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索
作者: 王培坤摘要: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读懂文言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但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有效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人格和身心发展规律,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为重点,主要从“通过创设情境,增进学生情感体验”“通过引导质疑,锻炼学生思维品质”“通过大单元对比,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不断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有效教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3-0038-03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中,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和语言艺术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传承文化精髓和锻炼学生语言能力的双重使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也强调了对古代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这些都意味着对文言文教学的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文言文教学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有效性差的问题依然存在。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经历了“寻求‘教学规模’的有效教学”“建构‘教学模式’的有效教学”“走向‘教学设计’的有效教学”三个阶段后日渐成熟,在教学设计方面强调科学地组织、高效利用时间和多种方法激励学生的作用。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结合有效教学理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情境,增进情感体验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是基于已有经验的主动加工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学习新知识。倡导学习应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生动的场景,降低理解难度的同时丰富人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一直是有争议的,争议点主要在于借助多媒体的声音、图画所构建的具体场景固然鲜明生动,但同时消解了学生的主观想象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只是一种工具,效果好坏主要看如何使用,而不能因为使用不当就否定工具本身的价值。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开发和选择优质的多媒体资源,并严格遵循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策略,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比如,陶渊明的经典作品大多描写的是怡然自得、超脱世俗的田园风光。而这种风景对于久居城市的学生来说,并不太容易产生合理的想象,也无法准确体会其表达的田园之乐。教师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和学生一起在陶渊明的带领下感受田园之乐带来的情趣。当学生的有限的生活体验不太容易和文学作品中的情景产生共鸣的时候,就是多媒体技术可以大显身手的时候。我们不能因为多媒体技术可能存在的问题而无视它在情境创设方面所具有的巨大优势。
(二)借助想象和语言描摹创设情境
想象是一种调动已有的经验储备并和当下的文本内容实现对接的巧妙方式。在人的头脑中创设出来的情境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对于相同的文字,学生因为生活体验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想象,此时通过语言描摹,引导学生把各自想象的场景进行分享,那么情境的创设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和完整。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预先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合适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作品中的场景描摹出来。这种情境创设不仅适用于景物描写方面,对于价值观的理解也可以巧妙经营。
比如,在《师说》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摹在学生的内心设置庄重严肃的氛围。当内在的体验情感变得真实丰富,那么学生对作品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价值观一定会产生更深刻的体会。
(三)创设情景和诵读相结合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必要手段,诵读也可以和情境创设相结合。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把握文言文语言风格、艺术特色的主要途径,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逐步增强自身的语感,消除与古代语言文字之间的隔膜,还能关注文言文的形式、节奏和韵律美,进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诵读的形式可以多样,而通过变换诵读内容,体味语言变化之后的效果反差也能起到很好地促进理解的作用。
对于经典篇目《师说》一文的教学,有些看似简单的句子,通过个别词语的变换有助于学生理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理解起来并没有太大难度,如果教师把这一句中的虚词“而”去掉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读起来会有什么不同呢?表面上是缓急的变化,内在则是表达情感的区别。“而”字的加入舒缓了语气,让情感不再急促,强调的是为孩子择师的慎重。如果去掉“而”以后这种情感就不再强烈,会变得索然无味,也就无法和下文自身不从师的做法构成强烈的对比。而“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一句中的虚词“也”“矣”,有和没有效果也截然不同。通过对比诵读学生可以体会到,虚词的加入更能表露作者的无奈与惋惜之情。
二、引导质疑,锻炼思维品质
锻炼思维品质,发展思辨能力,既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也是文言文学习的目的。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构建和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既可以进行语言训练,又可以进行思维训练。
(一)教师引导质疑
很多时候,语文课堂就是由一系列问题支撑的,而教师问学生答授课模式的有效性前提是问题具有价值。质疑实际上是一种合理的反思性思维,其目的在于引导教师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拓展思维的广度,于常态中发现不平常,于无疑处存疑。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质疑时,问题设计的准确性和层次性,是对教师极大的考验。《赤壁赋》一文寄托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理解的难点。张玉新老师在执教《赤壁赋》一文时,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作为问题的发起点。首先,提示学生思考在“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之前,苏轼的情绪是怎样的。引导学生通过对“倚”和“和”的推敲,理解苏轼“扣舷而歌之”中的悲情。进而提出问题:“苏轼的情绪是被这景物牵引的,还是被箫声牵引的?他是听了人家的箫声才‘愀然’的吗?”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客”也是苏轼的化身。客人之悲正是苏轼“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的艺术表达。接下来问题的设计更具分量:“客人后面的解说是加重了苏子的‘愀然’,还是减轻了苏子的‘愀然’呢?”这样由浅入深,逐层发问,由句而章,前后关联,逐渐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愀然”情绪一直都有。前文的举酒歌咏、飘飘欲仙之乐只不过是含而不露的、借喜排忧的高妙写作手法罢了。接着,借助赋特有的主客问答形式,在后文完成情感突围。最后,品悟苏轼是在巧妙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这样的引导具有较大的思想容量,立足文本的同时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突破细节,以宏大的视野解构全文。难能可贵的是,这一过程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深入解读文言文的思维方法。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教师引导质疑,发展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随着教师的步步引导,学生逐渐释放出敢于质疑的信心。虽然一开始学生的质疑并不一定都有价值,但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是探究、思辨思维的养成,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于漪老师曾说:“学生独立阅读把问号装进脑子里,是思维积极的表现,大大有助于阅读的深入。”
