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主题思辨型阅读教学设计

作者: 刘菁菁 刘勋

摘要:以《水浒传》教学实践为例,探索名著阅读与思辨性阅读的结合之路。采用跨学科欣赏、组内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古代侠义精神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传承发扬。强调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全面思考和逻辑表达能力的提升,为提高初中生思辨能力和文学作品理解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主题思辨型阅读;名著阅读;侠义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3-0033-03

在当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独立思考、批判分析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具有丰富的人物性格与曲折的情节发展,是进行思辨阅读教学的理想文本。笔者以《水浒传》教学为例,详细介绍一套主题思辨型阅读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思辨的过程,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水平。通过本教学设计的实践,希望能够为学生打开一扇窗,促使学生在探索经典文学作品的同时,学会将这些古老的故事与现代生活相联系,发掘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整体设计教学思路

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按照内容整合程度设置学习任务群。笔者主要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角度设置学习任务,同时融合信息技术,利用问卷星统计学生阅读结果,从而优化教学设计。首先,笔者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学生在阅读《水浒传》整本书后能够对文本中水浒英雄形象有个性化的理解,但是不能深入挖掘侠义精神的现实意义。基于此,笔者通过跨学科欣赏“好汉歌”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感知侠义精神。预学环节学生通过情节梳理形成对水浒英雄人物的初步认识,通过合作制作“英雄卡”展示学习成果。研学课上师生共同书写颁奖词,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对《水浒传》中人物“侠义精神”的独到见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最后,将文学阅读与创意性文本表达相结合完成习作。将名著阅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能够辩证地理解“侠义精神”。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必读名著《水浒传》是一部古典小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阅读《水浒传》有利于学生领略古典白话小说的艺术魅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文中的“英雄传奇”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可以增强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坚定文化自信。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基础,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水浒传》整本书,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相关问题,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九年级学生时间紧、任务重,难以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很多学生阅读主动性不高;学生没有将阅读的文学作品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不会利用文本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即缺乏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等重要学习内容更为深入地思考与探究。

三、学习目标分析

新课标在对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明确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要能读出体验、作出评价。以此为依据,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理解侠义精神内核,学写颁奖词;

2.思考当今时代如何传承侠义精神,并进行写作训练,争做富有正能量的时代新人。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中典型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侠义精神内核,为喜欢的人物制作“英雄卡”,并撰写颁奖词。

(二)教学难点

体悟梁山好汉的豪侠仗义、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等精神品质。理解文本主题思想:追求并践行人性中的真、善、美。思考当今时代如何传承侠义精神,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争做富有正能量的时代新人。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男女生配合朗读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要求:请把前两个“哇”短促有力地读,后一个“哇”拉长声音读。请分别用嫉恶如仇的语气和豪情似火的语气读这句话。最后用四个字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跨学科学习利用音乐让学生声情并茂地唱词,借助朗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小说中酣畅淋漓的侠义之情。

2.强调“侠义精神”,引导学生了解其内涵。从《说文解字》中探寻“侠”之初解。然后,介绍“侠”之发展。从先秦两汉到唐朝再到明清,由此引出名著阅读篇目《水浒传》中的侠义精神,即替天行道,主持正义,为民请命彰显侠义精神。思考我们现在的侠义精神是否与书中所表达的一样呢?

(二)授课过程

任务一: 组内展示预学成果“水浒英雄卡”。提示卡片内容可以包含人物简介、绰号由来、武器等,从中挑选出本组最喜欢的人物。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的略读、速读、批注、摘抄等多种阅读方法,通过前置作业制作“英雄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规范阅读,师生共同进行头脑风暴,集思广益。课上完成实用性阅读,交流预学成果。

学生设计制作的“英雄卡”形式各异,但都能根据预学要求体现《水浒传》中英雄的简介、绰号、武器等相关内容。笔者很欣喜地看到还有一些学生能够根据水浒英雄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征设计相关的图片背景,这说明学生的自主阅读在任务的驱动下向更深层次发展。

