鉴赏、环境分析、主题揭示等内容串联。任务二的设计不仅对叙事艺术进行鉴赏,活动2从更深层次探求叙事艺术如何达成“引人入胜”的效果,以这一单篇为学习例文,具有深刻理解小说这类文体创作方法及效果的普遍性意义。任务四更将“写”作为主要课堂学习方式,将前几个任务所学到的内容进行运用。选择如下材料进行虚构和扩写:
帝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价贵至十数金。时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自经焉。
——吕毖《明朝小史》
材料的选择需遵循以下原则:简短,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文言材料,与课文语言有区别,增加写作难度;内容与《促织》紧密相关,为接下来的学习进行铺垫,为开展对比阅读教学作准备。
总之,在探索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单篇教学并非有悖于新理念、新方法的“孤”芳自赏,单篇教学应成为达成单元学习目标的不拔之“柱”。单篇课文教学置于单元统摄来设计依然有法可循,能够达成教学的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叶胜男.大单元设计下单篇学习的实践价值和路径[J].中学语文,2024(1):42-45.
[2]耿红卫,李春燕.单篇与单元教学关系考证及融合路径: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为例[J].语文建设,2023(21):4-9.
[3]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07-113.
[4]郑桂华.经典作品与经典课文:《背影》的语文教学价值解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6):76-84.
[5]黄慧红.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经典价值[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40-41.
[6]王本华.任务·活动·情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的三个支点[J].语文建设,2019(21):4-10.
[7]王荣生.“语文学习任务”的含义:语文课程标准文本中的关键词[J].课程·教材·教法,2022(11):4-13.
[8]蒋景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人物与景物描写[J].语文教学之友,2023,42(4):21-23.
作者简介:朱菁(1997— ),女,江苏省常州市龙城高级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