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智慧课堂提升学生语用能力

作者: 肖仁宗

摘要:在借助智慧课堂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升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建构支架、点拨指导。通过分析整理典型的活动案例,建构有效的鉴赏样式,让学生有章可循、有章可依,进而形成专题鉴赏,是实现在运用中建构语言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智慧课堂;“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提升

一、借助智慧课堂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必要性

王宁教授说:“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带动其他三项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第一要义。”“运用才是建构的重要途径,建构和运用是相辅相成的。”温儒敏先生强调“以一带三”,其中的“一”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充分利用智慧课堂的优势来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能力,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探究的话题。本文拟以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边城(节选)》教学为例,借助智慧课堂,从“语言建构与运用”角度深入学习这篇经典文本,探析经典之美。

二、借助智慧课堂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路径

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在“互联网+”的教育背景下,充分运用智慧课堂的信息教育手段,可以为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升插上快速起飞的翅膀。具体可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利用学生端(平板电脑),发布预习作业。小说共21章,教学前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通读。阅读的具体要求是:1.勾画出环境、对话、习俗、心理等描写语段;2.选择鉴赏任务,勾画出语段中有特色的词句;3.鉴赏与交流,让学生点评相关语句或语段,明晰语言特色及蕴含的审美心理;4.依据选择的任务,自愿组合,研讨归纳小结,并上传阅读成果进行交流。

其次,利用教学终端,教师参与其中。课前教师给学生阅读提供学习支架,便于学生有目的地学习与思考;利用平台对每个小组的阅读与思考,及时点拨,帮助学生建构支架,改变碎片式阅读方式,形成有逻辑的思维品鉴。

第三,课外活动时间,利用班级教学白板,观赏电影《边城》(凌子枫导演)。小说中人物性格、情节描述、环境特质、细节刻画等因素在电影中都得到了视觉上的呈现,将文学作品的文字表述和电影中的画面进行横向比较,让学生通过写作来比较、说明两者的异同,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

以下是根据各小组活动案例进行梳理整合的学习记录。

(一)环境描写活动案例

《边城》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如同一幅幅精美的淡墨山水画点缀在小说的河流之中,顺乎自然、浑然天成,又如白鹭立在牛背上,温馨可人,情趣盎然。环境描写组的学生经过选择、勾画,推荐了部分片段,并且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进行点评、鉴赏、交流。例如,小说中的这段文字:

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师生共同建构赏析支架:描写对象——对象特色(如何描写)——对象之间的融合、情感底蕴——鉴赏表达等。

学生经过表达交流并最终形成文字表述。如下所示: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就是一幅山水与人文结合的美丽卷轴。就本段而言,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潜入文字,细品意境,心中熨帖,每个毛孔都舒畅,如饮一杯清茗,滋润心田。先生抓住了典型的对象——水、山、山居。写水,抓住水的“清澈”,以“小小的”“有花纹”石子为衬托,这里用“石子”看得明明白白,突出水的清澈;石子的“花纹”看得明明白白,就更进一步了。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如“浮在空气里”,这更为奇绝,较上写水之清澈又翻了一个台阶。三处衬托,越衬水越清,越清心越明,令人赞叹不已。写山,不是壮其高,而是抓住了“翠绿”,逼人眼目,山水相依,可谓“青山绿水饶诗景”。

这段赏析,文笔流畅,层次清晰,情感汩汩而出。学生在鉴赏表达中积累语词,培养语感,促进了学生思维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二)对话语言活动案例

小说的语言除了有鲜明的个性之外,最令人齿颊留香的是其暗示性。通过语言的双关、联想、象征等,传递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遐思迩想,咀嚼生津。语言对话组的学生筛选勾出了一些精彩句段,圈点批注,并作简要赏析。在阅读中积累了语词,丰富了语言,在点评中提升了语言的运用能力,这正是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新高考的评价要求。请看下则活动案例:

回家时,祖父抱了那只白鸭子同别的东西,翠翠打火把引路。两人沿城墙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怏怏的走去了。

“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

“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

……

“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师生共同建构赏析支架:对话——言外之意——人物情感。

学生表达交流的语言举例如下:

