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学中引领农村学生精神成长

作者: 丁文娟

摘要:新课标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培养。”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时期。针对农村学生的学习现状,运用心理学原理,以作文教学为载体,探寻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农村学生;精神成长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培养。”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也指出:“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作文教学是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有效路径。农村中学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农村,多数勤奋好学、努力上进,但其在精神上与农村生活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疏离。比如,看不到农村的发展与农村特有的文化资源,认为农村偏远,文化基础设施薄弱。那么,如何才能立足现实引领农村学生的精神成长呢?

一、关注情感心理,引领学生亲近父老乡亲

初中阶段是从孩童到长大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此时的学生心理敏感且多变,情感丰富且杂乱,尤其需要教师的帮助与引领。教师在引领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帮助学生感知农村,亲近父老乡亲,了解父老乡亲的生活,学习他们勤劳、节俭、善良的品质,与父老乡亲产生情感的相通共融,促使学生在精神上呈现出饱满、充满朝气、健康的状态。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情绪,启发学生想象自己来到田间,置身村落、农家书屋、农田、乡间小径……感受现实中的场景,体验真实的农村生活,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布置学生开展写作,并要求学生在行文中写出农村的生活状况,抒发真情实感。这种写作练习所写的是学生最熟悉的农村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够体现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很容易写得内容充实,鲜活灵动。如下面是学生作文中的一个片段:

西边的天空燃烧着橘红色的晚霞。我走出屋子,来到小青砖铺成的场院。张爷爷和王爷爷扛着农具,哼着小曲儿,从田间收工回家了。只见他俩打着赤膊,黝黑的皮肤与黑亮的眼眸交相辉映,一看就知道他俩跟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相映成趣,在夕阳映照下熠熠闪光。家人忙着做晚餐,他俩则像往常一样,分坐到矮桌旁,一个双手托着下巴,一个吧嗒吧嗒吸着旱烟,开始下象棋。几个孩童拿着树枝伸向睡在墙角的小花猫,猫儿猛地睁开眼,弓起身子,怒视着孩子们,似乎在说:“小屁孩,别烦我,让我睡一觉,夜里我还要捉老鼠呢!”

上述文段,有纯客观的描述,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老人、孩子、小花猫,这些描写对象鲜活灵动,充满了乡村生活的气息。这说明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能够注意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萌生出亲近农村、亲近农民的情感意愿。

二、关注认知心理,启发学生感知农村的精神文明

初中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人意识、社会认知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只停留在设想体验阶段,学生会对农村生活的本真熟视无睹,会认为真实的农村不值得一写,活生生的写作素材便会流失。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挖掘乡村优秀的文化资源,拓展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感受到农村的博大丰盈,进而充实其精神世界。为此,笔者带领学生开展了“寻觅古诗词”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将古诗词学习与农村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促使学生重新感受农村、认知生活。笔者带领全班师生来到小河边,看着碧绿的芦苇,让大家齐诵《诗经·蒹葭》,在吟诵中思考,学生恍然大悟:眼前的芦苇就是《诗经》中的蒹葭。忽然,两只黑头红嘴的小水鸟从芦苇丛中蹿出,笔者随口吟诵道:“杜鹃声里斜阳暮!”“杜鹃?这就是杜宇帝化成的杜鹃?难怪一到晚上它们就大叫‘苦啊,苦啊’,似在为当年的让位而后悔自责!”……一堂课下来,师生寻觅到古诗词中的诸多意象,意犹未尽。第二天,几位学生带来了实物,笔者因势利导,请学生走上讲台进行介绍,吟诵相关诗句。如学生将带来的实物戴在头上、披在肩上、穿在脚上,吟诵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然后,学生告诉大家,芒鞋(草鞋)、蓑、笠都是他爷爷编织的,那是他们家的祖传手艺……学生发现,农村具有城市不具备的独特的农耕文明和文化资源,他们会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和自豪。

三、关注行为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

在作文教学中,必须立足学生的精神成长和终身发展,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心理,可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并引导学生把这种经历写成作文。

周末休息,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社会实践。以笔者执教的地区为例,这里物阜民丰,老年人特别多,尊老敬老成了热点话题。有一组学生关注杨大爷的生活。杨大爷年近八旬,子女不在身边。到了秋收时节,这组学生来到杨大爷家。4人分工合作,2人打扫院落,清理场地,为稻米进场晾晒做准备。2人跟上收割机,来到杨大爷家的稻田边,在收割结束后捡拾落下的稻穗。稻谷进场后,4人拿起钉耙、摊耙等农具帮助杨大爷晾晒稻谷。杨大爷的邻居也来帮忙,教给学生使用钉耙拉开稻谷,使用摊耙翻晒稻子的方法。这组学生帮助杨大爷翻晒稻米1天后,又帮助杨大爷将脆脆响的稻米装袋,留下4袋供杨大爷食用,其余的卖掉,杨大爷收入2000余元。

小组活动分享时,这组学生感慨最多。学生从热心的邻居身上看到了农村父老乡亲的真诚、质朴、淳厚。由于刮了大风,杨大爷家的稻秧也像许多农户家一样倒伏了,可产量比往年高,他们由衷地感谢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杨大爷家的稻米仅半天就被收割、脱粒,这让学生看到了农村现代化的速度与效率。学生同时感受到收割机噪音很大,会影响司机的听力。他们设想对收割机进行改造,消减噪音,立志制造出无声收割机。他们崇拜香格里拉最深处的康巴汉子巴拉格宗,钦羡他花费2亿巨资在山区垂直自然带的悬崖峭壁上为家乡修建了公路,使家乡通了路、通了水、通了电,乡民们走上了致富之路。他们憧憬未来,决定以巴拉格宗为榜样,努力学习,将来发明收割稻子麦子的先进设备,造福农村与农户。

通过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与农村生活,学生们开始关注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对农村生活前景展开畅想,传递出学生深思背后深邃而清澈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农村学生心理,引导学生体验农村生活,探寻农村文化,憧憬农村发展,以此来增强其作为农村学子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只有增强“生本意识”,充分研究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有效引领学生在精神领域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秦校铃.指向精神成长的中学作文教学实践研究[J].作文,2021(Z4).

[2]黄荣华.一次作文就是一次精神上的新生[J].人民教育,2017(22).

作者简介:丁文娟(1975— ),女,江苏省如皋经济开发区实验初中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