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整本书阅读

作者: 陈爱红

摘要:整本书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必要拓展与补充,也是培养学生终身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以阅读《西游记》为例,从品读诗词、鉴赏人物、推演情节和读写结合四个方面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3-0030-02

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以上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体系。

明代作家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整本书阅读的重要篇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整本书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精读与跳读”的方法阅读整本书,即通过品读诗词,感受文化魅力;经由鉴赏人物,深化审美意识;推理演绎情节,提升思维水平;鼓励读写结合,促进语言运用。目的是在整本书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品读诗词,感受文化魅力

古诗词是凝练的艺术,浸润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思考古诗词与整本书的关系,通过品读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

《西游记》中有大量的诗词,围绕《西游记》中出现的诗词,教师可以设计并组织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习活动。任务一:让学生收集整理《西游记》中的诗词,并标记该诗词出现的场景及其描绘的内容。通过对全书的梳理,学生大致可以从写作内容上将书中诗词分为如下四类:写景、写人、写战、写佛。任务二:挑选喜欢的诗词朗读,说说作者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有学生喜欢“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的对仗工整,有学生认为“那里得东郭履,袁安卧,孙康映读;更不见子猷舟,王恭币,苏武餐毡”善用典故,不仅写出了漫天雪景,更有万丈豪情。任务三:将《西游记》中的诗词与《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之“引子诗”进行比较。从“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中学生能读出天地起初混沌未分,是盘古打开天地分清浊,这与《红楼梦》“引子诗”中首句“开辟鸿蒙,谁为情种”很相似。后半部分“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则是点明万物创生仰仗的是无上仁德的天地,为石猴出世作铺垫,这与《三国演义》“引子诗”中“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等句,在引发兴趣、总领全书、突出人物性格、凸显小说主题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上三个任务层进展开,能够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和理解,引导学生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鉴赏人物,深化审美意识

《西游记》中人物众多、形象各异,以唐僧为主的“取经四人组”一直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除此之外,无论是妖魔鬼怪还是神仙菩萨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其变化或成因,了解人物形象的丰富,引导学生辨明是非曲直,能够深化学生的审美意识。

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首先设计学习任务“我说你猜”。要求小组成员在说特点和猜对象之间轮换实践,并推选优秀小组进行比赛,特别指出语言描述中不得出现名字、绰号等直接信息。学生能够从外貌、语言、动作和主要特征来辨别所演人物,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特征。如当描述猪八戒时,学生可以说“九齿钉耙,净坛使者,好吃懒做”等一些与其有关的词语,同时模仿“猪八戒背媳妇”这一动作,让同学们不仅能熟悉人物形象,也对故事情节产生兴趣。然后设计学习任务“书中人物我来评”。要求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一个角色?为什么?”孙悟空是大多数学生心目中的第一人选。有同学认为孙悟空骁勇善战,拥有七十二变、筋斗云等高强技艺,能上天入地,十分威武;也有同学欣赏孙悟空知错能改、不忘初心的品格,取经途中孙悟空被师父三次赶回花果山,但他都义无反顾回到了师父身边继续踏上取经之路,因他的忠诚、智慧,因他的百折不挠、坚持不懈,最终成为“斗战胜佛”;更有同学喜欢他的性格,活泼顽皮,即使被惩罚、被束缚,孙悟空也知道进退和轻重,坚守着他取经的初心使命,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锻炼审美能力和训练表达能力,并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推演情节,提升思维水平

《西游记》中的故事精彩、情节曲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设计了一些推理预测、推论演变类的学习任务。这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掌握文本内容、注重彼此联系,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符合人物身份特点的前提下猜测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变化等,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在整本书阅读的初始阶段,笔者首先鼓励学生在初步阅读文本后大胆猜测后续的情节发展方向。比如,石猴出世后,学生立即说它肯定会惹事儿。教师追问其原因,学生判断的依据是它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出它爱冒险、好表现的性格,而这种敢作敢为、不畏不惧的特点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也是很容易惹是生非的。也有学生说这个猴子自带“主角光环”,如果能够走到最后,要么有贵人相助,要么一定是机缘巧合下不断修仙加持。接着笔者抛出阅读任务“当问题、错误或者矛盾发生的时候,石猴和其他人又是如何对待的,试着找一找书中的情节来证明你的观点,再想一想你之前的判断是否正确或者存在偏差”。学生带着问题沉浸阅读,对书中人物和情节的理解也更加透彻。比如,在“借芭蕉扇”这一故事中,站在全知视角的学生往前溯源,原来“红孩儿”为了吃唐僧肉早已和师徒四人结仇,作为母亲的铁扇公主自然不愿意出借扇子,这就使得情节前呼后应、互相关联。按照读者心理分析,学生预测的结果是“不那么容易借到”,至于如何做到还得佩服作者在书中写的“三借”:“一借”靠菩萨的“定风丹”,但借到的是把假扇子;“二借”是变身牛魔王,但又被牛魔王变成的猪八戒骗了回去;“三借”靠的是团队力量,靠的是伙伴们共同努力和各路神仙、菩萨的指点帮助。学生看完以上你来我往、斗智斗勇的曲折情节,不由感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对集人、神、妖三者为一体的“石猴”神话形象有了更为生动的理解,也对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和不言放弃的坚毅品质有了具体的认知,使得自己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都得到发展。

四、读写结合,促进语言运用

整本书阅读中还应该结合读、写等综合实践活动,在阅读中积累素材,在写作中深化阅读,促使学生进一步建构语言,在创意表达中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在阅读《西游记》一书时,笔者抓住初中生的好奇心理,先介绍时下脱口秀等节目常用的“谐音梗”,接着让学生去书中摘抄相关语段,然后写出相关评价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发现《西游记》这部古典文学名著的语言不仅很接地气,而且风趣幽默,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读完《西游记》整本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为书中人物写简介,要求尽可能简短准确。有学生模仿“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写简介,有的学生以一首小诗突出人物性格,有的学生以对联形式写简介,还有学生制成一条谜语让其他同学猜谜的,可谓是创意十足、精彩纷呈。

综上所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整本书阅读,既解决了语文课程中单篇阅读因“独立成文”而难以联系和缺乏比较的问题,又弥补了群文阅读因“贪多求快”而出现囫囵吞枣的缺憾。教师要借助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与体会,共同研讨阅读中的发现和思考,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而使学生拥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李呈秀.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J].山东教育,2023(Z5):85-86.

[2]郑娜.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3(17):41-44.

[3]吴必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困境及突破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4(13):56-58.

[4]苏万斌.指向深度学习的小说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之友,2024(2):29.

[5]张长松.任务驱动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初探:以阅读《西游记》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22,41(1):30-31.

作者简介:陈爱红(1981— ),女,江苏省如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初中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