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 潘得全

摘要: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展开审美教育,有助于深入挖掘诗歌中的审美要素、创新诗歌教学的形式。以诗歌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素材和载体,能够凸显诗歌的独特之处、培养高中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以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例,探索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策略,为学生搭建多功能审美支架,引导学生关注和赏析诗歌中的审美元素,以期增强学生审美意识、提升学生审美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审美教育;《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专栏中的一首经典诗作。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现收录于《全唐诗》。这首诗沿用了乐府旧题,用笔清丽,展现了一幅幅浪漫缥缈、似梦似幻的画面,抒发了一种浓郁的离愁别绪,表现了极富哲理的人生慨叹。本文以《春江花月夜》教学为例,从反复吟诵、品味意象和辨析矛盾三个角度,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策略进行探索和分析,以期提升高中生的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

一、反复吟诵,感知虚实之美

诗歌是一种韵律丰富且自由的文体。在诗歌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深入感知和领会诗歌的美,教师就必须将吟诵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吟咏和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诗歌,进而感知诗歌中蕴含的音韵美、文辞美、意境美。《春江花月夜》整首诗共有三十六句、相隔四句一换韵,这样的用韵方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与和谐性。通过反复吟诵,可以让学生领会《春江花月夜》的韵律特征、感知整首诗蕴含的虚实之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诗题,其中包含了五个并列的意象,即“春”“江”“花”“月”“夜”。其中,“春”和“夜”两个意象代指时间,而“江”“花”和“月”则代指空间。可是,诗歌的题目并不是“时间+空间”的单一叠加形式,而是首尾交相呼应的形式,并以这种形式描摹了春夜中似梦似幻的美景。针对此种特征,在指导学生吟诵诗歌时,教师应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感悟的机会,让学生仔细地揣摩诗歌中的时空要素,引导他们关注和分析诗题的特点,并探寻有效的诵读方法。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尝试,便可以将“点顿式诵读法”作为《春江花月夜》的吟诵方法。

在学生开始吟诵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读诗歌,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基于此,学生即可开启点顿式吟诵活动,合理调节停顿的时间,拉长字与字、词与词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变一秒为三秒。比如,若按照“定语+中心语”的组合方式分析诗题,那么学生在吟诵诗题时,就要按照“春江/花月/夜”的结构形式寻找停顿点,将“春江”“花月”视为两个组合意象。其中,“春江”为实写,代指春天的江水,而“花月”则为虚写,指的是叙说情爱的地方。待确定停顿点和虚实写法之后,学生在诵读时,可在“春江”和“花月”两个词中间做停顿,并适当地将“夜”的读音拉长,进而展现出春江涌动、情意绵绵的美好场景,体会诗歌虚实结合之美。

二、品味意象,体会超脱之美

意象是组成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要素。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大多会将思想情感、人生理想等融入意象之中,赋予意象深刻的内涵。《春江花月夜》一诗以“月”为核心意象,构造了一种朦胧、超脱的意境,展现了一幅幅极具审美意味的图画。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教师要以“月”为核心,带领学生挖掘和品味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以意象为切入点,体会整首诗歌的超脱之美。

纵观整首诗,“月”这一意象的呈现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月”是大自然中的客观物象。从诗歌的内容看,“月”与春夜中的潮水一同缓缓升起,淡淡的月光和微微晃动的水光交相呼应。诗人极目远眺,望着江水上一片温柔的月光,感受到大自然特有的意境。此时的“月”,是大自然中的客观物象。诗人通过写“月”,创造了一种世间万物交相呼应的圆融美感。第二,“月”是跨越时空的哲学意象。除了客观物象之外,“月”也具备深厚的哲学意蕴。在创作此诗时,诗人张若虚处于人生中的迷茫期,作者在观赏春夜的月景时,将自身的愁苦、思虑和迷惘统统映射到“月”这一意象上,进而展现了他对宇宙的遐想及对时空的思考,并在遐想和思考后发出了“年年望相似”的感慨,抒发了对“明月永存”的期盼。经过深入分析学生可以发现,诗人赋予了“月”哲学的意味,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大我”境界,给人一种跨越现实的超脱之美。第三,“月”是具有个人情感的世俗意象。自“白云一片去悠悠”后,“月”便沾染上了世俗的气息。在张若虚的笔下,一个思妇孤独地坐在高楼上,她步履缓慢、徘徊犹豫,遥望着远处。而远处的游子,在月光普照下的大地,也在思念有情人。诗人通过写“月”,营造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意境。在阅读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融入到诗歌的角色中,引导学生直观体会诗歌所寄托的情感与理想。第四,“月”是具有普适价值的意象。在诗歌的后半段,诗人不再拘泥于个人的情绪之中,诗人推己及人,展开了大胆的联想与想象,将自己的悲伤与哀愁推及到天下有情人的身上,形成了一种具有普适价值的同理心。通过对“月”的解读和分析,学生能够感受到张若虚个人的真实情感,能够体会到天下有情人对团圆的热切期盼。

