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弃疾爱国词群文阅读思考
作者: 杨静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推荐了40首必学诗词,其中辛弃疾的词有3首。辛弃疾的词充满豪情万丈的爱国主义英雄气概,教学中教师可将辛弃疾的必学诗词与另外两首词组成群文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品鉴、探源,深刻感悟辛弃疾词作的爱国主义情怀,探寻英雄之志的源头,为学生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关键词:群文阅读;爱国情操;英雄之词
罗曼·罗兰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他以抗金收复失地为己任,却屡遭打压。他初心不改,依旧频频上书,表明收复失地的意愿及方略,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仍连呼三声“杀敌”,才万般不甘,散手人寰。清人王士祯在《倚声集序》中称辛弃疾的词是“英雄之词”。
辛弃疾的词现存600多首,其中,爱国词最引人注目。在精读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基础上,将新课标推荐的《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及课外篇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共五首词组合在一起进行阅读、赏鉴,从“英雄词”的写就及源头两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一、析辛弃疾词的“英雄之志”
辛弃疾词是如何表达“英雄之志”的,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一)借用典故,抒发对英雄的崇拜之情
品读上述辛弃疾的词作,学生会发现辛弃疾借用典故,抒发了对英雄的崇拜之情。辛弃疾崇拜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屈原,有词句为证:“江晚正愁余”,“愁余”来自《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辛弃疾崇拜为守护国家领土而“愁予”的屈原,崇拜“英雄无觅处”的孙仲谋,崇拜骑着的卢马飞快跃过潭溪的刘备,崇拜“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这些历史人物,要么是义无反顾的爱国者,要么是国家政权的建立者。他们是辛弃疾的异代知己、人生楷模,是他抗金收复失地的不竭动力。
(二)登高望远,表达自身收复中原之愿
综观上述词作,不难发现作者常做的一件事是登高。登临之处有亭(北固亭)、有台(郁孤台)、有楼(层楼)。登临的目的是望远。望向哪里呢?望扬州、望长安(代指北宋都城汴京);望北方;望家乡;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失地。望到了吗?没有。因为有无数山峦阻隔,有无数主和派阻碍。望着望着,“山深闻鹧鸪”,辛弃疾听到的是鹧鸪的善意提醒,“行不得也”的叫声中暗含着统一事业困难重重,抗金收复的意愿很难实现。望着望着,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场面,家乡父老已然安于异族统治,认贼为父,收复失地,迫在眉睫,不可拖延。也因此,辛弃疾浑身上下充斥着别人难以理解的“愁滋味”。登高望远,望眼欲穿,年年失望年年望。一个“望”字表达的是辛弃疾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是对中原故土的眷恋,是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怀念与真诚关注。
(三)着眼于景(事),叹壮志难酬之愤
上述词作中有“星如雨”的元夕美景。元宵佳节,处处火树银花,时时暗香笑语。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者置若罔闻,沉湎于节日狂欢,以粉饰太平。辛弃疾洞察形势,欲补天穹,却无路请缨,如同“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他”——“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他只能独立一旁,孤芳自赏,于热闹中流露出一种惆怅、一种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将壮志难酬的愤懑用婉约之句传出。
辛弃疾借天气写悲愤。《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将“少年”与“而今”对比,少年时不知愁强说愁,如今满腔愁却难言愁。词的末句转移话题,道出“天凉好个秋”。天“凉”,实则心“凉”,这无关个人功名利益,只因不能收复失地,个中悲凉与义愤只能独自品味。
