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尧咨果真傲慢无礼了吗
作者: 王秀华摘要:人教版语文教材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都把《卖油翁》一文中陈尧咨形象特征描述为傲慢无礼、骄矜暴躁。拟从批判性阅读的角度,把人物还原到文本中,从知人论世、文本细读、写作意图三个方面予以解读,进而准确把握陈尧咨的人物形象特征。
关键词:形象特征;知人论世;文本细读;写作意图
《卖油翁》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共四篇文章,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普通人虽然平凡,生性各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闪现着优秀品格的光辉。编者把《卖油翁》选入此单元,其目的在于表现普通人的技艺与感悟,并希望在教师的引导下,促使学生读懂文章内容,揣摩文本细节,感受卖油翁身怀酌油绝技,遇事沉稳内敛、不卑不亢的形象特点,深刻体会熟能生巧的人生经验。
诚然,作为主要人物,卖油翁的胆量和自信值得学习,但对于文中另一人物陈尧咨,人教版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却把陈尧咨解读为傲慢无礼、骄矜暴躁。如教材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该题直接将陈尧咨形象特征描述为傲慢无礼。又如,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更是直接点出“卖油翁以不卑不亢的沉稳,充满智慧的应对,征服了骄横冲天的陈尧咨……”“与技艺高超、骄矜暴躁的陈尧咨相比,卖油翁是一个身手不凡、神闲气定的智者”。总之,不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参考书,都是一边高度褒扬卖油翁,一边极力贬低陈尧咨。
陈尧咨果真傲慢无礼了吗?对此,从批判性阅读的角度,从知人论世、文本细读、写作意图等三个方面深入解读陈尧咨。
一、知人论世:陈尧咨其人其事
据《宋史》记载,陈尧咨是当时左谏大夫陈省华的第三子,家教甚严,其兄为陈尧叟、陈尧佐,父子兄弟都以功名著闻于时。宋真宗咸平三年,陈尧咨考中状元,尤为擅长隶书和射箭,可谓是一个才华横溢、文武双全之人。
众所周知,谥号是封建社会对历史人物的高度概括,可谓盖棺定论。“康肃”二字,顾名思义,“安乐抚民曰康,执心决断曰肃”,这也是北宋朝廷对陈尧咨一生功绩的正面评价。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整篇文章欧阳修都是以谥号康肃公来称陈尧咨的,无一处直呼其大名,可见欧阳修对陈尧咨的敬重。因此,编者即便为了强化卖油翁的正面形象,用陈尧咨来衬托卖油翁,但也要立足文本,而不应过度解读文本,更不能丑化陈尧咨的形象特征。
此外,据《宋史》记载,陈尧咨“豪侈不循法度”“用刑惨急,数有杖死者”“尧咨性刚戾”“须索烦扰,多暴怒”。显然,历史上的陈尧咨确实存在骄矜暴躁的一面,但在《卖油翁》一文中,陈尧咨未必骄矜暴躁,也有着难能可贵的“通达豪爽”的一面。
二、文本细读:让文本细节说话
《卖油翁》一文短小精悍,语言凝练。下面就把陈尧咨这一人物形象还原到文本中去,揣摩关键语句及细节描写,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为准确地把握陈尧咨的形象特征。
例句一:陈康肃公尝射于家圃,而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解读:卖油翁,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只是流动小商贩,以走街串巷招揽生意为生。士农工商,虽然北宋长期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封建王朝,对商人的轻视仍然根深蒂固。作为小游商的卖油翁,其身份之卑微可想而知。相比之下,陈尧咨出身官宦,状元及第,身份地位自是高人一等。
此时,陈尧咨在自家园子里射箭,十中八九,卖油翁驻足观看良久,“睨之久而不去”,面对精湛的“十中八九”,只是“微颔之”。要知道,一个“睨之”,即斜着眼看,不拿正眼瞧你,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动作,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侮辱,换做普通人都无法接受,但是身份显贵的陈尧咨并没有当场发飙,其心胸之豁达可见一斑。当卖油翁再次用不以为然的态度对待他十中八九的射箭时,陈尧咨也只是用“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两个连续追问来表达心中的不解与不快而已。换而言之,如果说“汝不知射也!吾射亦精也!”那么自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因此,在卖油翁的质疑之下,陈尧咨并没有仗势欺人,严加训斥,反而彰显其士大夫的礼仪修养。