比如,在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时,就有学生问:“为什么辛弃疾的作品中多用典故?尤其是这篇作品的典故又为何多用历代帝王的故事?”在《苏武传》的学习中,有学生问:“为什么苏武之前‘引佩刀自刺’求死,后来却‘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以求生?”这些问题都极具探索的价值。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已经说明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科学家爱因斯坦强调:“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文言文有效教学中的质疑探究,在最开始往往量小、力微、收效慢,教师和学生都普遍存在畏难心理,而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教师应有培养学生思辨思维的担当。这种训练不仅增强了所学文本的有效性,更大的意义在于对学生思维能力品质的培养。如此一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支架和桥梁。
三、善用对比,提高教学实效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大单元教学的加强。大单元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通过对比,找到不同篇目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入地思考和学习。实践证明,以对比为基本手段的单元整合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对比分析人物特征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第一单元的核心任务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强调思辨思维,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论证、判断的思维能力。这一单元编选了五篇文言文课文,文中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教师可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两篇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分析,在矛盾冲突中使学生形成对人物形象更全面、更丰富、更立体的认知。
首先,教师通过事例找出两篇文章中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人物。比如,同为领袖的刘邦、项羽和郑文公,同为谋士的张良、范增与烛之武,同为内奸的曹无伤和项伯等。然后,教师通过列表的方式,对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如对比项羽、刘邦和郑文公的用人态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可以从对待部将、对待内奸和对待谋士的不同角度,先提炼原文的相关语句,而后概括其特点。通过阅读文本并完成表格填写,可以使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对人物形象特征形成深刻清晰的认识。
(二)对比分析语言艺术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有两篇尤其值得对语言进行比较鉴赏的篇目《谏逐客书》和《与妻书》。这两篇文章因为写作的时间和对象不同,写作的目的不同,因而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教师可以从修辞特点、句式特点、表达方式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比赏析语言风格。
在活动设计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谏逐客书》中最有说服力的语段,先朗读赏析,然后分析其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这样学生就能关注到文中对偶句、排比句和散句的交错运用,体会到正是这些写作手法的运用使文章酣畅淋漓,富有气势,具有了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同样,在《与妻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找出最能打动人的语段,在朗读赏析的基础上,体会文章句式的灵活多变,以及文中对偶、排比、反问等不同的修辞手法,从而说明正是这些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林觉民对妻子哀婉伤感的情感和正气浩然的爱国之情。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对比的表格,通过对比两篇文章“写信人”“收信人”“两者关系”“写作目的”“语言风格”等要素的不同,完成对两篇文章语言艺术的对比赏析。这样气势浑厚、潇洒奔放、雄辩滔滔的《谏逐客书》和情意缠绵、伤感动人、荡气回肠的《与妻书》的不同风格,就会给学生留下直观深刻的印象。
(三)对比学习论证方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第八单元包括四篇论述类的文言文《谏太宗十思书》《答司马建议书》《阿房宫赋》和《六国论》。这四篇课文是帮助学生学习不同论证方法的绝佳素材。
开始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回忆之前学过的《劝学》《师说》《孟子三章》中不同的论证方法,找到相应的句子,明确不同论证方法的特点。比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是比喻论证;“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是举例论证;“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是对比论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填写,分别找出上述四篇文章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论证方法和论证目的的不同之处,进而体会不同的论证方法所呈现出的不同论证效果。这里还可以通过对比去掉运用论证方法的相关文段,来加深对论证效果的认识。
这种对比学习有相当的难度,部分学生有时候也会觉得比较枯燥。教师可以考虑设计一些趣味性活动,让学生承担不同篇目中的某个角色,增加学生主体的参与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文言文教学是“永远在路上的”探索过程。如何运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值得每一位教师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瑞雪.项目学习法在高中文言文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高考,2024(17):88-90.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7-19.
[3]杨小津.借助多媒体技术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留学,2024(16):34-35.
[4]王成金.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以《赤壁赋》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7):53-55.
[5]石礼莎.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文言文教学:潘庆玉《桃花源记》课例述评[J].西藏教育,2021(8):30-33.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2024年度一般课题“西藏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XZEDGP240052】
作者简介:王培坤(1977— ),男,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高级教师,2022年8月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齐鲁高级中学参与教育援藏工作,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