任务二:以小组为单位评选“英雄卡”中最具侠义精神的人物和事件。课上同组写一个英雄人物,为其写一段颁奖词。具体要求:(1)了解我国“侠”文化的含义及发展历史;(2)看金庸先生如何解读侠义精神;(3)评选书中最具侠义精神的人物和事件,说说理由;(4)了解颁奖词的写法并练习写作;(5)班内展示组选最佳“侠义精神”人物颁奖词。

设计意图:利用归纳法,从“侠”的含义到金庸先生的解读,通过评选活动把学生对《水浒传》侠义精神的不同理解总结到一起,理论阐释和形象解读的焦点都在对侠义精神的理解上,颁奖词的撰写正是对侠义精神的归纳。选出组内优秀作品在班内展示。

任务三:布置课后作业。具体作业内容如下:(1)当今时代赋予了侠义精神新的内涵,可以是临危受命,可以是心怀天下,也可以是奋斗不息的精神等。交流你认为具有侠义精神的代表人物和事件。(钟南山、袁隆平、张桂梅等)

(2)思考我们该如何传承侠义精神,请表达你的想法,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把侠义精神从归纳走向演绎的思维过程,同时也是把古代的侠义精神移植到现代的一个过程。将枯燥的文学性阅读与创意性文本表达相结合,让学生看到经典名著不高高在上,而是要和生活打通。所以,在执教经典名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价值,要在学生的心中点亮一盏明灯,照亮其前行之路。

(三)课堂小结

一部“水浒”,几多传奇。《水浒传》这部小说有我们需要去学习的知识,尤其是书中的侠义精神,永不过时。“路见不平一声吼”是梁山好汉除暴安良的侠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文人墨客为国为民的侠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知识分子挺身赴难的侠义,然而这些都已成为过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板书设计

务求精简,以名著和生活的结合点“侠义精神”为板书的主体内容。

(五)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涉及制作“水浒英雄卡”,撰写颁奖词等。学生的阅读可能只停留于表面单纯罗列情节,对人物和故事缺乏更加精深的思考,不能提炼出情节的共性。教师要结合优秀范例为学生提供阅读支架。借助故事和人物了解当时的社会,把握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面貌。同时,教师可结合现实合理引导学生辩证理解“侠义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六)教学评价设计

在上述任务二中,为《水浒传》英雄撰写颁奖词设计过程性评价量表。评价对象为各小组组员,评价项目为典型人物介绍、抓住典型事迹、评价全面客观三个方面,采用星级评价的方式,优秀为三星,良好为两星,一般为一星。采用组内互评的方式进行组内评价,注明评价人姓名。

在任务三中,设计关于“当今社会如何传承侠义精神”学生作文评改自评互评表。旨在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作文进行要点量化评价,从而深化学生对写作要点的认识。把主题、选材、结构、表达、个性手法五个方面作为评价要点。量表对各要点标准进行具体详细的说明。让学生逐项进行自评和互评打分,每项10分,合计50分。通过自评和互评,学生明确写作的优点和存在问题,为下一步修改和升格做准备。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后,笔者深刻认识到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学生不再是单纯地接受故事内容,而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情节和主题。学生开始质疑一些传统的观点,思考梁山好汉行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种思维的激发是非常宝贵的。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远超预期,他们提出了许多新颖而深刻的见解,让笔者看到了他们的潜力。在学生的讨论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的观点较为片面,缺乏全面考量;有的学生在表达观点时逻辑不够严密。这提醒笔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总之,这次思辨型阅读的教学实践收获颇丰。它不仅让学生对《水浒传》有了更深入地理解,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梓杭.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22.

[2]张娟丽.课标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J].中国教育报,2023-01-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廊坊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写作的类文整合教学实践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20221014】

作者简介:刘菁菁(1986— ),女,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第二中学一级教师,固安县第二中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乐知语文”负责人,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