例句二: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及“康肃笑而遣之”。
面对陈尧咨的质问,卖油翁反倒显得沉稳自信,只是云淡风轻地说“无他,但手熟尔”,只是熟练罢了,没什么了不起。卖油翁认为,就像他沥油一样,陈尧咨的神箭本领只要肯于勤奋,都是可以达到的。其实,作为六艺之一的“射”,一般是“士”阶层参与的活动,更是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能练成陈尧咨这种“以钱为的,一发贯其中”的高超技艺,又岂是“手熟尔”就能达到的。除了熟练外,还需要过人的意志,超常的悟性,甚至良好的天赋,不是一味勤奋的人都能成为神箭手的。当卖油翁简单的一句“但手熟尔”,自然激起陈尧咨“忿然”的心理反应,发出“尔安敢轻吾射!”的怒吼。从“汝”到“尔”,自己引以为傲的射箭,竟然只是手熟而已,此时的陈尧咨愤怒的心理反应,也算是人之常情,这仍然看不出有失其身份和地位的傲慢无礼。
为了证明自己的见解,卖油翁现场演绎他娴熟的酌油技术,“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此情此景,同是一枚铜钱,陈尧咨笑而遣之,这“笑”字,有认可、有尴尬、有解嘲,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心胸豁达,通达豪爽的士大夫形象。陈尧咨虽然知道自己的射箭本领怎一个“熟”字了得,但仍然不去反驳卖油翁,还对卖油翁娴熟酌油技术发自内心地赞赏。试想,没有士大夫良好的修养和风度,又岂能一笑了之,卖油翁又岂能一走了之!
三、写作意图:《归田录·自序》及《卖油翁》被删掉的句子
欧阳修在《归田录·自序》说:“《归田录》者,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馀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虽说《归田录》是一部笔记体小说,但其中所记多为作者耳闻目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作为儒学大师,欧阳修的写作意图并非只是供闲暇时娱乐,而在字里行间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如有些条目,或行文叙事中渗透自己的看法,或另起一段标明自己的态度。比如,《卖油翁》原作中最后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个卖油翁,跟庄子所说的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有什么不同呢!作者把卖油翁倒油和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进行比较,肯定了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获得了高超技艺。除了这层含义外,其实还隐含着欧阳修的劝诫:“像陈尧咨善于射箭,当世无双一样,无论你有多大的本领,都不应该自以为是,骄矜张扬,应低调内敛,甚至隐忍,这也是儒家极为推崇的君子人格”。
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庄子的两个典故确实难以理解。因而,编者索性删掉最后一句,这样也更能凸显熟能生巧的人文主题。但是,教师备课时一定要了解整篇文章的原貌,了解作者欧阳修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除了对卖油翁是敬佩的,对文中的陈尧咨也是敬重的,特别是对陈晓咨的箭术极其赞赏,而“公亦以此自矜”,至于上升到傲慢无礼,却有失偏颇。
综上所述,陈尧咨在文中是有些自大自负,但绝不至于傲慢无礼、骄矜暴躁。语文教学强调文本的多元解读,但也要立足文本,不得曲解文本,过度解读。在备课时,教师不必囿于教材及教学参考书,而是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教学中,从学情出发,不宜拔高,一味求新,而是适当引申,引导多思善思,多一点辩证性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归田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董林,郭莉莉.卖油翁谦虚吗[J].中学语文教学,2009(7).
作者简介:王秀华(1978— ),女,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福清德旺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