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 赵永先 朱风梅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内外阅读之间的有效衔接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辅助学生参与深度学习,获取阅读方法与技巧,使学生形成快速获得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衔接;赏析活动;归纳;阅读技巧;核心素养

开展阅读活动,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将课内所得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将课外所得感悟于课内及时交流,是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之间衔接的重要体现,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双减”政策“提质增效”理念的科学指导下,教师可以展开对于学生的渗透式培养,引导学生结合日常教学来落实赏析,进而汲取更多的阅读技巧与方法,辅助学生快速获取阅读信息,建立捕捉写作手法的习惯;教师也应为学生预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启发学生落实对文章框架的梳理,通过一系列的推导,建立更为明确的宏观意识,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明确各个章节的逻辑关系,完善其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核心素养。

一、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界定

“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是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有机融合,让学生“从课堂中受益,在课外拓展”,提高阅读期望,加深阅读感知,促进阅读反思,提升课内和课外阅读质量,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阅读感知能力,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素养,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助力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自主表达,让学生进入双向成长的发展模式。

二、以课内赏析活动为基石,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思维

富有厚度的品鉴过程是“发展学生阅读感知思维”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教师应不断明确“课内赏析活动”所起到的奠基作用,进而全面展开对于学生的渗透式培养,引导学生结合日常教学汲取更多的阅读技巧与方法,为课外阅读的迁移做出有效的铺垫。促使学生快速获取阅读信息,理解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全面贯彻“双减”政策提出的“提质增效”理念。

(一)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需要

在阅读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面对篇幅较长且有一定难度的文本,在阅读解析时会出现理解不够充分、不够透彻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源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限制,其推理能力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更多的是源于学生阅读方法的匮乏。尤其是阅读长篇幅文章或整本书时,学生更是无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来感受文章中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写作手法等。因此,如何优化教学方式与内容,提升教学效能,改善学生的阅读状态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课内外赏析活动开设的价值

基于学情,将课内文本赏析活动和课外延伸阅读活动有效衔接,可以充分地发挥其奠基作用,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及素养成长助力。在实际参与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结合教师的指导感受不同作者笔下“刻画事物”的方式,明确作者在文中融入的全方面观察等,还可以进一步掌握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反语、对比、排比等。这些内容都是理解文章的着力点,同样也可以作为学生展开阅读的契机,帮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在文章中的使用效果,包括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如何展现景物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蕴含了何种类型的中心思想等,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捕捉观点的习惯。总之,课内赏析与课外阅读相融合可以辅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进而迁移至更广阔的课外阅读过程之中,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质量与效率,贯彻“双减”政策的“提质”要求,推动学生的实质性成长。

(三)课内外赏析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基于教学实践分析,在进行部编版七年级《猫》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展开赏析,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比较三只小猫之间的差异,包括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启发学生全面感知其中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对三只猫的独特细腻的感情;重点把握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以及愧疚,提炼以及归纳总结其中的启示与哲理。

教学环节则可以设置如下:其一,“句子赏析”(从比喻、拟人修辞角度)。如“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这句话中作者巧妙地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猫比作可爱的、带着泥土的白雪球,刻画出小猫独特的形象。再如,“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这里作者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巧妙地使词语发挥出了修饰文章的价值。其次,感知文章伏笔、铺垫、照应、衬托等表现手法。比如,关于第一只猫忽然消瘦,则明确地预示了它生病和死亡;而在写第二只猫的时候,突出了它生性活泼好动,不怕生人,“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预示它被路人偷走的命运;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来的被冤埋下伏笔。所有这些,在文中都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结合课内教学,教师可以联系课外阅读作品《第七条猎狗》,激发学生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浓厚兴趣,营造读书氛围,促使学生将所积累的课内阅读技巧,迁移到整本书阅读中,提高阅读素养。

三、以课内归纳活动为辅助,发展学生的逻辑布局意识

逻辑意识的成长是学生“推导文章与建构习作”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明确课内归纳活动所起到的引领性价值,积极地为学生预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知,对文章框架进行梳理。通过一系列的推导,明确其中的写作顺序,辅助学生建立更为明确的宏观性意识,把握在构建文章时应秉持的逻辑,最大化地发展学生的写作素养。

(一)依据学情发展学生的逻辑布局意识

分析学生习作会发现,部分学生写作时存在立意不明确、逻辑不清晰的情况。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学生缺乏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写文章时没有明确的导向,导致其写的文章结构杂乱无章。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就会一直沿用这些“错误的写作方法与逻辑”。在上述背景下,结合日常教学来推进“归纳与课外阅读”活动,则可以充分发挥其提效价值,为学生的成长赋能。比如,学习游记类、写景类文章,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的移步换景的写法,感受清晰的游览顺序,或者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帮助学生感受由远及近的思维布局、掌握写作这类文章的结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从海量的课外阅读作品中汲取更多的阅读经验与写作经验。又比如,在阅读叙述类、人物传记类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掌握事情发展的顺序、人物经历的顺序等,引导学生从整个故事的各个环节作出相应的推理与分析,把握事件的起因,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及后期的结果与意义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把握文章的框架结构,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迅速明确各个章节的逻辑顺序等,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达到“高效”与“提质”的目标。

(二)课内外归纳强化学生的逻辑能力

笔者执教《老王》一文时,首先,引导学生展开分析,感知作者以充满真情的笔触所描述的小人物老王的幸与不幸的遭遇。笔者启发学生采用一线贯穿的方法,即通过抓主要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比如,老王的善良表现在主动给“我们”送冰块、车费减半、看到生病的钱先生坐车不收钱、拿了钱还担心人家看病钱够不够用,即使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老王仍想着受了人家的好处要去还,由此可见老王是一个心地善良、知恩图报、理解人、关心人的人。这就理清了文章的主要事例以及写作顺序等。其次,笔者结合这一契机安排学生阅读《骆驼祥子》整本书,鼓励学生运用圈点与批注的读书方法,梳理概括小说主要情节,感知作品语言的“京味儿”,品析人物形象。

总之,中学时代的广泛阅读,是学生积累知识的基础。因此,课内外阅读衔接模式的有效运用,体现出独特的优势。教师要开展对学生的渗透式培养,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深刻的内涵、细腻的描写、独特的写作手法,梳理文章的逻辑思维,进而学会找到介入点展开阅读思考,习得更多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拓展到课外阅读中,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秦秦,马克成.试论类比、勘察、诵演法在中学语文课内外阅读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9).

[2]邢霞.中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探究[J].课外语文,2015(14).

[3]霍富伦.内外结合采语文教学之灵气─—农村中学语文课外活动刍议[J].内蒙古教育,1994(2).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双减背景下的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GS(2022)GHB1342】

作者简介:赵永先(1976— ),男,甘肃省武威第二十四中学副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内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