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言语实践的情境任务设计
作者: 范井轩摘要:“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旨在言语实践中让学生积累和习得语言知识,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其中,“情境”是言语实践的重要载体,协调推进“教——考——评”的有效手段。因此,以提升语文素养为宗旨,创设语用情境、文本情境以及生活情境,落实言语实践活动任务,真正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关键词:言语实践;情境;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情境是提升言语表达品质的关键。”其中,“情境”一词出现30多处,充分强调了言语实践需要在恰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习得语言知识,积累言语经验,促进言语发展。同时,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按人文主题分设单元,以情境任务为主线,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基于此,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任务,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学习过程,是真正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手段。
一、创设语用情境,让言语实践任务“有效”
“语用情境”是以语言运用为基础的学习和活动的文化场域(心理场域)。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积极创设“语用情境”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立足语言知识,创设语用情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指出:“创设典型的情境,有效落实基础性知识考查。”语文学科知识和能力是以解决情境任务为主要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语言知识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引导学生注重情境分析,提高语言和思维素养。比如,在学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时,教师需要对应“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创设语用情境,真正让学习任务有效落实。以“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专题学习为例,笔者借助项目化学习,创设驱动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会在有效的语境中认知、辨别、使用语言。创设情景如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语言涌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席卷而来的网络语言也存在许多逻辑谬误。为了让语言表达更加严谨而科学,各个网站纷纷出现了“网管员”。现在网易网站开展了有关网管员的“逻辑手册”编写活动,特邀请你参加,你将如何制作手册呢?
该学习情境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运用,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在项目进行中,笔者还调动多方资源,提供学习支架,以助力学生解决项目活动的难点。比如,在制作手册中,笔者从手册主题、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任务细化。具体为:(1)主题确定。分小组确定主题,撰写含有“逻辑”字眼的主题语。(2)内容确定。学习逻辑知识(内涵与外延,核心概念与子概念,简单判断与复合判断),搜集相关逻辑故事并且从“逻辑”角度分析内容。(3)成果呈现。归纳逻辑谬误要诀,视频呈现“逻辑手册”成果。
其次,立足知识迁移,创设语用情境。新课标视角下的语文教学注重任务化、活动化,旨在让学生将“死记硬背”转化“灵活运用”。在情境任务创设中注重知识勾连,真正从“学知识”到“用知识”。比如,学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写作任务为“学写文学短评”。这是在完成本单元古诗词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要求。这就需要学生比较辨析文本之间的差异,搭建诗词鉴赏与评论之间的桥梁,做到评论话题“精”而“微”、评论“深”而“透”。
二、创设文本情境,让言语实践任务“有境”
首先,立足单篇文本特质,创设认知情境。经典文本会呈现出不同的文本样式,散发出独特的气质。正所谓“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也就是说经典文本必然文理并茂,文体和语体相得益彰。情境任务需要关注单篇文体、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质,做到依体而设。比如,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革命文化”主题单元,选取了《中国人民站起来》《长征胜利万岁》《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四篇文本,文体不一,语体有别。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单篇文本特质,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学会选取不同文体进行不同的语体表达。具体情境如下:
为了迎接国庆节,学校文学社举办了《革命英雄纪念册》编辑展示活动。请你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的四篇文本为素材,选用演讲稿、回忆录、消息、通讯四种文体中的一种,撰写相关文章,积极推荐给校文学社编辑部,表达自己对英雄的敬仰。
围绕该情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梳理教材四篇文本的主要内容、文体特征、语体类别,探究影响语言风格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以对比阅读、词句欣赏等方式,鉴赏四篇实用文语体表达上情与理兼备的特质,学会模仿文本语言进行仿写。比如,《大战中的插曲》与《长征胜利万岁》两篇文本都属于回忆录,教师可以从“句式用词”“材料组织”两方面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因言探旨、缘言品析。具体为:(1)叙事方式。采用第一人称,多以短句、散句为主。(2)用词亲切。语言浅白,《大战中的插曲》以长者身份叙述往事,多用口语,情感真挚。《长征胜利万岁》还多用“啪”“啊”等拟声词,增强叙述的现场感。(3)材料组织多以事件和空间为序,再现了故事的经过,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可见,聚焦语篇特质,注重文本语言功能,创设有语境的文本情境是积极有效探究作品深意的重要锁钥。
其次,立足语篇语境,创设体验情境。语篇除了关注语体和文体之外,还需要关注话语使用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其中,历史文化语境是语篇构成的关键要素,也是唤起读者个体体验的助推剂。基于此,构造历史文化场景,创设体验式情境,设计驱动性学习任务,真正达成语文学习“有境”。比如,在学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教师需要还原历史背景,创设真实的文化情境,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儒道墨思想的积极意义。以《兼爱》为例,为了破译墨家之法,课堂不妨创设“墨子的前世今生”的文化情境,引导学生制作身世卡片,分析人物的出生、文化、经历对其思想的影响,进而得出“兼爱”不分差等的内涵。由此,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出墨子的文风,理性地分析墨子的“显学”消亡的原因。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言语实践任务“有味”
新课标明确提出:“搭建阅读与生活的桥梁,准确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提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可见,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需要。
立足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言语实践根植于现实生活。在语文教学中,关联生活实际,创设“有味”的学习情境,以期引导学生理性思辨,促成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比如,在进行“文学阅读与鉴赏”学习任务群时,教师需要以生活为基础,创设动态的情境实践活动,建构“情境——解读——应用”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让实用课程学习有趣、有味。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自然情怀”单元为例,本单元选取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五篇写景抒情散文。为了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可以营造散文学习的“生活”场,激发学生对文本文化的认知,进而将学习引向深入。具体如下:
2023年6月,B站将推出一期“自然情怀”的专栏。现在向广大的网友征集相关素材。请你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中的五篇散文为素材,从生活中汲取与文本中相似的图景,描述其画面,拟写朗诵视频和拍摄视频脚本。
该学习情境从学生熟悉的B站出发,搭建自然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巧妙地让语言回归生活,真正地让学生在景中抒情、在情中悟理。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克服传统的解读式、依赖式的文本教学,教师还需要细化情境任务,努力让教学情境可视化、检视化。比如,围绕上述的情境,笔者从“画自然”“品自然”“写自然”“拍自然”四个角度,全面落实情境任务,有效地让学生回归生活,主动实践。具体为:(1)反复诵读文本,选取自己喜欢的景物,构成画面,并且对其进行命名;(2)搜索作者的经历和思想,选取文本中相关语句,阐释景色折射出作者怎样的认知,并且撰写一段哲理性语句;(3)选取文本中精彩段落,撰写一段导游词;(4)选取相关拍摄画面的元素,从“远近”“高低”等角度进行拍摄说明,撰写脚本。可见,语文教学需要以生活为背景,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积极进行语言的再创造。
总而言之,利用课内素材,巧联课外资源,积极创设情境任务,帮助学生建构语言仓库,真正让课堂优化,让学生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林忠港.辨析与判定: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J].语文教学通讯,2022(1).
[2]张春华.走向真实情境的写作教学[J]. 基础教育课程,202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022年重点课题“高考语文情境化试题对语文教学的导向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kkt22002】
作者简介:范井轩(1989— ),男,北京师范大学淮安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