由上可知,《春江花月夜》的核心意象为“月”,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基于审美教育的需求,将教学焦点集中在“月”这一意象上,带领学生分析“月”的象征意义和深刻内涵。在此过程中,从自然物象、哲学意象、世俗意味和普适价值四个角度,引导学生解读“月”的实际含义,帮助学生还原了诗歌的意境。在意境的熏陶和感染下,学生体会诗歌的超脱之美,明确了诗歌中蕴藏的深刻思想和情感内涵。与此同时,学生也进一步深入地领会了诗歌的审美意蕴,并能从审美鉴赏的角度入手分析和解读诗歌。

三、辨析矛盾,探究情感之美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矛盾是引领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在文学领域,一些作者为了塑造极具反差意味的形象、营造奇特的审美意境,有时也会设置或者制作一些矛盾,这些矛盾便是学生赏析和解读的重点。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诗歌中的矛盾,让学生透过诗歌中的矛盾探究情感之美,获得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如此便可在诗歌教学中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在《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诗歌中的矛盾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指导学生提取和辨析矛盾,从而在冲突和矛盾中深入探究诗歌的情感美。

(一)基于明与暗的矛盾,探究情感之美

色调的对比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矛盾之一。在《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黑暗深沉的夜晚、一眼望不到头的江水,这些都给人一种压抑、迷茫、惆怅之感,让人不自觉地沉溺在黑黢黢的夜晚中。而在黑暗的色调中,诗人又融入了“花”“月”两个明亮、温暖的意象,创造出一种明与暗相互交织的矛盾美。通过解读和分析这种矛盾美,学生即可增强思辨意识。在赏析明与暗的矛盾时,教师可采用跨学科教学方式,让学生迁移和运用美术学科的知识,还原整首诗的画面和色彩,由此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矛盾,以及走向物我合一境界的整个过程。

(二)基于远与近的矛盾,探究情感之美

此外,远与近、大与小、长与短等相对的概念,也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矛盾。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在前四句中,诗人描绘了一个“潮水与明月共生”的画面,创造了一幅意境宏远、辽阔的图景。而随着潮水、月光越来越近,诗人的视角也发生了由远及近的变化。诗人突然发现了近在咫尺的潮水,这种远近交融的写法,增强了诗歌画面的层次感,体现了诗人在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转变。除了明暗、远近这两对矛盾之外,教师也可以从虚实、巨细等角度,指导学生提取和解析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诗歌的情感美和哲理美。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以培养学生鉴赏技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为主要目标,设计并实施审美教育活动,凸显了古代诗歌的审美特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围绕《春江花月夜》的语言、意象、意境以及情感等要素,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寻找审美元素,并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通过此种方式,学生能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思想,也体会了诗歌的审美特征。如此,学生在诗歌阅读和赏析中,便可以掌握鉴赏技巧、提升审美能力,从而认识到《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银珠.在诗歌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几种方法——以《春江花月夜》为例[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22(12).

[2]梁建洲.论高中语文诗歌诵读教学的审美内涵——以《春江花月夜》为例[J].语文天地,2022(7).

[3]孙智勇.绚烂如画,情怀入诗——品读《春江花月夜》[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4).

作者简介:潘得全(1973— ),男,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五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