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谈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
作者: 陈冬梅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群文阅读逐步走进广大师生的视野。群文阅读是把多篇文本组合为一个整体的阅读方式。主要从统整群文议题、设计群文任务、注重群文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让知识从客体走向主体,从内化到外显,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关键词:结构化;高中语文;群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3-0036-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中指出:“明确各个不同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整体设计学习任务,妥善处理各个学习任务群关系,积极进行综合性阅读。”可见,整合学习资源,转变学习方式成为新一轮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重点。同时,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为主线,以学习任务为主导,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使学生走向有思考的阅读。其中,群文阅读以几篇文本为整体,采用综合性阅读方式,拓展阅读的广度、厚度和深度。基于此,本文立足结构化学习的表现,结合群文阅读的特质,提出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统整群文议题,建构知识内在逻辑
群文阅读可以建构整体的认知体系,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议题是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主题。在群文阅读中,议题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目标,具备一定的逻辑架构,具有引导性。
首先,立足学习任务群,选取探究性议题。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自主的建构,目的是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为了达成群文阅读的探究目标,群文阅读教学要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其思维潜力。同时,议题是选取一组师生共同展开讨论的主题或话题。其中,对于知识结构化而言,学习任务群是群文阅读教学的轴心,是议题选择的前提。比如,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理性之声”,围绕“理性”这一核心词,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鉴赏文本,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会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基于此,以联读《阿房宫赋》《六国论》为例,教师以“理性”为核心,以“倾听理性之声,思古辨今以载道”为议题,建构“理性语言——理性思维——理性文化——如何理性倾听”的阅读模式,深入探究两篇史论文的特点。由此,学生紧扣学习目标,围绕上述两篇文本的语言特点,感受史论文“理足气盛”的特质。
其次,立足文本特质,分解群文议题。以探究性议题为中心,有效对其进行分解,构成逻辑结构,奠定结构化学习基础。议题分解需要结合文本特质,从不同角度理清关系。以《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为例,探究“理性发声艺术”,多角度理解“理性”内涵。具体为:(1)理性说理逻辑。梳理出两篇文本的思路,绘制思维导图。(2)理性说理方法:从“谋篇布局”的角度,比较辨析两篇文本说理方法的差异性。(3)理性说理语言:从“遣词造句”的角度,比较体悟两篇文本语言说理的雄辩力。
由此,关联单元内容,借助语法、修辞等隐性知识,整合字、词、句等显性知识,形成学习内容结构框架。在群文阅读中,聚焦探究核心目标,选取阅读议题,建构知识内在逻辑,促成议题向大概念转型,实现知识的整体统合。
二、设计群文任务,构建认知思维结构
阅读是一个逐层进阶的过程。群文阅读需要以认知为基础,比较辨析文本语言、结构等,把握语言文字的表达规律,深化知识的理解,发展思维能力。以任务驱动教与学,整合学习资源,以一篇带多篇,以多篇带一类。
首先,聚焦核心任务,形成结构化认知。群文阅读就是将几个“同性”篇目放在一起进行的探究性学习。核心任务要有一定的“学习量”贯穿群文阅读始终。它既要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又要驱动学生直面挑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基于此,聚焦群文阅读目标,设计核心任务,驱动学生系统学习。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五单元“使命和抱负”为例。本单元选取了《谏逐客书》《与妻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四篇文本,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在特定生活场域下进行表达与交流。因此,教师可以将上述四篇文章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思考自我抱负与担当,设计以下学习任务:
为了迎接新年,学校文学社举办了“叩问心灵,作答时代”主题征文活动,请你以《谏逐客书》《与妻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为素材,撰写征文,向文学社投稿。
其次,细化学习任务,形成思维逐层攀升。群文阅读以多篇文本为载体,以文本解读为路径,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逐级深入。阅读教学理论将学生对文本阅读分为释义、解码、评鉴三个层级。在进行群文阅读时,教师可以以层级性任务为载体,打通文本的逻辑关联,比较辨析异同,实现学习内容的迁移与再创。如《谏逐客书》和《与妻书》,一为上书言事、谏阻逐客的奏疏;一为临终绝笔、直抒心志的家信。两篇课文的文体不同,但都体现了“共情同理”的特点。细化学习任务如下:
任务一:阅读《谏逐客书》和《与妻书》,比较辨析两篇文本在态度、语气、表达方式、语体选择上的差异(以表格形式呈现)。
任务二:结合两篇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比较辨析社会现象、问题和作者的深邃思想。
由此可见,上述任务寻找文本的共性特征,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设计核心任务,进行迁移、转化、归纳、整合,进而发现本质的规律,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化过程。
三、注重群文实践,确保实现教学价值
群文阅读教学是通过结构化的“1+X”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比、对、读、议”等方式,开展自学、共读、共学,最终实现由知识到素养的转化。其中,“实践”结构化可以帮助阅读有序化、理解立体化,实现语文素养化进阶。
首先,创设群文情境,营造阅读“场”。群文阅读避免了碎片化知识的学习,营构整体的阅读思考语境和场域,这个场域可称之为“情境”。群文情境需要具有统摄性、真实性,扩大学生的视域和格局,促进其思维生长。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登山记》和《赤壁赋》为例。两篇文本都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名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景和情的关系,体悟作者别样的情致。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可创设以下群文阅读实践情境:
“1007爱旅游”栏目以介绍各大旅行社提供的出游线路和景区提供的资料为主,让你开着收音机听着广播就能感受世界的美!请你以苏轼的《赤壁赋》和姚鼐的《登泰山记》为素材,撰写广播脚本。
其次,设计阅读活动,形成实践“场”。群文阅读典型特征就是对一组文本有着清晰的整体认知。群文阅读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运用中综合分析、前后比较、归类统整,最终挖掘各文本最大限度的张力。以上述撰写广播脚本为例,教师可设计以下实践活动:
(1)选择别样的风景,旅游推荐稿(别样的时间、别样的路线、别样的路况)。(2)观别样风景,听美文朗诵,撰写朗读脚本。(3)识别样风景,探人生之道,撰写人物短评。
上述活动将听、说、读、写融合在一起,有效从文本阅读转向阅读创造,实现了学习内容的迁移与再创。可见,实践活动有效搭建了阅读平台,探索阅读的有效路径,将阅读从知识传输走向能力运用,保证了阅读成果的生成。
总而言之,群文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运用“统整议题,贯通阅读整体”“任务驱动,建构阅读逻辑”“实践活动,实现阅读价值”的策略实现互相促进,有机渗透文本学习要素,进而实现知识和思维的迁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8.
[2]刘腾琳,童文昭.基于单元知识结构化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语文建设,2024(9):29-33.
[3]童文昭,王后雄.指向知识结构化的循证实践:意义、向度与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4(4):66-72.
[4]段增勇.群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三大保障[J].中学语文教学,2021(1):11-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市级规划课题“基于高中语文教材的群文拓展阅读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GH2020125】
作者简介:陈冬梅(1982— ),女,江苏省海安市实验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