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济南的冬天》 领略散文之美

作者: 刘佳

摘要: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文章选取代表性景物,营造舒适宁静的氛围,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富有诗情画意。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课文,深入探讨交流,促使学生领略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 《济南的冬天》;品读;领略;美

中图分类号:I20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3-0026-02

《济南的冬天》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入选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描绘四季美景的诗歌、散文。学习这一单元时,学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领略到秋霜冬雪的无穷魅力。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正是朗读的最佳年龄,而《济南的冬天》又给人亲近感,极适合朗读与吟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朗读,通过多种方式品读文本,带领学生领略这篇散文所传递出的美。

一、范读课文,感受散文的景物美

课堂上,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后,老师正音,全班齐读相关字词。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听老师范读全文并思考如下两个问题:“全文主要写了哪两种景物?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带着问题全神贯注地听范读,边听边思考。范读一结束,学生便举起了手,回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全文主要写了济南的山和水。山也好,水也罢,都给人以美的感受。这样,学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本文的结构,感知了这篇散文的美。接着,教师可进一步分析课文写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水,要求学生结合刚学过的朱自清先生的《春》,概括出《济南的冬天》所描绘的画面。具体如下:

生1:我觉得全文描写了三幅画,即“小山图”“小雪图”“冬水图”。

师:很好,这位同学温故知新,由课文《春》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举一反三,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济南的冬天》描绘的画面,学以致用,值得表扬。如果将景物内容描绘得更具体些,该怎样概括呢?

生2:阳光朗照图、小雪覆盖图、冬水绿藻图。

师:概括得十分精准。如果立足景物特点,还可以怎样概括呢?

生3:小山摇篮图、小雪初晴图、空灵水晶图。

根据生3的概括,教师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请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女生再次范读课文。听完范读,学生眼前浮现出济南冬天的三幅优美画面:小山摇篮图中,冬日暖阳普照着被群山围成的小摇篮——济南城,画面暖和、安适、明媚;小雪初晴图中呈现出薄薄的雪、小小的山、矮矮的树、淡淡的夕阳,白色、褐色、绿色、金色,相得益彰,各尽其妙,秀气、迷人、淡雅;空灵水晶图中从河面水藻到垂柳再到空中,自下而上、从上到下都绽放着生机、怒放着生命,整幅画面清澈、透明、生动、和善,蕴藏无尽希望。

听完两遍范读,学生会觉得济南的冬天山清水秀,美丽如画。

二、选读文段,体悟散文的修辞美

在全班学生沉醉于济南冬天的优美图画之中时,一位学生提出了问题:“如此美丽的画面,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这一问题问得极好,说明学生在思考,他们不仅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而且,我们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问题为主体的课堂。于是,教师抓住这一即时生成的课程资源,让全班学生展开讨论。

“老师,我知道了,作者运用了修辞手法。”一学生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十分欣喜地提出看法。紧接着,学生们纷纷踊跃举手朗读有关文段,并说明朗读文段的缘由。

有学生读第3自然段“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这儿准保暖和”,理由是这一句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济南城比喻为小摇篮,同时把济南城当作人来写,赋予济南城以人“安静不动”的舒适情态和所说的话语,表明冬天济南的暖和、恬静与惬意。有人选读第4自然段写薄雪矮松的句子,学生说,将顶着一髻儿白花(白雪)的山上矮松比喻为日本看护妇,不仅形似——身形矮、戴着白色帽子;而且神似——日本看护妇对婴儿与小雪对矮松均小心翼翼、倍加呵护,具有形态美、精神美和轻盈感,传递出脉脉温情,愉悦人心。有人选读第5自然段“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学生觉得这两句中“卧”字使用传神,赋予小村庄和雪以人的姿态,展现出济南冬日的宁静、祥和。

通过品读相关文段学生发现,从修辞角度看,除了比喻、拟人外,本文还采用了对比手法。于是,有人选读第1自然段,理由是这一段将济南与北平、伦敦及热带比,分别用北平、伦敦、热带的寒、阴、热反衬济南冬天的暖、晴、温的特点,道出济南冬天的独特韵味,突出其“温晴”特点,让人心生向往。

总之,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这篇散文生动形象,美不胜收。

三、小组互读,领悟散文的情感美

有心理学家曾言:“人们心中有什么,眼里才能看到什么。”济南的冬天如此温晴,如此美丽,是因为作者内心充满温情、心情异常美丽。情感是散文的灵魂,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把他的心情和情感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那么,本文抒发了哪些情感呢?

有学生提出,要探究本文情感,首先要了解作者情况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于是,投影PPT,全班齐读: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1930年春天,英国讲学五年的老舍经由新加坡回国;同年7月,应齐鲁大学校长之邀,老舍到齐鲁大学任教。《济南的冬天》写作于1931年春;同年暑期,老舍与胡絜青结婚。1933年9月,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于济南,老舍给孩子起名为“济”。

老舍两度执教齐鲁大学,在济南生活了四年半时间,创作了150多篇文章,其中有20余篇与济南有关。老舍与济南结下了不解之缘,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随后,进入小组互读环节。4人一组,要求一人有感情地朗读,三人用心倾听,品味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情感。一遍不行,可更换朗读者,继续朗读、倾听、表达、质疑,要求每组探究出至少一种情感。

这一环节学生们十分投入,每组都在认真合作交流,有的小组甚至发生了激烈争论。而后,教师请各组选派一名代表走上讲台,全班交流分享。分享内容为“说出本文所抒发的情感及依据”。

第3小组学生认为:“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新生活的期待与渴望。”他们认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般男子20岁前就成家立业,为人夫、为人父,而老舍30岁出头才组建家庭,对小家庭、对他的另一半,他心存渴望,满怀温情。他将这样的渴望与温情寄托于济南的山水之中。这篇散文800余字,“小山”“小摇篮”“小雪”“小村庄”“小团花”等带“小”字的句子出现了12次,读来亲切、自然、可爱、俏皮。

第5组学生觉得本文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他们认为,异国他乡漂泊六七年回到祖国,双脚踏踏实实地落在祖国的大地上,作者的内心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于是,他把爱国之情融入济南冬天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之中,如课文第1自然段写伦敦冬天终日迷雾、地处热带的新加坡日光毒辣,还是咱们的济南好,它是那样的温晴,也因此,济南是“宝地”,是“理想的境界”。

小组互读、全班分享后,学生感受到这篇散文的情感之美。原来,作者把对自己即将组建的小家庭的个人小爱及对祖国的大爱融进了济南冬天的景物之中。因此,全文传达出作者喜爱济南的冬天、热爱济南城、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通过以上品读,学生感受到《济南的冬天》笔调轻快、自然,格调轻柔、舒缓,景物干净、秀丽,情感深挚、真情,领略到《济南的冬天》的景物美、修辞美与情感美,由衷赞叹老舍是济南的代言人、济南的知音。

参考文献:

[1]宿传勤.用《济南的冬天》指导学生发现美[J].语文教学通讯,2023(26):32-34.

[2]沈虹.《济南的冬天》语言之美赏析[J].语文天地,2014(29):5-7.

作者简介:刘佳(1993— ),女,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伦华外国语学校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