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辩驳之思 通写作之径

作者: 黄玲玲

摘要:新课标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学生要学会“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特别要求学生写作要从常规的论证自我观点提升为辩驳他人观点。结合教学实践,以新课标为导向,以教材文本为抓手,梳理经典文本的驳论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驳论;教材;写作教学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高中阶段应是学生抽象、逻辑、思辨等思维逐渐成熟的阶段。

如何习得“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提出的“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的学习内容?从知识建构的角度来说,把教材中的经典名篇作为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石,是一条高效的路径。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就是经典的议论文名篇组合单元,在单元学习任务中提及的“阅读这些文章,看看文章列举了哪些错误现象,作者又是如何层层辩驳剖析的,并给出‘药方’”的表述与学习任务群“学习反驳”的要求相呼应。教师开展写作教学时可以汲取其中的精要,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自然会水到渠成。

学会辩驳,是要让提出的观点有针对性。在论证的过程中,体现立论的角度丰富,层次多元,思维缜密,观点明确,更具说服力。

一、辩驳的现实性

辩驳的现实性就是要求学生学会针对自己观点的对立面进行充分的批驳,这样才使得自己的论点立得住、站得稳。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来看,学生要具备思辨能力,做到对各种现象要有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做出合理的阐释。

如《反对党八股》一文的开篇“现在来分析一下党八股的坏处在什么地方……就叫做八大罪状吧”,针对现存的“党八股”这一不良文风提出批判,“坏处”“罪状”等词的使用,加强了“反对”的力度,从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等角度展开多维论证,同时又明确了自己的观点,即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和文风。如《拿来主义》一文中作者的观点是“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但作者的“拿来主义”之所以并不突兀,是因为建立在“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种种危害的基础之上。

这两篇课文或破立结合或先破后立,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从习作的角度来说,较之于“开门见山式”的观点论述,更有利于学生打开写作思路、丰富论述层次。以2023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的作文题为例,针对“好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一论点,学生都能呈现诸如“我们需要好的故事,因为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之类的观点。但在懂得了在议论的现实性之后,就可以打造一个巧妙的层次,由生活中不好的故事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顺势引出我们要摒弃不好的故事、拾取好的故事。这样,文章结构内容就会变得通顺丰富,同时也在故事概念的辨析之间体现了思辨意识。

二、辩驳的现场性

辩驳的现场性就是要回到争端的现场,考虑受众的身份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期达到更好的说理效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以及“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等俗语的使用,加强了文章的通俗性以及说理的形象性,这样才能在广大革命同志中激起强烈的反响。倘若以学术性的语言来进行说理,深奥抽象的表达一定是不能被广泛接受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牢牢树立情境意识。比如,针对“躺平”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辩驳的是“躺平有理”的观点,那怎样建立起辩驳的现场性呢?首先,要明确我们的论述对象是学生,要把道理说清,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去思考为何要“躺平”。作文要围绕学生的身份特点去选择材料。学生的“躺平”更多体现在无心学业、沉迷游戏等方面。以学生身边鲜活的事例去展开论述,“躺平”背后的心理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就能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值得一提的是,在考场作文中,由于自己所写文章真正的阅读对象不是国旗下讲话的同学,也不是班级辩论赛的同学,而是对于语言表达有着更高要求的阅卷老师,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口语化的亲切表达可能就不太适合了,要注意常规写作和应试作文表达上的差异。

三、辩驳的透彻性

辩驳的透彻性是指能针对提出的观点做出一针见血地剖析,攻破其立论的基础。驳论常用的手法是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在写作教学中,最为常见、最为重要的是要学会驳论据,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在《师说》中韩愈批驳当时的人不愿意从师学习的坏风气,“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既与其在开篇确立的鲜明观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呼应,又揭示了对方论据站不住脚,强化了自己的观点。

从现象看本质。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牢牢守住自己的立论观点,找到辩驳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逻辑陷阱。以《师说》为例,韩愈一开始就确定了自己讨论的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传授的是讲求“修齐治平”的儒家之术,是有利于整个社会有序发展的老师,而“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的老师并不在自己的讨论范围之内。如果在论证的过程中对这一类老师避而不谈,那么文章议论的严谨性就会大打折扣。在《师说》中我们要识破的逻辑陷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是老师,但老师并非都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即包含与被包含的两个概念并不等值。

在此基础上,面对2023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作文题的时候,学生就能对材料“故事是有力量”的表达生发思考:故事是有力量的,而力量可以用来创造,也可以用来破坏。我们结合材料前半部分的表述,可以尝试通过分析批判有破坏力的故事来引出坏故事和好故事的差异,再批判坏故事的力量不应是我们所追求的,进而展开论述好故事的力量。以上述结构来构思作文,作文在丰富层次的同时也加深了思维的深度和论证的透彻性。

四、辩驳的系统性

辩驳的系统性更侧重陈述观点时结构的清晰和思维的流畅。比如,《劝学》一文第1小节提出观点,第2小节概述学习的作用,第3小节具体论述学习的作用,第4小节论述怎样学习,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对自己的观点做出了有力的阐述,层次清晰。再如,《反对党八股》一文开篇提出要列出八大罪状,下文就对八条罪状的一一分析,由总到分,而且八条罪状分别从内容、形式、根源、危害逐层展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说理清晰明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需要面面俱到,但如果只有一个层次,或者只是满足于运用事例去证明某一个观点,那么说理自然会欠缺气势。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选入的都是非常经典的议论文,对于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有着极好的引领价值。叶圣陶老先生曾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对于学生而言,教材是具有典范性的例子,只有认真研读、思考,才能在教材中觅得学习的津梁,掌握其中的要义。

作者简介:黄玲玲(1984— ),女,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