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孙明

摘要:中职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学生基础薄弱的劣势,却有教学方式多样的优势。通过分析和探讨中职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在注重教材提供的教学策略的同时,引入自媒体时代的多种有助于“整本书阅读”的产品,扩大“整本书阅读”的视野,探索“整本书阅读”的渠道,获得“整本书阅读”的价值。通过阅读实践,让“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更有意义。

关键词:中职语文;整本书阅读;网文阅读;阅读教学

从互联网发展到自媒体,人们对语文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读书、读好书,更要读整本书。2020年《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当前中职语文教学“整本书阅读”实践现状是优缺点并存:缺点包括中职学生阅读能力不够、教学课程偏向于工具性写作、课外时间被自媒体占据等;优势是中职院校的模块化教学有助于“整本书阅读”的展开、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够具备“整本书阅读”的意愿和能力。

一、中职语文“整本书阅读”现状

阅读是有门槛的,在中职学校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缺点和优势都很突出。

(一)中职学生时间更容易被网络信息挤占

如今是信息时代,5G在应用层面的推广,让网络成为信息流动的主要渠道。以前,人们从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脑等公共媒介获取信息,现在可以更方便地从手机、电子媒介获取信息,具体渠道也多种多样。比如,短视频、社交平台、电竞游戏、虚拟世界等。基于个人兴趣打造的私人媒介内容很容易使不够自律的人沉溺其中。中职学生基本上都拥有手机,课上偷玩手机者有之,课后沉溺手机者有之,夜里不睡玩手机者有之。这样一来,“整本书阅读”的时间就被手机等私人媒介挤占了。

(二)课程标准的要求很难理想化完成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材料,获得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中职学校也是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设置语文教学课程的,不过很难理想化完成。原因很多:从中职学校角度来看,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因此更倾向于公文写作等工具性课程设置;从中职语文教材角度来看,所收作品多是短篇和单篇文章,学生很难获得“整本书”经验;从中职语文教师角度来看,进行语文教学时,教法枯燥,内容呆板,只管课上,不管课下,围着教材“起舞”,几乎没有拓展;从中职学生角度来看,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差,开展“整本书阅读”存在一定困难。

(三)中职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不大,有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意愿和能力

尽管单招考试报名人数越来越多,可总体而言,中职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不大,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就业。这样一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师引导,中职学生不仅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还可以在阅读时根据爱好和需要进行个性化选择,甚至包括为了单招考试进行的工具性阅读。这意味着,只要创造“整本书阅读”的环境,中职学生便具备进行此类阅读的意愿和能力。

(四)模块化教学为“整本书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职语文教学中,根据课程标准为“整本书阅读”设置了专门的模块专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能力。中职语文教材中选择的文章,比如《荷塘月色》《边城》等,就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精读。通过对具体篇目的精读,可以为中职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再通过传统文化、文学常识等拓展学习,就能让中职学生初步具备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总之,中职学校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上,既有劣势,又有优势,对于这些情况教师必须厘清,以便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发挥优势。

二、整本书阅读习惯培养的途径

(一)从读教材出发进行“整本书阅读”

学生应成为“整本书阅读”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学生到了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学习,首要取决于其会不会有效阅读。要想让中职学生接纳并喜欢“整本书阅读”,必须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才是阅读的主体。“整本书阅读”不需要所有人按照同一本书、同一进度进行,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规划好课余的时间,选择好阅读书目和阅读量,“一人一策”制定阅读计划。

教师选择合适的文章进行拓展。笔者的经验是从语文教材出发进行书目选择。比如,教材中节选了孟子的文章,那么就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孟子》整本书,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拓宽知识的广度。教材中节选了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那么就可以鼓励学生去阅读《红楼梦》整本书。读完整本书,学生才会明白林黛玉进贾府为何会让凤姐等人产生不同的反应。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曹雪芹的生平,在社会结构层面进行重新审视。

从教材中走出来,再回到教材中去,可以一举两得。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分享“整本书阅读”的体验,教师可以查验学生的阅读感悟,同时进行多样化引导,可以在课上针对问题答疑解惑,也可以留下疑问进行兴趣引导。如此,既可以拓展课外阅读,又可以巩固课堂知识,“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会更加流畅。

