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 徐丹摘要:2022年版新课标强调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捕捉美、表达美、鉴赏美、问询美,方能还学生发现美的眼睛,促使学生在与美的相知相伴中创造美。
关键词:高中语文;暮春校园;写作训练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对生活、对周围环境缺少感知,忽视了生活之美。春天到了,教师可借助满园春景还学生那双发现美的眼睛。
一、仔细观察,捕捉美
窗外,小鸟啁啾,有光从茂密的树叶缝隙中照射下来,微风轻拂,风移影动,美不胜收。高考并不排斥欣赏美景,更没有没收学生感知美的权利。春将逝,应让学生欣赏美景,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也让学校春天美景长驻学子心田。笔者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去捕捉校园春日的美景。
游览校园前,有学生问是否会让他们写作文。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笔者与学生约定对美景感兴趣再写所见之景。学生开心地走出教室,他们驻足一棵树下、一朵花旁、一泓游鱼跃动的清泉边,再也挪不开脚。可惜没有标牌,学生叫不出树、花、鱼的名字。由于百度、微信均有拍照搜索功能。一时间,笔者的手机成了抢手货,学生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开始拍照、检索。学生争相了解树木的种类、花草的特点、游鱼的习性,有的学生还吟诵了与花草树木有关的诗句,兴趣盎然。
二、打开思路,表达美
一周后,我们如约进行写作训练。跟以往不同,为了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笔者在课堂上给了他们最大的自由。动笔之前,学生可以交流,各抒己见;可以翻看“杂书”,从字里行间捕捉写作灵感;可以在座位上闭眼冥想,回顾所观之景;可以向窗外张望、谛听;甚至可以再次走出教室,到想写的景物前进一步仔细观察。但是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在写作课内(二节语文课连上,100分钟)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命题作文。
高考作文是“戴着脚镣在跳舞”,考场作文写作时间有限,所以平时作文练习时教师要让学生有时间观念,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表情达意。下笔前笔者给学生足够的行动自由,为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开写作思路,使其写作时能够一气呵成。下课前全班学生全部交上作文,比平时任何一次练笔速度都快。笔者摘录学生习作片段如下:
校园里满眼都是绿,这里的绿是温润柔和的,显得不抢眼。它似乎无力引发我们一分一毫的好奇心,自然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在这儿,满眼都是绿,绿得平淡,绿得本分,绿得从容,自然而然就少了一份艳羡感悟之心。
事实上,校园的绿,是透着水色的;池中的水,是透着温情的。春日晴和,一群少年在校园里欣赏美景,你看到的绿,就是你呼我唤,推波涌浪。清新的风,裹挟着绿意,徐徐吹来,再郁闷的心境,再大的压力,也会在刹那之间变得豁达、安适、怡然。
三、阅读佳段,鉴赏美
作文写成后,笔者会尽快讲评,为的是满足学生的反馈期待。这次学生作文完成速度快,笔者当天就将所有作文批改完毕。一般作文训练,读者和点评者都是老师一人。本次习作练习,每篇作文均有可圈可点之处,笔者尝试让学生进行鉴赏、点评,以增强学生的写作成就感。笔者将所有学生的佳段输入电脑,编成《校园春景佳段集锦》,形成电子文档后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默读“集锦”,在教师逐段评析的基础上进行鉴赏点评。读前,笔者布置了明确具体的任务:找出你觉得最美的一则,并说明美在何处。带着任务去读,学生便有了明确的目标,可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紫藤是校园中最靓丽耀眼的植物,在鉴赏描写紫藤的佳作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如“绿树紫花,鸟雀相应,风吹树动,花叶摇曳”四字短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深深浅浅的紫色从天际流下,不见发端,也不见终极,花瓣上的露珠闪烁着银光,一串串沉甸甸的花儿密密匝匝吊下来”,其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如“摇曳”“爬”“流”“闪”“吊”,以动写静,具有动态美;“春有约,花不误,陌上紫藤香如故”,引用诗句写紫藤淡淡的幽香,具有诗意美;“紫藤的紫不是那种深浓的紫,而是紫与白中和后的淡紫,更显淡雅……树绿得充分,藤紫得适中”,绿与紫相得益彰,具有色彩美;“树枝笔直向上,紫藤也向上攀爬,一点一点地,不断攀爬!这激励着我向未来不懈前行、奋斗”,写出紫藤给“我”的启示,具有力量美。
四、对话作者,问询美
诵读佳作,学生被眼前的美所折服。学生没有想到,日日走过的校园竟蕴藏着如此美景。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那么作者是如何将美表达与呈现出来的呢?课堂上,学生与作者之间展开了关于美的对话:
生1:我发现“看久了,你会觉得紫藤花是玩耍中的小孩子们,叽叽喳喳、吵吵闹闹的,煞是可爱”这一句特别灵动,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样写的呢?
生2:那天游赏校园时,我巧遇来咱校园踏青的四年级小学生。他们走着,跳着,不时挥动小手;而紫藤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密密匝匝的,像极了那些孩子们,所以我就这样写了。
生1:我还喜欢你写紫藤之香的句子,“如果香有形状,它应该是丝绸、似流水”,你赋无形之香以丝绸、流水等具体可感的形状,特别美,请问这又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生2:我妈妈喜欢熏香,香烟袅袅上升,看起来就像丝绸、像流水,我想到这儿也就写出来了……
对话结束,师生进行了总结:美来自生活。那么,除此之外,美还来自哪里呢?
有的学生问为何将大风中狂舞的银杏喻为“偷喝了二两老白干的拳手,正打着醉拳”?作者说近几天她和爸妈正在看成龙主演的电影《醉拳》,这个句子是自然生发,这表明“美”还可以来自联想。有的学生觉得“亭中看人”文段具有画面感。画面中,不远处老夫妇颤巍巍相伴而行,中年妇人端着木盆在洗衣,桥上小两口牵着小孩在散步。这位学生看到了人间烟火。近处,少年驰骋篮球场,这位学生听到了青春的律动。他很好奇,不知这幅画是否完全属实。作者回答近处少年打篮球是事实,其他为想象。学生明白了美还可以来自想象。有的学生好奇爬山虎与儒、道、阴阳之学是怎么联系起来的?作者回答:“眼前的爬山虎无所凭依地在光秃秃的墙壁上奋力攀爬,具有儒家积极有为的向上精神;春夏碧绿、秋冬枯萎,爬山虎顺应自然,体现了随遇而安的道家思想;爬山虎只爬墙、爬光光的树干,主动避开绿叶葱茏的树枝,说明它深谙讲求平衡的阴阳学说……”学生明白了,美还来自一个人内心的感慨。通过对话与问询,学生对如何表现美有了更深层的认知。
总之,作文训练需立足于“审美鉴赏与创造”,春日校园,学生集体游赏,捕捉校园的美。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表达美、鉴赏美、问询美,使学生沉浸于校园之美、生活之美、学习之美的欣喜愉悦之中,激发了学生与美为伴的渴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表现美、鉴赏美的方法,为其作文注入了“美”的因子。
作者简介:徐丹(1982— ),女,江苏省南通市海门第一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