词中还写了梦境,梦中辛弃疾指挥作战。“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以豪放之笔,描绘雄奇壮观的战斗场面,塑造将士驰骋沙场的鲜明形象,表达出浓郁的爱国之情,体现出“稼轩词龙腾虎掷”的特点。“可怜白发生”,从情感的制高点一下子跌入现实,表达出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愤。
二、探辛弃疾词“英雄之志”的源头
辛弃疾的英雄情怀来自时代、家庭、志同道合的友人,更来自他“精忠自许,白首不衰”的责任担当。
1.生逢乱世。北宋灭亡12年后,辛弃疾出生于金人统治区。童年时期,他目睹了金人对宋人的欺凌、压榨,听闻过宋人反压迫、反侵略的动人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下摆脱欺凌与压迫的种子。这粒种子发芽、成长,长成一棵收复中原的大树。收复中原成了辛弃疾一生的目标与追求。
2.家庭濡染。辛弃疾的祖父辛赞虽然做过金占领区的地方官,但他身在金,心向宋。他常常带领幼小的辛弃疾登高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辛弃疾讲述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长大后,辛弃疾两次被金济南官府推荐去燕京参加考试。祖父叮嘱他借机观察地势,窥探金朝虚实。按照祖父的嘱咐,辛弃疾关注沿路的地理形势,考察金朝内部的政治状况,为日后抗击金军打下了基础。可惜辛赞没能盼到南宋恢复中原便与世长辞,辛弃疾像当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写史书的遗志一样,决心将抗金收复失地当作自己的事业,以实现祖父的南归之盼。
3.同道互勖。尽管在整个南宋朝廷主和派一直占据上风,可总有一些具有家国情怀的志同道合者,如陈亮、如陆游、如丘崈,他们曾与辛弃疾互相勖勉,相互支持,畅谈抗金大业,让辛弃疾更加斗志满满。
1188年冬,陈亮到临安向南宋朝廷陈述抗金主张和谋略,但孝宗皇帝不听取、不采纳。陈亮忧心如焚,便前往拜访赋闲在江西上饶的辛弃疾,两人于鹅湖会面,共商抗金大计十余日。陈亮写下三首《贺新郎》送给辛弃疾,辛弃疾也写了三首词相和,第三首便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辛弃疾63岁时曾到浙江的山阴拜访大他15岁的陆游,二人互勉互励,陆游写下了《送辛幼安殿撰造朝》送给辛弃疾,更坚定了辛弃疾收复中原的决心与信心。
1205年,宰相韩侂胄招募66岁的辛弃疾前往抗金前线,辛弃疾倍感欣慰,以为自己的夙愿能够实现了。结果,韩侂胄没做好准备就想草草出兵。辛弃疾怀着深重的忧虑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将这首大气磅礴、怀古咏志的悲愤之词送给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丘崈。丘崈曾言:“生无以报国,死愿为猛将以灭敌。”与辛弃疾心意相通。
4.主观意愿。出生岁月、家庭濡染、同道互勉是辛弃疾成为英雄的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内在因素——辛弃疾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将整顿乾坤作为一生的主观意愿。
22岁时,辛弃疾组织了2000多人的起义军,投奔耿京,担任文书,掌管起义军大印。又举荐和尚义端起义军投奔耿京。只是义端思想不纯,竟然偷取大印投奔金军。辛弃疾怒从中来,追上义端,砍下其首级,回归耿京军营,其胆略、才气由此可见一斑。后来劝说耿京带领义军“奉表归宋”,辛弃疾亲自面圣,又回北部复命,得知叛军张安国杀害了耿京后,他义愤填膺,带着50勇士闯入5万叛军队伍,生擒张安国,将其押解至健康行营,听候南宋朝廷发落。入宋后,他上书《美芹十论》,陈说抗金的具体方略,足见其远见卓识。在湖南,他创立了“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的“飞虎军”,金人闻之丧胆;在江西地方官任上,他严刑治荒政,百姓得以安居……南归之后,他竭心尽力,试图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整顿乾坤,报效祖国。然而,他越是将百姓牵挂于心,越是将收复失地当作自己的事业,越是招致君主的不满和主降派的谗言与打压。因此,在南归的40多年里,他忠而见疑,忠而被谤,被闲置20余年。尽管如此,他依然上书,陈说抗金主张与策略;依旧写词,表明整顿乾坤的愿望。儒家讲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他一直“穷”,却一直“兼济天下”。他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熔铸词中,使他的词不同于欧晏的“文人之词”,不同于柳周等“词人之词”,他的词是充满金戈铁马之声的“英雄之词”。
参考文献:
[1]李朝霞.浅谈辛弃疾爱国词作的源泉[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6).
[2]涂平荣.英雄的悲歌——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作者简介:杨静(1985— ),女,江苏省震泽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