(二)从读经典出发进行“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应当从经典作品入手。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接触优秀的思想文化,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丰富自身精神生活,获得心灵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比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以让学生学会面对困难不要轻言放弃,没有打不倒的敌人,只有打不倒的自己;余华的《活着》可以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坎坷,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曹禺的《雷雨》让学生明白戏剧中人物的冲突和矛盾、挣扎和渴望;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告诉学生只要心存理想信念,孤独的征程后也会到达彼岸。

“整本书阅读”并非简单通读全书。读一本书,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生应该在阅读中获得独特感受和个性见解。在通读基础上,学生还要学会重读,对经典作品推敲、品味,这样才能把经典作品读深入、读具体,获得的感受才能愈加系统和深刻。

对经典作品的“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阅读整本书,可以为学生带来知识,可以为学生带来审美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会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语文教育因此回归本真,可谓裨益良多。

(三)从读网文出发进行“整本书阅读”

中职学校的“整本书阅读”需要将网文纳入进来。网文如今已具备成熟的生产链条,有数量庞大且愿意付费的读者,给传统阅读带来了巨大冲击。网文分为玄幻、奇幻、武侠、仙侠、都市、现实、历史、科幻、悬疑等不同类型,为动漫、影视、游戏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甚至作为文化产品输出到海外,产生了诸如包括《庆余年》《赘婿》《琅琊榜》《鬼吹灯》等作品。中职学生很喜欢阅读网文,因此,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时,可以酌情将网文纳入进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将网文与传统名著进行对比阅读。网文多是百万字以上的长篇,一个人阅读会耗费较多时间,可以采用多名学生分别选取部分章节阅读并讲述故事内容的办法。比如,在读《琅琊榜》时,可根据主角梅长苏的不同生活阶段来分配阅读章节,争取短时间内完成“整本书阅读”。读完之后,学生可以将梅长苏与《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诸葛亮等角色进行对比,看看这些以智取胜的人物有什么异同。学生还可以将《鬼吹灯》同《搜神记》《聊斋志异》《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等进行对比,看看哪些故事桥段是借鉴的,哪些是原创的,哪些是融梗的,并思考如何让传统内容在网络时代以新面貌再现。

(四)从读视频出发进行“整本书阅读”

将学生引入“整本书阅读”的方式很多,还包括欣赏传统经典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比如,每逢假期电视台会播放《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作品改编的电视剧,追剧之后,学生愿意阅读原著,重温其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比如,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只要提起就会立刻浮现在读者眼前。这种传统的先看视频后阅读的方式,在流量时代重新焕发了生机,甚至可以说是成为最时尚的阅读方式。举例来说,我国著名科幻作者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影视化后,分为两部,都是春节贺岁档上映的热门影片,于是观众看完电影再买原著,先当观众,再做读者,继续陶醉其中。刘慈欣的小说《三体》,已经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高中段文学阅读必读书目。《三体》曾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国内外多个机构将其影视化,收获很多拥趸。“三体热”同样促进了原著大卖,《三体》同样很适合中职院校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

短视频平台也可以成为阅读载体。现在,几乎人手一机,中职学生也是如此。一天的时间,手机几乎把碎片化的时间挤占满了。“整本书阅读”要想跟手机抢时间,不能采取针锋相对的办法,而应反过来利用其优势。比如,借助公众号文章进行“整本书阅读”,借助短视频来选择阅读的类型,甚至在“整本书阅读”后制作成音频、视频甚至动漫,形成阅读产品,让中职学生有满满的收获感。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深刻了解“整本书阅读”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载体的多样性,会让“整本书阅读”有不一样的呈现形式。教师若能在思维层面拓展“整本书”的概念,将网文、视频等纳入其中,不仅有助于吸引中职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也会丰富教师的视野和判断。长此以往,教学相长,“整本书阅读”才能良性循环,成为中职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毛舒燕.“整本书阅读”理念驱动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新探[J].课外语文,2017(30).

[3]郭敏华. 核心素养背景下中职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8).

作者简介:孙明(1982— ),女,河北省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讲师,主研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