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理念下语文练习设计研究

作者: 张爱丽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生活化”理念设计语文练习,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生活化”语文练习包含多种形式:自主式练习能帮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专题式练习能引导学生参与动手实践,整合式练习能促进学生学科融合,应用式练习能引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参与式练习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文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活化”;语文练习

“生活化”是一种教学方式,指的是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现象,通过实地调查、实验探究来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愉快地利用现实生活及生活实践去发现、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生活化”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将生活和教学的方式、过程、环境、资源、体系、课程等全面融合在一起,设计有效训练,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读写综合能力。有效训练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合理的内容,使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微写作训练,在一定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写作任务,提高写作水平,获得自身的发展。

一、自主式,发展创新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倾听和分享、沟通和协作,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主题,组织学生参与具有创造性、体验性、探究性的练习,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学习《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等经典的诗歌作品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诗歌创作活动。该练习分三个小项目:项目一,学生要阅读课内外的经典诗歌作品,看看其在主题、内容、结构、语言上具有什么特点,然后总结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项目二,学生要基于经典诗歌,仿写其中的片段,初步掌握诗歌的创作方法。学生还可以互动讨论,说说自己的创作体验以及创新的想法。项目三,学生根据探讨所得,围绕生活主题,展开创新写作活动,并组织诗词交流会,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例如,有一名学生总结认为诗歌的特点是结构整齐、语言生动,一般会运用各种意象含蓄地表现情感。在创新写作中,他认为应该在语言风格上有所创新,将生活性强、富有口语化的词句融入诗歌。还有一名学生在诗歌的结构上有所创新,认为可以将散文的句型融入诗歌,体现新意。

通过自主式练习,学生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而且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能主动思考,将创新想法融入练习之中,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二、专题式,引导动手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围绕生活实践主题,设计专题式练习。此时可以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挖掘生活素材,解决生活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如学习《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后,教师可以设计专题式练习“戏剧创编和表演”,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该专题分三个小项目:项目一为“对比中西戏剧”。学生要结合课文,对比中西方的戏剧,从风格、内容、语言等方面入手,整理表格,对比不同点。如有一名学生在整理表格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西方戏剧偏重写实,中国戏剧偏重审美。项目二为“挖掘生活材料,创编戏剧剧本”。学生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寻找生活中看似普通,但是实则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将其改编成戏剧剧本。项目三为“演绎生活场景,体会戏剧特点”。学生要表演自编的剧本,并再次体验中西方戏剧的不同之处。有一组学生围绕同学生日会的故事,创编了剧本,展现了生日会上有些人相互攀比的现象,用夸张的剧情展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起到了批判现实的作用,体现了戏剧作品的社会价值。

当前的语文教学紧跟高考的动向,平时的教学有时呈现出“死教、死学、死考、死练”的现象,这样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故此,教师要通过专题式练习,构筑现实生活情境,打通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实现二者的融通。

三、整合式,实现学科融合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教师可采用学科融合的方式,设计整合式练习,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语文、音乐、美术、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学习《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经典散文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习惯,整合音乐、美术等课程,设计整合式练习。该练习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入到美的情境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荷塘月色》《秋意浓》等歌曲,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境,说说和课文的意境是否相符。学生还可以上网寻找能体现散文意境的书画作品,共同欣赏。第二部分,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在生活中看到了哪些美景,美景的特点是什么,试着用音乐或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第三部分,学生根据交流的生活感悟,融合文字创作技巧,展开写景类散文的创作。如有一名学生很喜欢冬天,在听了《踏雪寻梅》后,感受到轻松愉快的冬日郊游氛围。他想起了和同伴一起打雪仗、滑雪的经历,于是创作了散文,展现了冰雪覆盖下纯洁唯美的世界,同时也展现了与同伴玩耍时的愉快心情。

在融合课堂中,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同时,学生也认识到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可以辅助自己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

四、应用式,解决具体问题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途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遇到种种问题,教师可以挖掘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问题,设计应用式练习,组织学生各展所长,解决具体问题。

学习《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些经典的演讲作品时,教师可以设计应用式练习,围绕学校生活的片段,让学生创作演讲稿。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一:如果学校举办运动会,但是班里同学都不愿意参加。你能否写一篇演讲稿,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让他们都积极主动地参加运动会。问题二:你认为要如何才能写好演讲稿,让语言变得更有感染力。请结合课内外的经典演讲稿自主分析,认真探讨。问题三:如何将总结出的演讲稿写作要点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写好演讲稿,解决具体问题。如有一名学生认为演讲稿的语言要有一定的号召力,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说说锻炼身体对人的重要性。他将这种想法写进了演讲稿中,在运动会上诵读,解决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在应用式练习中,教师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融入各种生活情境之中,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学习空间。

五、参与式,了解社会文化

新课标中特别提到,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教师可着眼于当下社会文化生活形式,划定学生身处其中的、动态变化着的文化生活版图,组织实践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塑造文化品格,体验鲜活文化,提升参与热情。

在学生参与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其阅读《乡土中国》一书,并设计参与式练习——“家乡文化生活”。该练习分三个环节展开,包括:“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参与家乡文化建设”这几个部分。在完成调查练习的时候,学生要融入社会生活,参与端午划龙舟、春节贴春联等社会文化活动,并记录下自己参加活动的切身感受。此外,还要记录其他参与者的内心想法,并收集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各种信息。在完成调查后,学生要整理归纳,优化记录结果。可以采用列表格、制作PPT等方式整理信息。最后,学生要撰写方案,说一下在学校要如何安排实践活动,怎样能让青年人了解传统文化,并且乐于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有一名学生在报告中写了可以组织校园包粽子大赛,在传承节日文化的基础上也掌握更多的生活技巧。

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当代文化参与的能力。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交流等方法,能挖掘更多的社会文化内容。同时,在完成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提升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高中语文读写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生活化”理论,设计有效的练习活动,让学生挖掘生活元素,收集生活素材,解决生活问题,提升生活能力。进而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效融通,促进阅读和写作的相互结合,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唐浩然.高中语文“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探索——以“家乡文化生活”单元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22(5).

作者简介:张爱丽(1977— ),女,江苏省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