祖父话中有三好:顺顺好、大老好、一家人好。情窦初开的翠翠没有见到二老而失落,但心里惦记着二老,用了个反问句反驳,“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女孩的矜持与娇羞,自然不会开口提到二老,但心中牵挂想念着二老,爷爷偏偏没有提及,反问之中自然带有一丝恼色。“鸭子会走脱的!”爷爷确实担心到手的大白鸭走脱,那就太可惜了。翠翠说“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语气强烈的双重否定句,强调自己不稀罕,鸭子并没有招惹翠翠,关键是鸭子是大老捉的,此鸭非彼鸭,委婉表达对大老的不稀罕,而她稀罕的是二老。两年前薄暮黄昏的河边,似乎正是一只鸭子牵引才有了翠翠与二老的初相识,翠翠的一池春水也只能是二老的那只鸭子可以嬉戏,爷爷所说的大老和鸭子,弄得翠翠一池萍碎,岂能不嗔怒。翠翠何所思?“所思在远道”。错位之美,脱口而出青浪滩,看似无厘头,其实二老正在青浪滩哦。爷爷由高兴而忧愁,翠翠由失落而嗔怒,通过语言的暗示性,巧妙揭示了翠翠的情感变化,暗示了翠翠心中有了他。

汪曾祺曾说,语言的美,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的信息。这段赏析魅力在于曝光特定情境下的暗示美:“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有缺位之美,少了二老不完美;鸭子,物象的联想,此鸭非彼鸭,大老非二老;青浪滩,地点的联想,二老在水一方。翠翠的心思犹如罩着一层青纱,透过青纱隐约可见。二老看破不点破,撩人心弦。学生借助对暗示性语言的品鉴,通过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揭示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语言意境,探秘翠翠的内心世界,提升了审美意识,提高了想象能力。

(三)生活场景活动案例

沈从文对家乡的爱,不仅表现在“不悖乎人性”的人物刻画,高妙之处还在于描写家乡的风物民俗上。这些场景像一张张精美的帷幄,人物的喜怒哀乐有了厚实的沃土,借此可以更好探究人物的情感渊源。例如,下列活动案例:

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皆为这事情十分兴奋。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绑着的大筒烟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的流泻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人人把颈脖缩着,又怕又欢喜。玩灯的兵士,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

师生共同建构赏析支架:描写对象——描写顺序——描写特色——情景相生。

表达交流的例证如下:

这是边城正月十五夜晚军民同乐的场景,场景描写分为两节;锣鼓喧天,在锣鼓的节奏中,小鞭炮如落雨而下;然后是大筒烟火,声音如雷如虎,山呼海啸,又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两个比喻形象生动,从视觉和听觉两个维度极力渲染,尤其是细节描写让人身临其境,穿越时空,心生向往。引信“咝咝的”,似乎就在耳畔回响,火花“流泻”,漫天花雨,光芒耀眼。鞭炮、烟花、百姓、士兵;兴奋、激动、紧张、高兴,融为欢乐的缤纷河流。最朴实而美妙的点睛之笔是“光赤着个上身”:一妙,正月十五天气严寒,赤膊上身,显示勇;二妙,鞭炮如雨、烟花如满天花雨,不避不让,显示勇;三妙是“人人把颈脖缩着”,士兵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毫不在意。层层铺写,笔触细腻,处处动心,彰显士兵的勇敢,百姓的痴迷,此景只应湘西有。淳朴与剽悍齐飞,人性与自然一色,写出了边城元宵夜火树银花、别具一格,湘西的民俗令人神往,足见先生对家乡的一往情深。

学生在鉴赏支架的帮助之下,扣住两个节点,锚定中心人物,诠释了“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方式”。借助学生端进行点评交流和表达,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与交流能力,厚植人文情怀。

三、借助智慧课堂建构赏析支架的意义

“遵路识斯真”,教师的作用是建构支架、点拨指导,帮助学生构建起符合逻辑的鉴赏支架:首先明确鉴赏对象,理清文段思路;其次勾画特色词句,明确鉴赏重点;再次明确鉴赏手法,挖掘词句内涵;最后梳理鉴赏思路,完成鉴赏表达。学生在学生端进行勾画圈点、梳理整合,查阅资料适当补充,“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完成文案,在教学终端进行展示、推荐,在推荐交流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端进行课堂及时互动、点评、补充等,完成文案修改,再选派代表进行鉴赏表达,在运用中建构语言,从而真正实现“以一带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宁.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J].语文学习,2018(1).

[2]汪曾祺.又读《边城》[J].读书,1993(1).

[3]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J].人民教育,1962(6).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级规划课题“智慧学校环境下培养高中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AH2020133】

作者简介:肖仁宗(1968— ),男,安徽省当涂一中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